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雲南,這個四季都繽紛多彩的城市,吸引著國內外無數遊人前往,有的去麗江沐浴慵懶的陽光、邂逅浪漫,親臨雪山仰望它的壯美,有的在千年古城大理感受古鎮的神秘,享受天鏡洱海的寧靜,眾多值得打卡的景點成為了雲南一個又一個標籤。讚許了這麼多,想必大家也一定知道了我們此次遊記目的地,沒錯,就是大家都向往的雲南,不過我們此行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去這些眾人皆知的景點,而是要去探尋祖國之滇中緬邊境上的風采。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第一期我們將去往中緬邊境,由西雙版納出發,途徑孟連、滄源、瑞麗、騰衝等邊境城鎮,最終到達大理,去探尋原是少數民族村落,去感受邊境城市的異域風情,雖然很多地方也是第一次聽聞,但我們的內心還是充滿了期待。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當然,邊境的地勢多為綿延的山脈,雲南地區又是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路況環境充滿了未知,為了保證行程的順利,我們選擇了這輛路虎全新一代發現,它擁有路虎當家的ATRS全地形反饋適應系統,正好藉此機會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它的全地形能力如何。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去年,作為發現家族的第五代車型,全新一代發現一改多年的硬漢形象,轉型做了型男,在它身上多了些精緻,而始終不變的是發現出色的全地形能力。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內在豪華感的提升更迎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配置功能上的豐富也讓全新一代發現更貼心。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發現內飾的另一大設計亮點,就是前排這對指揮官座椅,它採用的是加冕式設計,不僅造型別致乘坐舒適性也得到了保障。它主要是為了提供更高的坐姿,帶來更寬廣的視野,這樣在複雜路況下可以更有利於駕駛員更好的觀察路面情況。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路虎的全地形科技,早已是越野愛好者們所皆知的,從1997年開始首創陡坡緩降,再到後來的全地形反饋適應系統、全地形進程控制、涉水感應系統等等,所有的全地形科技都為路虎旗下的每款車型帶來了出色的全地形能力,也讓眾多越野愛好者們更青睞、信賴路虎。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我們拿到的首發限量版車型使用的是21英寸的輪圈,輪胎搭載的也更偏城市屬性,為了行程考慮我們更換了19英寸的輪圈,使用了扁平比更大的AT胎。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AT輪胎相比原廠輪胎花紋顆粒更大,比城市型輪胎可以應對更加複雜的路況,而考慮到更多的鋪裝道路,它又比MT輪胎擁有更好的舒適性,所以綜合考慮我們為全新一代發現更換了AT輪胎。

北京-西雙版納沒有直飛的航班,中間不僅要經停還要轉機,所以第一天的行程我們全部在飛機上度過,再加上延誤的時間,抵達西雙版納已經是晚上9點多。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集結地景洪市是西雙版納的首府,不僅有非常多的景區可遊玩,當地的建築、人文、飲食等也是非常值得體驗的,只不過舟車勞頓的我們並沒有心情多逛,到達酒店後紛紛沾床就著。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一覺醒來昨日的疲憊已經褪去,早餐一碗分量十足的米線果腹,不僅滿足了味蕾,也為接下來一天的行程提了不少精神。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告莊西雙景是我們頭天入住的地方,這裡離市中心不遠,周邊也都是西雙版納當地比較有名的景區,所以合式各樣客棧和酒店隨處可見,想來西雙版納遊玩的朋友可以參考。

西雙版納作為我們邊境之旅的第一站,10月底的氣溫已經開始漸涼,旅遊節日的熱鬧勁也沒有那麼鮮明,並且考慮到後邊緊張的行程,我們在這裡不做過多的停留,半天的休整過後我們向邊境進發。

