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漠“巨嬰”談文旅融合

从沙漠“巨婴”谈文旅融合

“巨嬰”是沙漠深處的一座雕塑,靜靜地躺在沙漠中,就如同靜靜地躺在大地母親懷裡一樣,享受著陽光沐浴。沙漠變得有生機,也讓女遊客看了很心疼。

雕塑在瓜州的古老小鎮,處於河西走廊的西端,自從當地出現了這個巨嬰雕塑之後,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瓜州來旅遊,想要親眼目睹這個躺在沙漠懷抱中的嬰兒。尤其是一些女遊客到來後,瞬間母性爆發,嬰兒憨態可掬的動作,趴在那裡,還撅著小屁股,讓人看了生出憐愛之心。

雕塑是清華一美術教授雕刻,資金也是他自己籌集,然後送給瓜州。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加法,藝術作品+景區=吸引來遊客,其實不然。

我們說,文化需要活化,這種活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化。旅遊不是文化研究,也不是單純的文化活動,它有一個內在的動因。旅遊活動的動因應該是“玩”的心態、娛樂的心態,是一種輕鬆愉悅的觀光感知和生活體驗,同時也是離不開文化內因的生活化體驗之旅。

“巨嬰”在沙漠中出現,其稚嫩、柔弱與粗糲的大漠環境,形成尖銳的反差,嬰兒孤獨地躺在沙漠,又那麼恬靜,很容易讓人看了心疼。這座大地之子的嬰兒雕塑,喚來許多觀者內在的情緒變化,其審美意義不同凡響,也靜靜完成了文旅融合的一次深情握手。

如果“巨嬰”是個人行為,偶然產物,那麼惠州旅遊與中國農民畫的嫁接就是一種主動的融合之舉。惠州龍門把農民畫濃郁的色彩元素,接地氣的鄉土元素,融匯入文創衍生中,農民畫不再侷限於畫紙之上,而是有更多的表現形式,絲巾、服裝、雨傘、瓷器都成為它的載體。

文化是旅遊的核心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核心資源。正因有了文化賦能,才有休閒旅遊所必須具備的精神需要,所謂休閒、度假、調養一定都是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的旅遊活動。

沙漠“巨嬰”也好,龍門農民畫也好,正是激發了這種文化賦能,才讓旅遊有了更豐富的業態、更國際化的視野。

99%的人,對這些文章感興趣↓

1、桃花盛開,美好自來!還不走起?

2、爆火的故宮火鍋長這樣!點個菜都像在看聖旨啊!

3、昨日橫瀝村尾的“何大仙誕”,來感受一下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4、看日出、雲海,賞漫天星海,這幾個觀星地,快存!

5、到東莞這些地方拍照享受“花樣年華”,美炸你的朋友圈!

一起分享活動

及旅遊趣事

如果人滿不能進群

請加小編號:guangchijun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