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隨著本月31日肇慶國際馬拉松的舉辦日期逐漸臨近,一條朋友圈引起了“大米和小米”編輯的注意。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這條朋友圈的主人是一位大齡的自閉症患者,她在去年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小目標”:兩場半程馬拉松的比賽。與她一共完成這個“小目標”的還有12位與之情況相似的自閉患者。

在這13位自閉症跑者成功挑戰的背後,是上百位志願者的堅持陪伴、數百位自閉症患者的持續奮鬥、和一個已經創辦了2年多的組織——廣州“星友伴跑團”。

他們訓練了多久才跑進馬拉松的賽場?他們是怎麼訓練的?又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今天“大米和小米” 帶你去看看這背後的故事———


— 1 —

三個月!

從毫無運動經歷的小白跑到了馬拉松的賽場!


2019年3月12日,被陰天和大雨支配許久的廣州終於放晴,整座城市瀰漫著清新的氣息。

下午6點,在珠江邊的綠道小廣場裡,慢慢聚攏著一群人,“星友伴跑團”的一次常規訓練將在這裡舉辦,今天參與活動的總人數達到了70人左右,包括20位自閉症跑者以及他們的父母,20位志願者以及“星友伴跑團”的專職工作人員。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星友伴跑團活動的廣東綠道

6點30分,在2名志願者帶領下隊伍開始進行熱身、跑前調整,緊接著自閉症跑者會在志願者的一對一陪伴下會進行7-10公里的跑步訓練。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在志願者的帶領下,跑者們開始熱身

在跑團的人群中有一位扎著馬尾、身材偏瘦、腿部肌肉線條明顯的女孩十分顯眼,她似乎與每一個人都熟識,喜歡露出8顆牙齒的笑,總是興致勃勃地與人打招呼聊天。她名叫卓君,今年26歲,是一名大齡自閉症患者。

“你別看卓君現在對誰都這麼熱情,可能她一轉眼就不理你了,人際交往能力很差。而且她現在還不能自己坐地鐵,很多字不認識,對錢和數字沒有概念.....”如果不是卓君媽媽的話,你根本無法想象這樣一個愛笑的姑娘已經和自閉症作伴了二十多年。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卓君跑步結束後,正用手機展示里程數

卓君出生於廣州,從小就不愛理人、也不開口說話,1998年卓君被剛從美國學習歸來的鄒小兵教授診斷為自閉症。那時候社會對於自閉症的關注和資源遠不及現在,但卓君的家庭還是為了她的進步竭盡全力,經過幾年的干預訓練,雖然卓君的語言還不是很好,但在生活自理和情緒控制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並順利進入了普通學校讀書。

2013年,廣州市旅遊商務職業學校開辦啟能班(專門招收特殊孩子),卓君順利考入烘培專業,也是在這裡卓君加入了廣州少年宮的特教部,開始在課餘學習美術以及音樂,並接觸到了“星友伴跑團”項目。

“大概是在2018年的暑期,伴跑團的團長和我說卓君的身材非常適合長跑,我和團長是朋友,想著鍛鍊鍛鍊身體也好,就帶著卓君去了。”卓君媽媽這個偶然的決定讓卓君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卓君和她的畫作

從沒有運動習慣的卓君,對於跑步完全沒有概念,但在陪跑的志願者姐姐的鼓勵下,卓君跑了7公里。

因為體會到了跑步的暢快,並且想和志願者姐姐一起玩,跑步慢慢成為了卓君的一大愛好。但卓君不懂適可而止,每次跑步都拼盡全力,一直要累到自己跑不動方才作罷。2周之後,卓君突然說自己腳痛沒辦法參加活動了,卓君媽媽這才發現原來卓君的腳已經腫了。

跑團知道這個情況後,立刻為卓君安排了一位有過豐富馬拉松經驗的志願者,卓君在這位志願者的教導下開始學習調整呼吸,姿態控制膝蓋保護等等,並堅持參加跑團每週兩次十公里的跑步鍛鍊。