--1--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第一站勐海距離西雙版納約50km,我們沿著G214國道一路向西, 3.0L機械增壓發動機擁有250kW(340Ps)的最大功率,和450Nm的強大扭矩,全段的動力輸出都非常有勁,且有非常好的輸出持續性,推動這樣一個大傢伙綽綽有餘。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在城市舒適性上全新一代發現確實有很大的改觀,全新一代發現採用的全鋁車身結構減重193kg使車身更輕更韌,帶來的優勢在於動力性能上的提升,同時對燃油經濟性也有很大程度的幫助,至於實際的油耗如何,在最後的文章當中揭曉答案。

而非承載式車身結構加上整合式車體的設計,帶來的效果非常明顯,首先是操控方面的感受,第一印象駕駛起來非常靈活,車輛對於轉向的反饋更加直觀,懸掛的快速響應為車輛帶來了更高的極限。另一方面,對路面震動隔絕的更徹底,噪音也抑制的非常出色,高級感的營造更貼合發現的豪華屬性,舒適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來到勐海縣城,"中國普洱茶第一縣"的字樣映入眼簾,或許有很多人與我這樣不懂茶的人一樣困惑,普洱茶的故鄉難道不是普洱市麼?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勐海縣城並不算大,而茶商茶樓卻多到像一個集市,這讓我們加深了內心的疑惑。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在勐海縣北部,有一座叫"大益莊園"的茶莊,我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茶馬古道的誕生,將西南方的經濟和文化緊密的聯繫起來,而茶馬古道的起始地一個是勐臘,另一個就是勐海,這裡世代居民千百年來都與茶相伴,無論是氣候、土壤都非常適合種植優質的普洱茶。普洱市最早名為思茅,同樣是普洱茶的產地之一,它作為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驛站,為了能夠更大程度的發揚普洱茶文化,所以改名為普洱市。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茶莊裡不僅能夠了解到普洱茶的歷史文化,這裡還有近千畝的茶田,無論你是否懂茶,都可以在這品一品來自普洱之鄉的普洱茶。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有著3000多年曆史的普洱茶,作為雲南乃至中國茶文化都有著深遠的意義,而專注全地形70年的路虎,在越野車領域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個。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全新一代發現與普洱茶一樣,強大的氣場透著濃郁的味道,它的設計轉型無疑是成功的,路虎標誌性的城堡式的車身設計,不僅具有超高的辨識度,讓發現等車型展現出和純粹的全地形風格,更通過車身前後擁有等寬的尺寸,車頭和車小角度內收,上寬下窄的設計,讓車輛在狹小的空間內具有更佳的通過性。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在車身尺寸上發現全面升級,通過性參數保持著恐怖的數據(接近角24°、離去角23.5°、縱向通過角20.1°、最小離地間隙220mm)。發現的全地形黃金幾何,將各項通過性參數角度設計達到一個平衡,為車輛帶來更優異的全地形通過性能力,這也幫助我們在後邊的行程中,無懼複雜的道路。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階梯式車頂是路虎的一個標誌性符號,雖然在全新一代發現上有所減弱,單但依然具有較高的辨識度,考慮到發現三排七座的佈局結構,這樣的設計可以為第二排和第三排乘客,帶來更加充裕的頭部空間。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而說到座椅,發現採用的是劇院式的座椅佈局,使得由前向後逐排增高的座椅設計,即便是第三排的乘客也依然能夠享有舒適的乘坐感,以及更加清晰的視野,減少了旅途的疲倦。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飽滿的尾部依然具有很高的識別度,相比上一代發現尾燈的尺寸變小,但是位置明顯高了很多,LED燈光可以在深度涉水時依然保持高識別度。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從勐海向西南行進,就是我們邊境之旅的第一個口岸城市—打洛鎮,打洛口岸是中緬邊境最南端的口岸,距離緬甸的景棟不到100km,並且也靠近泰國、老撾兩國的邊境線,算是雲南比較熱鬧的口岸之一。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打洛口岸的熱鬧不僅是邊境國多,周邊也已經開發出不少景區,像邊境金三角景區、中緬邊境公園、打洛獨樹成林風景區等,引來不少旅遊團觀光,同時口岸還會設有中國和緬甸的免稅店,國內的人可以買到緬甸當地的商品。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中緬兩國建交已近70年,雖然邊境事件斷斷續續發生過一些,但是並不影響邊境上中緬兩國人民保持著緊密往來,口岸城鎮過著安詳的生活,這些離不開兩國政府在邊境問題上的政策。

