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燃點》,戳中了所有創業者的“G點”

這個時代最風光的人,還是創業者—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

2019年,烈火烹油的黃金創業年代,似乎已漸行漸遠。

在一系列政策的背景之下,無論是股權市場還是債權市場,融資正變得愈發困難。回首2018,P2P平臺雷聲不斷,幣圈血流成河,獨角獸變身“獨角獸”,而接連不斷的裁員潮,更是讓所有的職場人士都神經緊繃。

寒冬將至,這個冬天各位冷。然而,還有這麼一小波人,選擇了做冬天裡的燃點,持續自燃;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創業者。

歷時14個月,第一步近距離記錄中國創業者的生存狀態的紀錄片-《燃點》,就這樣誕生了。2019年1月11日,《燃點》終於上映。從《中國合夥人》到《燃點》,創業者始終是這個時代最風光、最具爭議性也是最受期待的一群人。

毫不誇張說,這部《燃點》戳中了所有創業者的“G點”。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G點”與性無關,指的是創業者創業生涯中的淚點、痛點和各種苟且。


一部《燃點》,戳中了所有創業者的“G點”


一.《燃點》的簡介

不像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夥人》,《燃點》沒有任何的改編。所有的一切,都由創業者本色出演。這部電影的製作者,試圖通過紀實的電影,告訴人們何為創業以及創業者背後的真實狀態。

按照比較官方的說法,這是一部真實記錄中國第三代創業者生存狀態的電影。這部電影的主角,全部來自於當下最具爭議性也是最具話題性的創業公司的創業者。看看那些人上榜:錘子科技羅永浩,小黃車的戴威,經緯中國的張穎,papi醬、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陌陌創始人唐巖、拉勾網創始人、51信用卡創始人孫海濤等一共十四位(怕有抄襲之嫌,故只列舉部分創始人名單)。

陣容之強大,代表性之強,可謂是不可多得。作為第一部真實記錄創業者生態的紀錄片,《燃點》紀錄了這些創業者,從野心勃勃、信心滿滿的起步,到巔峰時刻的無限風光;同樣的,《燃點》也記錄了他們低谷時期的徘徊以及落魄時期的不堪。戳中的不光是他們自己,而是幾乎所有創業的淚點,痛點和各種情感的“G點”。14個不同創業人物的採訪,講述著不同的創業故事。

他們是時代的縮影,他們身上有你也有我。

二.光鮮的背面是苟且

人們總容易有一個幻覺,以為時代的驕子們都是高不可攀、刀槍不入的。紀錄片就是要通過真實的鏡頭,把幻象給你戳破。它讓你看到榮耀的背後,滿是蒼涼和孤獨。


一部《燃點》,戳中了所有創業者的“G點”

全明星陣容

這部電影slogan是“記錄正在發生的創業史”。然後,看到的都是光鮮,看不到的都是苟且。這部紀錄片聚焦於14位創業者的日常生活,展示了不為人知的那一面。於是你會看到,無論是在電視還是媒體,無論有多少光環加持,那些看起來風光無限,呼風喚雨的創業者們;背後展現的更多的是作為普通人的日常,為我們呈現的是創業過程中的焦慮、痛苦和不堪。在大時代面前,所有人都是被裹挾這前進。自己的無力和有力更多地取決於機緣。

在物理學中,燃點是指使能夠進行放射反應的物質,達到迅速燃燒狀態的過程。

物理學中關於燃點的概念套用在創業當中,是再適合不過。一個個創業者在摸索到自己的方向之後,迅速的燃燒起來,以ALL IN的狀態全力以赴。通過燃燒自己,釋放光和熱,最後究竟留下的是一瞬的花火還是走上正軌的公司,有待觀察。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篇幅有限,無法對所有創業者進行一一評述,這裡只選取三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papi醬、戴威和羅永浩。

不為人知的papi醬

“大家好,我是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錄完視頻後,稍作休息,又開始了下一項工作。上面截取的是papi醬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外界傳她身價過億,可她自己卻說“真的賺了這麼多錢,早就給媽媽換一個新房子了”。這樣的papi醬很少見,是不是?在《燃點》這部紀錄片中,papi醬不再是那個“身份多變,古怪精靈”的女子,而是擁有兩年創業經驗的互聯網創業者(又叫做第三代創業者)。她每天要面對的,就是公司何去何從焦慮。正如老羅所說:一旦創業,焦慮將會伴隨你終身。

小黃車的戴威

2018年在北京的小黃車總部,一場浩浩蕩蕩的押金風波,把戴威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盛世美景藏著,暗流湧動的危機。曾經的小黃車,可謂是資本市場的絕對寵兒;鋪墊蓋地的小黃車和屢創新高的融資,小黃車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曾被視為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不二之選;然而時過境遷,2018年共享單車迅速轉涼。