有了專人指導和持續的訓練,再加上卓君對跑步的痴迷,卓君的跑步水平有了飛速的提升。

在開始練習跑步的三個月後,2018年11月18日,韶關半程馬拉松上,卓君以2小時32分的成績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正式馬拉松賽事的成績。

2018年12月30日,珠海半程馬拉松上,卓君又把成績提升了20分鐘,以2小時14分的成績跑完了21公里。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卓君在馬拉松現場

卓君的這些成績讓她的親人和跑團成員激動不已,卓君媽媽也說開始跑步後卓君的整個人的身材、氣色都更好了,人也開朗了很多。

對於卓君來說,跑步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鍛鍊身體的手段,或者是一個簡單的愛好,而是成為了她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跑團活動中她每週都可以認識新的朋友,與老朋友敘舊,和每一個熟悉或陌生的跑者擊掌,一起享受著運動的快樂。


— 2 —

不是我在陪他們

而是他們在陪我跑。

星友伴跑團的隊伍中,除了不斷超越自我的自閉症跑者,還有一群人的身影無法被忽略,他們就是伴跑志願者,這些志願者來自於各行各業,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各不相同,但是有兩個共同的特點讓他們相聚在了這裡:熱愛跑步,富有愛心。

伴跑志願者大蘇今年53歲,雖然年紀相對較大,但是他的跑齡卻還不長,從2016年開始接觸馬拉松,到2017年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個半馬,再到備戰今年的肇慶馬拉松,不過三年的時間,但是大蘇卻已經是一位合格的馬拉松跑者與伴跑者。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大蘇

2018年初大蘇在一款跑步APP上看到了關於“星友伴跑團”的消息,他想著反正自己跑也是跑步,帶著孩子跑也是跑,就報名參與了跑團的活動,但是第一次伴跑經歷讓大蘇非常有挫敗感。

“在伴跑之前,雖然有人和我科普過自閉症的情況,但真的接觸到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第一個學員全程和我沒有任何交流,就彷彿我不存在一般,我和他說話不理,帶著他熱身不理,跑步的時候我在旁邊教他動作調整姿勢也不理.....”

此後大蘇的幾次伴跑也出現了意外的情況:有一個孩子特別害怕狗,結果在跑步的時候就碰見了一隻狗,孩子情緒有點失控,轉頭就往反方向跑走了;還有一個孩子害怕噪音,但卻偏偏遇上了有人公放音樂,孩子就不願意再跑.....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志願者們在韶關馬拉松現場

挫敗和意外沒有打到大蘇,他不斷觀察,對自閉症患者的瞭解在一次次活動中積累,慢慢地大蘇學會了在跑步的時候時刻觀察周邊的情況,提前找到對自閉症跑者的潛在的刺激物,並用遮擋轉移注意力等方法讓他們保持跑步的狀態;他也會提前打探跑者們喜歡的東西,以此為鼓勵物。雖然辛苦,但是大蘇說他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無數的感動。

“有一個嘉嘉的男孩子是我帶的最久的學員之一,一開始他也不理我啊,但是你用心對他好,他是可以體會到的,並慢慢依賴你,信任你。最終我帶著嘉嘉我們共同完成了肇慶半程馬拉松。”大蘇說這樣的成就感比自己獨自完成半馬的時候要強的多,但當伴跑員對於大蘇來說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最後的衝刺

“其實現在與其說是我陪著他們跑,不如說是他們在陪著我跑,我年紀大了,跑馬拉松也有成績了,難免會有惰性吧,但是每次來參加跑團活動,看到自閉症跑者的那種專注,想到自己的責任,我總會告訴自己堅持!”

53的大蘇說他以前有一個夢想是跑馬拉松一直跑到70歲,但現在,這個夢想變成了70歲的時候還能成為自閉症跑者的伴跑員!