--2--

邊境之旅的第三天,我們離開勐海,先繼續沿著G214國道抵達景邁萬畝古茶園,隨後走惠民段、糯福段、S309省道抵達孟連,去往我們邊境之旅上的第二個中緬口岸。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或許是工作日的原因,G214國道西景線車不多,路也很好走,但是多處60km/h的限速攝像,以及隨時可能出現在路中的家畜,並沒有加快我們的進程。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G214是中緬邊境線南段唯一的國道,雲南境內南至西雙版納,北達香格里拉,貫穿了整個雲南西部,從勐海出來會經過不少國道線上的小縣城,雖然不算繁華,但早午還算熱鬧。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就在我們即將要離開G214國道進入惠民段時,也正是進入了瀾滄拉枯組自治縣,作為雲南省內第二大縣,也是四大普洱茶的產區之一,最北端緊鄰中緬邊境線。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是瀾滄縣最著名的景區之一,平均海拔接近1400m,擁有超過16000畝,是目前世界年代最久遠,且保存最完成的茶山,海拔、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宜種植高品質茶葉。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景邁茶山遍地茶樹可見,周邊有很多少數民族村落,並且很多都保留著最原始的生活習俗,當地人幾乎全部都靠種茶為生,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景邁北上到達臨滄,南接勐海、景洪,這些都是茶馬古道重要的節點,所以景邁茶山也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對於古道西南地區的商貿文化也同樣做出了貢獻。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從景邁到孟連可以走G214接S309省道,但選擇了距離近一些但時間要慢兩個小時的鄉鎮道路,為了能夠更貼近邊境城市。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離開景邁進入山路沒多久,柏油瀝青路面就消失不見了,後邊將是大面積的非鋪裝路面,也讓我們近距離的感受到了亞熱帶季風氣候。

路虎的全地形反饋適應系統,發展至今已經進化到了第二代,它包含普通、運動、草地/砂礫/雪地、泥沼/車轍、沙地、大岩石/圓石在內6種駕駛模式,可以根據駕駛環境的地形情況,自動調節發動機、變速箱、中央差速鎖、底盤懸掛等性能,來適應駕駛者的需要。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除了6種駕駛模式之外,還提供了一個自動模式,該模式下電子系統會實時監測和智能識別路況,來自動匹配響應的駕駛模式,幫助駕駛者通過複雜地形。對於這種輕度越野的路況而言,自動模式完全可以應對,連續起伏的路面在發現283mm的離地間隙面前,讓我們免去了拖底的顧慮。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常年雨季的雲南,沙土的環山路隨著一夜的降雨變得泥濘,與輪胎的摩擦係數變低,車輛行駛的附著力變小,對於車輛的通過性和駕駛技術都是不小的挑戰。而泥濘路面對四驅的動力分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將全地形反饋適應系統切換到泥沼/車轍模式,四驅系統會合理的為四個輪胎分配動力,如果電腦監測到打滑跡象,電子輔助系統會迅速介入,差速器將更多的動力分配到附著力大的輪胎,讓我們的發現在這樣的路面擁有絕對的通過性。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雲南多山的地勢讓我們長時間行走在山間,起伏、陡坡等路況早已成家常便飯,而這樣的路況對於駕駛員而言是個技術考驗,需要合理的控制好油門和剎車,讓車輛安全順利的通過陡坡。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這個時候路虎的ATPC和陡坡緩降功能就發揮出了它們的最大優勢,我們通過車內的按鍵設定好車速控制好方向,電腦會根據速度設定,通過監測路面和車輛實時情況,合理的分配動力和採取剎車,利用低速的定速巡航平穩的通過陡坡,這樣駕駛員只需要專注於轉向,選擇合理的行進路徑,其它的交給車輛即可。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歷史3個多小時,近100km的顛簸之後,我們終於回到了鋪裝路面,進入孟連縣城太陽已經下午,而縣城距離孟連口岸還有50km。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我們看到的孟連口岸,並沒有打洛口岸那般熱鬧,它與緬甸的邦康市隔江相望,是我國對外旅遊和商貿重要通道,出入境人口和貨運量僅次於瑞麗口岸。

