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火炮,口徑即是正義——卡爾臼炮


600毫米Karl“卡爾”重型臼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出名的德軍重型臼炮。其600毫米的巨大口徑和短身管豬鼻式炮管成為其典型特徵,卡爾臼炮是戰爭歷史上所建造的最大口徑的重型臼炮。德國人制造出這樣的巨型臼炮的創意竟是為了打破法國馬其諾堅固防線對德軍的圍困和束縛。

德國為了對付法國建造的馬奇諾防線,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從1935年起就投入到了新型臼炮的研製中,次年3月又提交了一份可行性建議書。預想方案中最誇張的部分就是這種800毫米火炮發射的炮彈居然重達4噸。這麼重的炮彈當然被軍方否定,後者要求重型臼炮最大射程達3千米,火炮進入陣地的時間要小於6小時,而且要裝在自行履帶的底盤上。

儘管這些要求意味著萊茵金屬公司要徹底改動前方案,但對複雜機械有天然興趣的德國設計師卻因此而熱情高漲。1937年8月“4號方案”出臺,火炮口徑降到600毫米,炮彈重2噸,裝藥350千克,初速243米/秒,最大射程4千米,高低射界-10°~75°,標準射角55°~75°,採用履帶式自行底盤。


底盤是個有爭議的部分。設計師曾堅持把火炮拆卸成幾部分運輸會更方便,但組裝時間卻不止6小時,所以最終該炮採用了履帶式自行底盤。

很快,軍方就以“040號設備”的制式號批准生產。這時一位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負責參與生產指導的炮兵將軍卡爾·貝克。他對這種重炮寄予厚望。他認為一旦集中使用數門重炮肯定是無堅不摧。不過他擔心生產進度趕不及戰爭爆發,於是建議打破先預產再量產的常規,先生產6門火炮。在他一再堅持下,這個完全打破標準程序的建議得以通過。6門火炮按時完工。這也是將這種重炮命名為“卡爾”的原因。

6門“卡爾”重炮從1940年晚秋至1941年8月全部完工。除了“卡爾”的統稱外,每門炮都還具有極具北歐神話色彩的個性化名字。


一九四零年五月,樣車開始進行各類試驗,不久萊茵金屬公司又展示了“卡爾”必不可少的四號坦克底盤彈藥搬運車。這種搬運車安裝了機械吊臂和特殊的炮彈運輸夾,可以在戰場上直接為臼炮補充彈藥。

從一九四零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一年八月,萊因金屬公司一共建造了六門卡爾臼炮,並分別起名為:一號“亞當”、二號“夏娃”、三號“多爾”、四號“奧丁”、五號“洛奇”、六號“迪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