— 3 —

一個人的奇蹟和一群人的優秀

我選擇後者


“星友伴跑團”從項目啟動以來,已經過去了兩年多時間,先後有三百餘名星娃和一百八十餘志願者參與,還獲得了公益創投項目的支持,並在廣州的臨江大道、少年宮、省體育館、獵德中學等地設有固定跑場,現在每週有五次的固定活動,已經培養了十幾名能跑半程馬拉松的自閉症跑者.....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活動現場

但在漂亮的數據背後,跑團的想法只是源於“星友伴跑團”團長區先生的一個偶然的想法。

2016年秋天,有一個週末天氣非常好,區先生就邀請一些自閉症家庭到珠江邊的綠道跑步:“一開始沒有志願者,沒有教練,就是我們自己比較隨便在跑,但跑過之後,家長孩子們都很喜歡,於是我就有了把跑團做得更專業更大的想法。”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活動現場

此時區先生進入公益圈子已經數年的時間,在思考後,他發現跑步這項活動有著許多優勢:跑步符合自閉症孩子喜歡重複的特點;跑步是最簡單的運動之一,不像球類運動,需要花費時間精力教授規則以及使用方式;跑步對專業的場地和設備的要求也比其他運動來的低,成本低廉好操作。

想通這點區先生立刻開始了跑團活動的推進:把戶外跑的時間和報名方式固定了下來;積極的去聯繫了專業的教練以及場地,並在跑步APP上發起了活動,吸引了跑步愛好者的關注;並積極參與各類的“歡樂跑”活動擴大影響力....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活動現場

“現在我們的活動每週二到週六都是完全免費的在戶外綠道跑步,週三到週五的活動由於是在學校裡請了專業的教練,我們也只是象徵性的收取幾十塊錢。”陸國勝說他會鼓勵孩子在戶外進行跑步:“公共的環境下跑步,這就是一種社會融合,一種鍛鍊,讓我們的孩子可以適應公共環境,能夠自信的在街上行走。”

對於星友伴跑團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區先生也著自己的理解:“人類有神話個體的習慣,關於自閉症也是這樣,大眾都喜歡‘天才’,但是某個天才的特例對於中國數百萬的自閉症家庭來說意義真的不大。”

但是伴跑團目前在馬拉松賽事上的一個成績,讓我發現了一種新的可能,經過我們這樣一種團體的集體訓練,互相鼓勵,很多自閉症孩子爆發出了潛力,他們也是可以感受到體育運動所帶來的快樂的。

這不是某個特別優秀孩子的奇蹟,而是集體的力量,我覺得這樣才能為這個群體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2019年3月31日的肇慶國際馬拉松召開在即,星友伴跑團正在積極備戰,力爭取得更好的成績。也讓我們祝福這群堅強的跑者,不管是在賽場上,還是在人生這場馬拉松長跑中。

編者後記:

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曾說體育運動是:“天神的歡娛,生命的動力。”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可以盡情的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但體育運動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是什麼呢?

家長C女士說,我也想讓孩子出去跑步,但是特別擔心他出事,所以很猶豫。

家長L女士說,在精力整體有限的情況下,相對於體育項目,我覺得讓孩子多學一點技能會比較好。

家長Z先生說,我是一個體育愛好者,雖然我的孩子語言社交能力弱一點,但是我每週都會帶他去運動,不管怎麼樣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

對此,您怎麼看?您的孩子有沒有參與什麼體育運動?您是怎麼看待孩子參與體育運動的?您覺得孩子在體育運動中能獲得快樂麼?

歡迎分享!

-完-

採寫 | 羲錚 圖片 | 源自受訪人


微信ID:damihexiaomi2015

廣州,有三百個自閉症患者在常年堅持跑馬拉松!

“大米和小米”起源於原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姜英爽(大米)於2014年創辦的自媒體平臺,專注於自閉症及發育障礙(ASD)領域的科學知識、方法論等傳播。

經數年發展,已成長為融自媒體平臺、線下干預訓練中心、學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務、家長線上支持課程平臺等為一體的綜合性ASD兒童支持服務實體。目前,“大米和小米”已先後在深圳、上海、廣州、北京等一線城市,開設了四家兒童成長中心和兩家融合幼兒園,更多社區店也在籌備中。

深圳 13682646196 / 18938044894

上海 18516618207 / 18521556705

廣州 18620202651 / 18620202671

北京 18910241617 / 18910245767

學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務諮詢電話

135441251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