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熱映起爭議,中醫國粹博大精深,十八反是否符合科學?

《老中醫》熱映起爭議,中醫國粹博大精深,十八反是否符合科學?

作為一部弘揚中國傳統醫學題材的電視劇,《老中醫》在央視上映以後引發了潮水般的圍觀和討論。

《老中醫》這部熱播劇以1927年—1946年間的上海為背景,講述江蘇常州孟河醫派傳人翁泉海闖蕩上海灘,傾盡一生致力於中醫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故事。

這部電視劇以小人物經歷體現大歷史格局,來展現傳統中醫文化的無窮魅力,以及中醫傳承數千年,且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謳歌了中國人民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堅韌不拔、勤勞守信、寬厚仁愛、不畏強權的民族精神特質。

《老中醫》熱映起爭議,中醫國粹博大精深,十八反是否符合科學?

中醫是中國傳統國粹,經歷了上千年的滌盪和淘洗,在我們現如今的日常健康療養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儘管如此,這部電視劇仍然莫名其妙地“招黑”,引發了不小的吐槽: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寫過《闖關東》、《老農民》等優秀劇本的高滿堂,滿心要為醫道響亮發聲,沒成想卻又給中醫挖了一個大坑——《老中醫》第一集就整出個“十八反”弄出人命的橋段,簡直了。

要知道始於梁代陶弘景、後經金代張子和編為歌訣、已經遺禍千餘年的所謂“十八反”早已是過街老鼠,在這裡卻被奉若圭臬,並借勢大肆鼓吹。 ​

《老中醫》熱映起爭議,中醫國粹博大精深,十八反是否符合科學?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與“十八反”配伍禁忌一起流傳醫史的不是相關性的警示案例,反倒是歷代醫家以所謂“反藥”治療各種沉痾痼疾危難重症的效方佳話,別說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了,就連張子和本人也在通氣丸中同用海藻甘草。

中醫歷史上以訛傳訛卻被視作金科玉律的糟粕何止於此? 1998年出版的《重審十八反》一書中,作者王延章通過親身嘗試和臨床實踐,認為十八反同用無任何毒副作用,唯見互助之佳效。

《老中醫》熱映起爭議,中醫國粹博大精深,十八反是否符合科學?

​關於中藥的十八反、十九畏,它們作為中醫傳統用藥配伍禁忌由來已久,如今還是對它沒有統一見解,。

臨床中的感應丸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甘草跟甘遂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但在細辛配伍藜蘆的實驗中對於動物又會中毒死亡。

所以關於十八反、十九畏,目前應採取慎重態度,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權衡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驗證。

《老中醫》熱映起爭議,中醫國粹博大精深,十八反是否符合科學?

其實,從中醫專業素養來說,《老中醫》這部電視劇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電視劇開頭的背景即是中藥做的太極圖,裡面有薏苡仁,遠志,梔子,杏仁等等。

太極自古以來就與中醫的聯繫極大,就連現在我們的針灸臨床配針也在結合著它來,從開頭來看可以說劇組確實用心了。

而劇中出現了挺多中醫方面的經典,如劇中兩個小孩背的四君子湯,吳雪初對翁泉海運用補中益氣湯另闢新路的解釋合理:

“秦仲山患病日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五臟元氣大傷,營衛循序失常,脈若遊絲似豆轉脈中,且舌苔全無,此乃陰陽離決陽氣欲脫,迴光返照之先兆也,翁泉海不用大劑量補氣的人參、黃芪,也不用補陽的鹿茸、附子;​

《老中醫》熱映起爭議,中醫國粹博大精深,十八反是否符合科學?

而用補中益氣湯以求補離散之陽,挽敗絕之陰,清虛中之火,升下陷之氣,不溫不火,不輕不重....”

後面小鈴醫背的黃帝內經以及中醫基礎理論,可見關於中醫臺詞功底的深厚。

《老中醫》劇中的方子在中醫典籍中都能明確查找,在第四集的預告中特地截取了一張關於藥方的圖,可以明確看到這個方子用了王清任的“古開骨散(全當歸、龜板、川芎、血餘炭)治難產,重加生黃芪四兩,不過一時胎即下”。

《老中醫》熱映起爭議,中醫國粹博大精深,十八反是否符合科學?

在電視劇《老中醫》中我們可以看到小鈴醫的出場是搖著鈴鐺在大街上行醫,它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虎撐”。

它一般是鐵或銅質的圓環造型,外圈留有一道縫隙,環內中空,裡面有兩到四顆圓珠,拿在手裡搖晃時,會發出清脆的響聲,從而可以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在搖動虎撐時有一定的規矩:

如果放在胸前搖動,表示是一般的郎中;與肩齊平搖動,表示醫術較高;舉過頭頂搖動,象徵醫術非常高明。

而劇中小鈴醫他娘搖的時候是在胸前搖動的也與此對照,可見此劇的創作過程也是較為謹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