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道出了無限鄉情鄰里親

在傳統的歷史文化中,農村老話俗語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許多都是人們實際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的積累和沉澱,然後世代相傳下來的。而在社會時代的發展進程中,又不斷地去粗取精,才得以傳承保留。今天我們要說的農村老話“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就是一句充滿了無限鄉情鄰里親的俗語,那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話“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道出了無限鄉情鄰里親
農村老話“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道出了無限鄉情鄰里親

“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中的“甑”,即“甑子”,木製桶狀,底部有縫隙或小孔,是一種飲食用具,既可以用來蒸飯,又能夠用於盛裝飯,過去時,我國南方使用的地區較多,也有個別地方乾脆俗稱它為“蒸飯桶”或“飯桶”。而這句農村老話的意思是說,在過去貧窮和實行土葬的時代,如果莊鄰中哪家的人死了,那麼就意味著蒸飯的甑子就要打開開始使用了,準備請人幫忙時做飯吃,而鄉親鄰居們只要知道了,連請都不用請,就會自己前來幫助料理後事的。

農村老話“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道出了無限鄉情鄰里親
農村老話“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道出了無限鄉情鄰里親

在過去的貧窮農村裡,如果哪家死了老人,往往是這個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大事情,一是死者之事為大,二是特別是過去的土葬,喪葬中儀式及事務比較有,三是時間長,一般需要三天左右,如此一來,當然需要很多人前來幫忙才行。但是,莊鄰們鄉親們只要知道了,甚至不用前去請求,都會自動來幫助幹活的,因為,在純樸的鄰居鄉里們的心目中,就當成了是和自己家的事情一樣,該幹什麼幹什麼,能幹什麼幹什麼,只要飯甑子裡面有飯,吃上一點繼續幹活,由此可見,這種幫忙之中,充滿了自然純潔的鄉情鄰里親。

農村老話“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道出了無限鄉情鄰里親
農村老話“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道出了無限鄉情鄰里親

在過去農村的喪葬風俗中,特別是高壽的老人家去世時,有的地方稱之為“喜喪”,意思是說老人能活到八九十歲,甚至百歲,是壽終正寢很有福氣的喜事,所以兒女子孫們和鄉親鄰居們都很欣慰。而前去隨禮或幫忙的人,會在吃完飯後,將飯碗悄悄地帶回家去,據說這樣就可以沾上老人家的長壽之福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家有事,百家幫忙”的純樸民風民俗,“不請自來”的淳厚朴實鄰里親情,充分說明了過去那種莊鄰之間融洽和諧的深情厚誼,難怪人們常說,鄉音鄉情是每個人終生難忘的情結。大家以為如何呢?

農村老話“人死飯甑開,不請自己來”道出了無限鄉情鄰里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