--3--

轉眼間,已經是我們行走在邊境線的第三天了,今天我們將進入佤族人的領地,去看看依然保持著原始民風的佤族部落。從孟連到滄源走國道和省道的情況下,300km也要走上大半天的時間,而我們沿邊境線不僅要多出200km,路況也要更加複雜,所以我們決定趕在7點日出之前就動身。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由於雲南氣候的原因,充足的水氣讓每天清晨都霧氣滿滿,能見度甚至連50m都不到,空氣中瀰漫著水氣讓我們感到了一絲涼意。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雖然10月份雲南的平均氣溫在10-15 ℃,不過由於溼度比較大,日出前和日落後的氣溫還是比較低的,全新一代發現的方向盤加熱功能就顯得格外貼心。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而在舒適性配置上,這輛首發限量版車型,不僅配備了前後排獨立雙分區自動空調,前後排座椅也都支持座椅加熱和通風,全新一代發現著實很讓人滿意。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正當我們還在為今天的行程擔憂時,一個噩耗讓我們變得更加緊張,由於昨晚的降雨前方大面積塌方,道路已經完全被封死,至少需要個把小時才能通車。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查看了地圖,也詢問了當地的路政人員,並沒有別的路可以繞,不過好在有英國之寶音響的陪伴,讓我們的等待並不會很無聊。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終於,兩個多小時的等待,當地路政暫時清理出了一條車道,雙向間斷放流。邊境線多為山脈地帶,加上雲南常年的雨季,這一路大大小小的塌方我們遇到不少,想走邊境線的朋友還是多加小心。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繼續上路,正當塌方帶來的負面情緒影響著我們與時間賽跑的鬥志時,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驚歎,雲海盤繞著群山,此時我終於明白為何會有"彩雲之南"的說法。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穿越了西盟佤族自治縣後,我們便來到了佤族人的故鄉—滄源佤族自治縣,這裡和西盟佤族時全國唯一的佤族自治縣,佤族人超過了總人口的8成,除佤族之外還有超過20多個民族的居住在此。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翁丁村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成的佤族村落,來到村口,滿目的的牛頭矗立在村口,讓我感覺這是一個民風彪悍的民族。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進村後,幾個孩童在空曠的土地上玩鬧,我隨即拿出雲南當地特產的一種酸角糕,與他們熱情的打招呼,紛紛擁上來一搶而空,也都禮貌的說著謝謝。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寨主家就在村口不遠,看到有外人來到村寨,也非常熱情的歡迎我們,與寨主攀談之間,我對翁丁有了更深的認識。

大家看到的少寨主,是翁丁的第七代族人首領,寨主採用的是世襲相傳,村寨裡目前還生活著1000多人,多數為老人和孩子,日常生活主要還是以耕作為主,年輕人幾乎都已走出大山,在外工作生活。而我最好奇的問道村口的牛頭骨,寨主給我講道,牛是佤族人祖先的救命恩人,所以他們以牛為圖騰崇拜,逢年過節都要拜祭水牛,保佑族人村寨的平安。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村裡上了年紀的婦女,手裡幾乎都會拿著一個銀質的菸斗,抽著旱菸。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翁丁村目前政府已經介入幫助開發,進一步滿足旅遊的需求,但村貌確實還保持著原始的味道,房屋都還是竹木、竹笆為主要材料,村民的民風也很淳樸。

中緬邊境線的初遇 發現全地形邊境之旅一

到達滄源,我們的邊境之旅第一期就告一段落了,在路虎發現出色的全地形能力陪伴下,我們初遇了雲南中緬邊境線上的風采,接下來我們將繼續駕駛著全新一代發現,去往中緬邊境上最熱鬧的口岸,還請大家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