在共享單車“三國志”中,摩拜賣身美團,胡瑋煒全身而退;哈羅單車繼續融資前行,而戴威的小黃車則深陷泥潭。面對海浪一般的輿論壓力,戴威的拍攝行程也多次終止。

在電影中,戴威把創業比作騎單車:“騎車有上坡,有下坡,創業就是上坡的時候,你很艱難,那你發現你一直在進步”。戴威畢業於北京大學,曾經的天之驕子;小黃車巔峰時刻,戴威從北大學生會主席到百億估值的CEO,成為了創業者中的明星級人物。而如今,更多的是對戴威和小黃車的落井下石。一夜之間,從天上到地下,中間冷暖只有他本人知道。


一部《燃點》,戳中了所有創業者的“G點”

錘子的老羅

當然,老羅是最不能被漏掉的一位。《燃點》裡把老羅的艱難表現得非常徹底,非常真實。他說:“隨時發不出工資,隨時倒閉,隨時被債主圍樓,那個時候是想過自殺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本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表現的非常平靜。彷彿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要知道,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人,往往有這樣的淡定。泰山崩於前,也要扛著。

2018年對於錘子結合老羅而言,是相當不順暢的一年。從子彈短信的曇花一現到成都總部的人去樓空,從公司發不出工資再到自己的股權多次被凍。瞭解和關乎老羅的人都知道,錘子科技曾經一次次徘徊在死亡的邊緣,又被老羅從死亡線拉回來;然而這一次,錘子科技似乎並沒有那麼幸運。中國手機市場,“馬太效應”和“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以金立、錘子為代表的二線手機,已經走到了破產的邊境。

羅永浩的創業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出於內心的熱愛。唐巖很佩服羅永浩,老羅借錢、賣房子、做直播,賺的每一分錢都可以分文不動的投入到公司裡,換作我做不到。曾經有600多人在網上集體詛咒老羅死全家,讓他一度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這麼愛這個世界了。

然而,老羅選擇了堅持,哪怕在地獄,那也得走下去。不算壞的消息,目前有三家買主希望接受錘子科技,錘子未來或許將以另外的面孔呈現在我們面前。

三.《燃點》戳中了所有創業者的“G點”

創業的初衷-淚點

當問及這些創業者初心時,答案很可能並不是所想象的那麼美好。有人創業是基於情懷,有人創業是源於夢想,還有很多人則是源於恐懼和貧窮,同時又不甘的現狀,都是淚啊。

星爺曾說:“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然而有夢想的鹹魚就很特別嗎?

不一定吧,安傳東就是最好的例子。作為農民工的兒子,他是全村人的希望。奮鬥數十載,終於從中國頂尖財經院校人民大學畢業;以他的學歷在中國任何一座大城市,都能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走上邁向城市中產階級之路。然而,他並沒有認命,而是選擇了連續創業,卻又遭遇連續失敗,最後甚至要靠父親的血汗錢給工人發工資。

但他依然沒有放棄,他不想認命,他想繼續在創業路上奔跑,他能成功嗎?也許只能交給時間來檢驗吧。他說過:"我要是認了這個命,那我索性不如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一些。我想去扭轉像我這類人的不公平的局面。"

同樣的還有papi醬,她曾表示自己很喜歡一個包包,特別想擁有它。但是她和她老公都沒錢。很普通是不是,這就是初心。

馬薇薇說:“我是不婚族,我還丁克。但我會老,可能會重病,我家人已經有重病了的。不是說所有事情都能用錢擺平,但是有錢的確比沒錢好。”


一部《燃點》,戳中了所有創業者的“G點”


撕裂的評價-痛點

不到400萬的票房可以說明:人們對創業者的關注,更多停留在新聞和自媒體的宣傳上。公眾從來沒有也不會認真的去思考,關於創業的各種問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對於明星創業公司的創業者而言,公眾的態度從來都是兩極分化,撕裂明顯。

在“成王敗寇”的思維影響之下,有人將他們視為被命運戲弄的悲情英雄,他們從常人難以企及高峰跌入低谷,幾乎是一瞬間;然而在一部分人眼中,他們成為了失落的項羽式英雄,縱然功敗垂成。畢竟他曾經嘗試和挑戰過,平凡的上班族終其一生都不會有這樣的經歷。於是,任何對他們嘲諷戲謔的批評都是如此的不合時宜。

毫無疑問,創業者是複雜的。但是在任何一個創業者身上,也不會存在著麼涇渭分明的兩種態度,撕裂明顯。不管是被譽為悲情英雄還是投機分子,一個人不應該被簡單地標籤化,但標籤化恰恰是國人擅長的地方。畢竟,他們所處的環境太複雜

,在眼球經濟和注意力稀缺時代,成為了自媒體扁平化傳播下的犧牲品。扁平化的唯一好處是易於理解,卻極大地扭曲了真相。

都是苟且

高光時刻,他們備受矚目,讚譽無數;至暗時刻,幾乎成了過街老鼠。被罵到懷疑人生,關閉評論,甚至換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然而,他們還有繼續負責公司,從上到下的一攤子事情。這樣的痛,更與誰人說?

