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氣候帶之間自然生態環境的差異(上篇)

我國疆域遼闊,東西差異和南北維度差異比較大,氣候差異明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態環境。廣大西北地區降水稀少,氣候乾燥,冬冷夏熱,氣溫變化顯著;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南部的雷州半島、海南、臺灣和雲南南部等地,長夏無冬,高溫多雨;北部的黑龍江等地區,冬季嚴寒多雪;西南部的高山峽谷地區,依海拔高度的上升,呈現出從溼熱到高寒的多種不同氣候。

不同氣候帶之間自然生態環境的差異(上篇)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敕勒”是古代民族的名字,這個民族活動在今甘肅、內蒙古一帶,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敕勒歌》通過對大草原自然景色的生動描述,歌唱了遊牧民族的生活。

不同氣候帶之間自然生態環境的差異(上篇)

我國溫帶草原面積很大,主要在松遼平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溫帶草原氣候是一種大陸性氣候,是森林到沙漠的過渡地帶。氣候呈乾旱半乾旱狀況,土壤水分僅能供草本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長。溫帶草原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為200-450毫米,集中在夏季,乾燥程度僅遜於沙漠氣候。

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戰勝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途中乃作《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 唐 ] 王 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居延為我國古代西北地區軍事重鎮,位於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緣,北近中蒙邊界,今已被沙漠吞沒。蕭關是古關名,是關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衢,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南。燕然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杭愛山,這裡代指前線。

不同氣候帶之間自然生態環境的差異(上篇)

該詩描繪了塞外遼闊壯麗的沙漠風光,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對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了生動刻畫,歷來為世人所稱道。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似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

不同氣候帶之間自然生態環境的差異(上篇)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賴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東、柺子湖以南,面積4.43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三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千米的沙漠至今都沒有人類的足跡。

巴丹吉林沙漠屬溫帶大陸性沙漠氣候,氣候極為乾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月—8月,年降水量僅50~60毫米,年蒸發量大於3500毫米;年平均氣溫7~8℃,溫差大,夏季最高氣溫可達38~43℃,冬季最低氣溫可至-37℃~-30℃。沙漠內植物較少,僅稀疏生長著一些耐寒、抗熱、抗旱、耐鹽鹼、耐瘠薄的灌木、半灌木等。

不同氣候帶之間自然生態環境的差異(上篇)

沙漠和草原,分佈在我國的內陸,屬於非季風區。江南處季風區,自然景觀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不同氣候帶之間自然生態環境的差異(上篇)

各位讀者,你們喜歡江南的風景嗎?不妨利用假日去看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