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岡比亞男孩“家族皇冠”尋思著門前的玉米地是否可以搞點午飯,靜默的時間讓他感覺到飢餓。他甚至開始痛恨成長,原來自己已經到了父親拿大剪子給他理髮的年紀。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不過這也沒什麼不好,理髮似乎比以前更加輕鬆。

回想小時候每次剪頭就是一場酷刑,勞作課的剪子又慢又割著生疼。他始終相信大型利刃才能匹配勇士身份。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在非洲,理髮從來不用費心。

家家戶戶都是精通手藝的勞動人民,拿起幹活的農具就能幫忙打理。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何況是乾燥悶熱的頭髮,每長一寸都是多餘,油頭紳士不屬於這裡。

任何可以拿來削的工具都能派上用場。在實用面前,美觀一無是處,除草便是理髮的根本含義。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西非馬裡男孩“上帝之手·初生之子”在製作鐵皮坦克的過程中也習得了工匠雕發的手藝。鑿鑿切切,毛皮分離。鈍刃需用內力,他那專注的神態透著一股嚴謹。

“第一次給小弟剃的時候差點割掉他半個耳朵,之後我很注意這個問題,確保不再有任何差錯。”

如今他已是部落裡的金牌tony,小孩都愛叫他剪頭。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有講究的老師傅都拿起了菜刀,聲稱這砍得更細,還不傷毛囊。

經歷過戰亂饑荒的黑哥們早已看淡了生死,每一次理髮都是參與一場先鋒藝術。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遊走在中西非街頭的民間理髮師能夠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只需交付半美元,就能享受到精細化工具的全套護理。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細梳架上刀片,流暢的剃頭工藝讓打結了半年的髮絲得到解脫。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密刷善後,不僅按摩頭皮,還可享受維持三小時的平頭直髮造型。

在物資匱乏的中西非地區,創造力便是第一生產力。剃頭匠人懂得最大化實現每樣物品的價值,手裡的利器,就是繪製新生活的畫筆。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在富拉尼部落遊走了十年的老匠人“歷史故事·愛·奇蹟”認為修面比剃頭講究。

“這把水果刀是我的寶物,刀刃被上千張臉蛋的角質包過漿,如今已變得柔滑無比。”

猶如幾內亞灣刮過的風,每一個接受護理的客人只感到一陣被親吻的溫柔。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只有刀鋒和匠人手背上的頑垢知道曾經發生過什麼。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正如每一個北漂族的夢鄉,流浪理髮師也有自己嚮往的南方。

遊牧發匠Sikhumbuzo來到南非索韋託,搭起木屋開了一間髮廊。這間夢工坊吸引了不少油管博主前來探索,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店。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我原本是做音樂的,業餘時間學著理髮。當我意識到音樂沒有出路的時候,我便專心從事理髮職業。”

“幫助他人變得更好是我愛做的事。現在店裡已經有兩名助手,我們都熱愛這份工作。”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南非是許多理髮師的迦南之地,更加優渥的條件支撐他們探索更深的藝術創作。

《南非鄉鎮美髮沙龍》由英國攝影師西蒙·韋勒拍攝成冊,在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的一次公路旅行中,這些獨具藝術氣息的村鎮髮廊令他深深著迷。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開普敦之旅我遇見過不下十多個這樣的小店。簡易的集裝箱,美麗的塗鴉,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在開闊的鄉鎮小路旁絢麗奪目。”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在開普敦,在約翰里斯堡,這些理髮沙龍成為了社區間的社交樞紐。理髮師帶來了遙遠大陸的新鮮故事,各個年齡段的人聚在一起談論足球比賽,電影,分享生活。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他們將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的理髮店帶到自己的國家。在這十平米的空間裡沐浴著熱帶陽光,幻想著自己是來自加州的掘金者,與大洋彼岸那幫聲名顯赫的說唱兄弟精神為伍。”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然而與hustle的暴徒生涯不同,chill是南非理髮師的精神宗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門電聯,夜間勿擾。他們遵從內心秩序,不急功近利。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理髮是生活,不是賺錢。這裡的居民都習慣了這樣的商業時間,畢竟對於他們來說,理髮也不是迫切的行為。”

西蒙·韋勒將他的見聞記錄在那本風情手冊裡。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黑人的毛髮淺短密集,理髮師的神奇之手卻能創造多種造型。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15蘭特(約1美元)單剪,65蘭特(約4美元)洗剪吹加創意雕花。

實惠的價格,考究的手藝,南非的沙龍理髮師通常都有十年以上的經驗累積。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遠在馬裡的“上帝之手·初生之子”不斷研習雕發工藝,貧困從沒限制他的創造力。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他渴望有朝一日也能開一家美髮沙龍,像南非那幫藝術家一樣,揮舞專業器具,實現心中夢想。

難怪在非洲工作的人不去髮廊理髮, 原來當地人喜歡這樣玩……

我非常認同這一理念,畢竟周星星說過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也沒什麼分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