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認知:什麼樣的工作能讓你快樂

這可不是我隨便說說用來安慰你的雞湯,工作確實能讓人快樂,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他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研究“人什麼時候最快樂”。米哈里(Mihaly)提出了 “心流”這個概念,用來度量快樂。心靈的心,流動的流,英文是“flow”,他用這個詞來形容我們在認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那種投入忘我、樂在其中的狀態。心流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喜悅感,簡單說,有沒有產生心流,就代表了我們快不快樂。

米哈里(Mihaly)設計的這個實驗就是要測試人們的“心流”。米哈里(Mihaly)讓100多位不同行業的受試者用整整一週時間隨身佩戴呼叫器,每天呼叫器會不定時響8次,一聽到響聲,受試者就得馬上填表格,記錄當時所做的事情和心情狀態。結果顯示,在工作中接到呼叫時,受試者的心流反應高達54%。相比之下,發呆、看電視、和朋友聊天時,只有18%的反應達到了心流的水準。也就是說,工作確實能讓人快樂。

新認知:什麼樣的工作能讓你快樂

可為什麼,我們經常對工作感到愛恨交加呢?因為並不是所有工作都能讓人快樂,有的能,有的不能。《深度工作》一書的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以研究工作狀態著名,他把工作狀態分為兩種,一種叫深度工作,另一種叫浮淺工作。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沒有干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狀態下進行的職業活動,能夠讓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比如比爾·蓋茨(Bill Gates)每年進行兩次“思考周”,住在湖邊小屋,遠離世事,思考大局。再比如J.K.羅琳(J. K. Rowling)在寫《哈利·波特》時遠離社交和媒體,潛心創作。放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連續數小時心無旁騖地敲一段代碼、畫一幅圖畫、寫一篇文章,這些都是深度工作。

浮淺工作指的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那些事務性任務,往往能在注意力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比如接打電話、回覆電子郵件、收發文件等等。為了研究不同工作狀態對情緒的影響,神經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通過觀察大腦杏仁核的反應來測量受試者的幸福指數。

杏仁核是一個腦部組織,長得像杏仁的形狀,附著在大腦海馬體的末端,它是人體的“情緒中心”。實驗結果顯示,人們在深度工作時會刺激大腦杏仁核產生活躍反應,從而產生幸福感,而長時間從事浮淺工作時,杏仁核就反應平平,人也顯得十分沮喪。

想想看,還真是跟我們平時的經驗相符呢!完成一個大活兒後神清氣爽、狀態奇佳,而處理一上午瑣事就頭暈腦脹、精神萎靡。這也就證實了,深度工作可以給人帶來快樂,而浮淺工作則會令人沮喪。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進入令人快樂的深度工作狀態呢?這裡有四條建議給你:

新認知:什麼樣的工作能讓你快樂

第一條,選擇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學,並養成習慣。

比如,你可以在每週一、三、五深度工作,把浮淺工作集中在週二、週四完成,這是雙峰哲學。也可以在一天的清晨或者深夜不受干擾的時候深度工作,這是節奏哲學。還可以遠離一切干擾,專注於自己的工作,這是禁慾主義哲學。但無論選擇了哪種深度工作哲學,都需要不斷重複,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後,就能更容易進入深度工作狀態了!

新認知:什麼樣的工作能讓你快樂

第二條建議,練習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閒著沒事時試著思考一個難題,或者練習記撲克牌,這些做法都能幫助你訓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注意力越集中,就越是容易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新認知:什麼樣的工作能讓你快樂

第三條,工作時間戒掉社交媒體。

網絡社交會讓你的注意力變得支離破碎。所以,請拋棄自己需要隨時在線的藉口,在工作時徹底遠離社交媒體,把寶貴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吧!

新認知:什麼樣的工作能讓你快樂

最後一條,遠離浮淺工作。

想讓自己儘快從浮淺工作中解放出來,你可以這樣做:定量分析每一項工作的深度,計劃好每一分鐘工作時間,在下班前結束處理瑣事,然後讓自己變得不容易聯繫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