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電影為何評價兩極分化?影評人很喜歡,觀眾卻連呼看不懂

姜文從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橫空出世,在威尼斯電影節大放異彩,驚豔了國際影壇後,

他到目前為止導演的所有六部電影,無一不是每句臺詞都極具深意,包含隱喻,可以讓不同立場和觀點的各類觀眾去做多重解讀,更夾雜了各種別具匠心向影史大師經典作品致敬的橋段,足以讓喜歡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覆回味,更自發為其去做宣傳,四處推薦給親朋好友。

姜文電影為何評價兩極分化?影評人很喜歡,觀眾卻連呼看不懂

正因如此,姜文也成為了一個明星氣質極強、極具個人魅力的電影人。論其個人氣場和“明星範”,更是極少數可以和香港黃金時代巨星相抗衡的內地巨星。其他幾位同樣蜚聲國際的華語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賈樟柯,如果比死忠粉絲的數量,恐怕加起來也不到姜文的零頭。

然而,姜文骨子裡從來也是一個後現代主義的文藝中年,如他自己所說,“充滿了懷疑主義,悲觀主義和叛逆性”,“對那些人們確信的、篤定的、甚至群體性趨之若鶩的所有東西,都持懷疑態度”,因此,比起拍攝迎合市場和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盡情抒發自己的藝術情懷才是他一向的心之所願。

2010年那部口碑和票房雙雙大爆,創造當時華語票房記錄的《讓子彈飛》(豆瓣8.7分,票房6.6億),其劇情的完整流暢程度,在姜文的所有作品甚至算得上是一個特例,當年因為《讓子彈飛》而對姜文交口稱譽的無數影評人,對姜文都有著美好的誤會。

姜文電影為何評價兩極分化?影評人很喜歡,觀眾卻連呼看不懂

其實,如此前的《太陽照常升起》這種讓大部分觀眾看來,完全不知所云的作品,或許才是姜文一心真正想拍給自己的影片。

姜文電影為何評價兩極分化?影評人很喜歡,觀眾卻連呼看不懂

從1995年到2007年,12年裡姜文僅僅拍攝三部電影,全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捧出了威尼斯電影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影帝,自己也獲得金馬獎的四座獎盃。

  • 《陽光燦爛的日子》取得5000萬票房,是1995年的內地票房冠軍,該片還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在金馬獎獲得了八項提名六項獲獎,讓17歲的夏雨獲得了威尼斯影帝和金馬影帝,也讓姜文手捧金馬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三座獎盃。
  • 《鬼子來了》在戛納電影節獲得了評委會大獎,也是華語電影在這座國際藝術電影最高聖殿取得的第二佳績,僅次於《霸王別姬》獲得的金棕櫚大獎。
  • 《太陽照常升起》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並在金馬獎、金像獎和亞洲電影大獎獲得了九項提名和三次獲獎,姜文個人獲得五項提名,並拿到金馬獎最佳剪輯獎。

之後《讓子彈飛》獲得6.61億票房,位列當時華語片影史第二名,獲得金馬獎九項提名,金像獎十三項提名,姜文個人獲得六項提名,拿到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讓子彈飛》的巨大勝利,更讓姜文的影壇地位和業內口碑就此騰飛萬里。也不免讓他從此飄飄然,變得愈發自信了。他當真以為從此無論他想拍什麼,廣大觀眾都能順著他的意,就讓他這麼舒服暢快地“站著掙錢”,可這世上哪有那麼美的事?

在2014年時,姜文的《一步之遙》,上映之前,挾《讓子彈飛》之餘威,曾被無數人看好去刷新2012年《泰囧》剛創下的12億票房記錄。影片宣發時更是大放衛星,劍指20億票房,

因此,同檔期的國內大片紛紛讓路,以避開其鋒芒。該片最終上億的票房預售,在當時的華語電影市場,也猶如天文數字。

然而,《一步之遙》上映後,卻大熱倒灶,票房更是一路崩盤跳水,3億投資成本,最終卻只獲得5.14億票房,淨虧損1.3億,豆瓣評分也只有6.3分,和《讓子彈飛》的反響和收益相比,有若天淵之別。影片雖然因為姜文過往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優秀履歷,入圍了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卻同樣遭到國際影評人的一致差評,狂打低分。不論票房還是口碑,都遭遇了一場完敗。