四.票房撲街,《燃點》不燃

這裡需要科普一下,《燃點》的導演關琇是真人秀節目《贏在中國》與《我是創始人》的總導演。而她也是最終聚焦創業熱潮的人,按照她的說法,《燃點》記錄的不是成王敗寇,而是一個個獨立而又“強力的人格”。

在這些創業者當中,有人步步為營,腳踏實地的走向了康莊大道;而有的人卻在資本的一次次波動中品嚐著人生的大起大落、酸甜苦辣。《燃點》用影像對這個時代做出了最簡單也最不留情面的還原。儘管《燃點》記錄深刻,耗時兩年;

然而,卻並沒有得到市場的一致好評。不到500萬的票房,似乎說明了一切。

很多人評價說,全片107分鐘看下來;顯得雜亂無章,蜻蜓點水般的描寫和雞湯口號式的自我煽情,與大眾之間似乎建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和隔閡。也難怪,得不到觀眾的共鳴。

即使最具話題性、自帶網紅性質的創業者老羅和戴威,影片似乎也只是淺嘗輒止。沒有能夠揭秘令人啟發的乾貨,全是一些流水賬般的瑣碎記錄和雞湯式的自我煽情。以至於有人在喊:“理解萬歲”和“退押金”。

那些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但是,對於這部《燃點》。還是要給與鼓勵和好評,不在於內容有多深刻,而在於描述有多真實。要知道,創業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迷茫、痛苦、挫折是每個人都無可逃避和必須經歷的。無論你是那座城市快遞小哥,還是一個普通的搬磚工人;無論你是在操盤多少億的資金項目,還是在蝸居北京的地下室吃著榨菜和泡麵。每個人的人生裡總有高光一刻,也有至暗時分。

《燃點》所要表現的,就是創業者們的原動力。初心是不變的:我們總要在困境中奮力一搏,絢爛地綻放,才能享有往後的平靜。創業者,不過是在和平年代,選擇用最激進的方式磨礪心性的一幫人。

正如尼采所說:“那些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一部《燃點》,戳中了所有創業者的“G點”

致敬創業者

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時代需要勇敢的創業者;我們的社會,也因為勇敢之人,變得更加光明。

一個行業總要尋找到一種選拔人才的管道;就像不斷地有活水引入,總要有新生力量自下而上出現,帶來底層的經驗、願望,帶來泥土的氣息,帶來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丘吉爾曾說過:“沒有終局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重要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

創新者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個人的成功,而是相互激勵、彼此激盪、讓時代的激流匯聚成為大江大河。


一部《燃點》,戳中了所有創業者的“G點”


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中國人是缺席者和遲到者;在第三、四次工業革命,中國人從缺席者轉變成了努力的奔跑著。有些方面,甚至成為領跑者。全球十大創新力公司、世界品牌價值500強的名單當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時。我們發現,領跑正在以一種萬物細無聲的方式在發生。創新者們,以時不待我的積極心態,勇於嘗試,大膽實踐,在每一個傳統和前沿領域展開探索,不斷尋找解決方案。其實,失敗並不可怕,畢竟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些失敗的創業者和項目,能夠為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一手的經驗和教訓。創業者必須從他人和自己的失敗中,發現問題的關隘所在,唯有不斷的超越,才能取得紮實的收穫。

儘管創業公司三年的存活率只有7%,儘管創業的道路上充滿荊棘,儘管成功的背後堆滿了白骨,但顯而易見,創業者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快、最新和最有趣的的一批人。

《燃點》帶給觀眾的,正是一系列奮鬥在創業路上的人們,他們的言行、思路和拼搏,面對橫無際涯的大時代,他們念茲在茲的現實和未來,超越了勝敗,那些夢想的火花,從靈光乍現到迅速落地,也許可以照耀整個夜空,也許只是白日夢的破影,唯有實踐才能檢驗。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假如不去嘗試,一定會錯過這個時代。

人生總要有一次奮不顧身的為夢闖蕩;而他們做到了。

因此,他們值得我們所有人的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