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減“質”加!1307家一般製造業企業退出北京

城市功能在“量”上做減法,謀求發展“質”的提升,首都高質量發展,“疏整促”是一個重要抓手。“疏整促”推進這兩年,成效如何?

3月26日,記者從北京市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通報會上獲悉,通過“疏整促”,北京解決了一批多年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問題,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打造了城市“精治共治法治”的北京樣板。

2014年,北京率全國之先制定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並按照“從嚴從緊”“更細更實”的原則進行兩次修訂。截至2018年底,全市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達到2.1萬件,與目錄實施前的2013年相比,批發零售、製造、農林牧漁等限制類行業新設市場主體數量下降明顯,佔比從47.4%降至21.9%。

與此同時,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娛樂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新設市場主體保持活躍態勢,佔比從25.1%上升到50.5%。2018年,全市新設立的企業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企業合計達到7萬餘家,佔比近4成,註冊資本達到7300多億元,同比增長13.5%。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孕育成長,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優勢服務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0%以上。

通過不斷減重、減負、減量,推動低質低效產業和業態不斷退出,低效閒置資源正在盤活。兩年來,全市共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1307家,疏解提升市場和物流中心500個,為引入高端要素騰出了一批寶貴空間。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素芳介紹,“動批”未來將主打金融科技牌,重點佈局監管科技、金融科技、風險管理、金融安全和支撐金融科技的創新型專業服務。再比如中糧廣場,更新老舊業態後,打造了新型的辦公生態系統,吸引了IDG資本、博時基金等百餘家企業入駐,聚集了500多個國際品牌。一批老舊廠房盤活利用和功能轉型的典型不斷湧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