《一步之遙》帶有濃厚的歐美老歌舞電影風格,開場不久更有長達數十分鐘的冗長舞臺劇戲份,更完全沒有必要地強行3d化,加上了純粹為吸引眼球的持續時間許久的性感大腿舞。

姜文電影為何評價兩極分化?影評人很喜歡,觀眾卻連呼看不懂

同時,姜文在拍攝任性去盡情抒發自己的藝術情懷,各種出人意料而不合邏輯的情節設計,也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如墮雲端,“彷彿看了一場假電影”,便是很多人走出影院大門後的第一直接印象。

如此一部從內核上和架構上,完全可以算是小眾文藝片的作品,卻非要按商業大片的規模去投資、宣發和爭取盈利,然而廣大影迷觀眾又怎麼可能單單因為這種惡俗的注水情節,便心甘情願地為之買單?

經歷了2014年《一步之遙》的大熱倒灶,口碑和票房雙雙崩盤,(3億投資成本,只獲得5.1億票房,淨虧損1.3億,豆瓣評分也只有6.3分),

姜文蟄伏數年後,終於推出了和“北洋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邪不壓正》,比起片中人物“完全不說人話”、劇情有若雲山霧罩的《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在商業上確實已經做了許多妥協,但比起能讓讓每個不同年齡段和知識層面的影迷觀眾,都能大呼過癮,津津樂道的《讓子彈飛》,依舊相差甚遠。

《邪不壓正》這部新作秉承了姜文作品的一貫風格,同樣是一部影評家口中“風格很姜文”的作品。

幾乎每個認真看過影片的觀眾,都能看出在拍攝和剪輯過程中,姜文拋棄了文本式線性敘事,而是將符合自己審美的鏡頭片段,隨心所欲地拼湊在一起,完全不在乎劇情和人物性格是否因此變得莫名其妙,也完全不管是否影響到整部影片的整體協調性,

而且強行讓劇情隨著影片時間去艱難推進,充滿了違和和荒誕。足可證明姜文在拍攝還是一如既往的任性,根本不在乎廣大影迷觀眾的實際觀感。

姜文電影為何評價兩極分化?影評人很喜歡,觀眾卻連呼看不懂

人們在《讓子彈飛》後觀看姜文的作品,原本期望能看到的是巧具匠心的劇情設計,人物角色暗含機鋒的唇槍舌戰、參演巨星你來我往的不斷飈戲,

然而最終見到的卻是一個倨傲的完全以自我創作為中心的導演,居高臨下地俯瞰觀眾,信馬由韁地拼接鏡頭,絲毫不注意劇情故事的流暢,自然會大失所望,一如陳凱歌導演自《霸王別姬》之後的每部作品,都飽受從影評人到觀眾的一致抨擊。

或許對那些姜文導演的忠實擁躉來說,姜文執導的任何一部作品,即使是《一步之遙》《邪不壓正》,也足以令他們愛不釋手,每個細節都回味無窮。

但對為數更廣的廣大影迷觀眾而言,他們確實看不懂、不理解、不接受姜文的自hi自樂,對《邪不壓正》,也如對《一步之遙》一般,嚴重缺乏同理心和共情感。

姜文電影為何評價兩極分化?影評人很喜歡,觀眾卻連呼看不懂

如今的華語電影市場,觀眾結構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完全是以二、三、四線“小鎮青年”為主體撐起了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伴隨著我國國力飛速發展,切實反應人民大眾生活的現實題材作品,才是最受各個年齡段觀眾喜愛和認可的影片類型。當下的華語票房前五名,《戰狼2》(56.3億)《紅海行動》(36.2億)《唐人街探案2》(34億)《美人魚》 (33.9億)《我不是藥神》(31億),曾經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國熱”“古裝熱”,早已成為時代的眼淚。曾經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國熱”“古裝熱”,早已成為時代的眼淚。

作為一部在院線上映的電影,導演姜文的個人風格過於濃郁,對一部投資額巨大,票房回本壓力不小的商業作品來說,忽略了大多數觀眾的觀影體驗,便意味著很難取得預期票房,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最終,這種導演自娛自樂地“裝逼”“玩梗”的作品,只得到小眾文青影評人的追捧,(豆瓣評分7.2分)廣大觀眾卻不肯買賬,票房和觀眾口碑雙雙遭遇滑鐵盧,(票房5.8億,貓眼評分7.4分)不是理所當然的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