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士兵竹簍打飯,沒有任何下飯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抗戰士兵竹簍打飯,沒有任何下飯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1941年,抗戰國軍士兵在竹簍裡打飯充飢,沒有任何下飯的菜。這些士兵身體單薄,衣著簡陋,腳上穿的是草鞋。抗戰14年,中國軍民憑著一口氣,付出重大代價,終於將日軍趕出了中國!】

抗日戰爭艱苦卓絕,永難忘卻。中國軍民在和日軍作戰時損失慘重,一個重要原因是武器裝備落後,經常被日軍猛烈的火力壓得抬不起頭。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後勤補給困難。以士兵的伙食為例,待遇和日軍相比,差得不是一點點。在艱苦時期,能有白米飯吃就很不錯,遑論下飯菜。

按理說,國軍有國家層面的保障,應該享受較好的伙食保障才對。蔣某的確是這麼說的,早在抗戰爆發前的1935年,南京當局就詳細制定了國軍士兵的伙食標準,必須必須按標準執行。按照一日兩頓正餐的量來算,每名國軍士兵每餐起碼要有350克大米、2兩罐頭肉(午餐肉)、1兩乾菜、1兩小菜(鹹菜)以及適量的油鹽醬醋。從紙面上的標準來說,國軍吃得雖然不及歐美軍隊士兵,但也不算太差了。但紙面標準能否兌現,一要看蔣某的意思,二要看當時的國力是否有能力給士兵保障伙食了。

抗戰士兵竹簍打飯,沒有任何下飯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淞滬會戰期間,一名中國士兵在街頭鍛鍊。從瘦削單薄的身體看,明顯營養不良,卻精神昂揚

按照成年男性一天正常的能量消耗規律,即使什麼都不做,起碼也要消耗1500大卡的能量。如果要參加軍事操練或者機動,則需3500大卡以上的能量補充。在緊張的戰爭中,士兵如果沒有5000大卡的食物保障,時間一長必然營養不良。根據抗戰期間的統計數據,國軍的陸軍部隊每日能獲得的穩定食物配給,是每人每天450克大米,摺合一下僅有1557大卡。如果什麼事都不幹,勉強也能生活,但如果要打仗,這個標準實在差得太遠。

而且國軍士兵除了米飯外,經常什麼菜都吃不到。偶爾伙伕買回一些青菜蘿蔔,士兵都像過年一樣,拿寶貴的豬油在鍋沿擦一圈,這樣對士兵來說算得上“山珍海味”了。老照片中的士兵捧著這樣的飯和“菜”吃得如此開心,著實讓人感慨。

當然,國軍士兵在困難時期也會“苦中作樂”。雖然經常吃不飽飯,但有的部隊會變著法子調劑口味。比如有一種叫“八寶飯”的食物,在抗戰期間的國軍部隊頗為普遍。當然,他們所做的“八寶飯”,不是像我們今天一樣,用糯米、豆沙、果脯等食材製作,而是用少量稻米,加上稻糠、蟲子以及藤草等一起煮,就連少量的稻米也往往是發黴的。就是這樣讓人難以下嚥的食物,也成為士兵們搶著吃的“香餑餑”。

抗戰士兵竹簍打飯,沒有任何下飯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1942年12月27日,一名侵華日軍軍官在用餐,餐食精緻講究

相比之下,侵華日軍吃得好很多。根據日本軍部1938年修訂的戰時伙食標準,在中國戰場的日軍每人每天光是大米就有17兩,超我們一倍左右。在副食方面,國軍幾乎沒有,而日軍每人每天蔬菜、醃肉、味增湯、餅乾、茶葉、梅子、香菸、清酒應有盡有。日本雖然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小國,但日本依靠侵略,大肆掠奪各類物資,在軍隊食品保障上下足了血本。即使到了二戰末期日軍伙食質量嚴重下滑,但起碼能吃飽飯。

抗戰士兵竹簍打飯,沒有任何下飯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侵華日軍支那派遣軍軍糧補給之一角,是從日本國內運來的菜乾和蘿蔔乾等

日軍不僅普通士兵的伙食標準高,甚至他們的軍犬伙食待遇都比國軍士兵好。根據日本軍部給中國戰場的軍犬發放的“狗糧”看,每條軍犬每天米飯標準有400克。為了保障軍犬能保持兇猛的攻擊特性,肉食必不可少,一般會有300克牛肉或沙丁魚肉。

抗戰士兵竹簍打飯,沒有任何下飯菜:拼刺刀,只能三打一!

侵華日軍以“掃蕩”之名四處掠奪,加強其伙食補給,犯下累累罪行

僅從這一對比看,國軍的單兵戰鬥力就很難和日軍相比。由於常年吃不飽飯,營養不良,中日兩軍的戰場傷亡比甚至超過了3:1,這還算上了日偽軍。在白刃格鬥中,需要3名以上國軍士兵一起協力,才能對付1名日本兵。這和抗日神劇中輕鬆殺鬼子的情景截然不同,即使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中國軍民不屈抗爭,經過14年的血戰,終於趕走了日本侵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