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家是隨時可以示弱的地方……

長大後,家是隨時可以示弱的地方……

我就是每天按時回到總站的公交車

小時候,家就是公交總站,而我就是那輛公交車,不管我白天如何四處奔波,到了晚上我就得回到總站休息整頓。

我讀小學、初中時對家沒有什麼留戀,畢竟每天都能回家。學校離家近,中午吃飯還得往返一趟。如此來來往往,回家像家常便飯,時間久了,沒有新鮮勁,沒有味道。可是偶爾那麼一次中午在學校吃飯,我又覺得時間太漫長,離回家還有那麼長時間。

高中住校後對家才開始慢慢有了依戀。三年高中,每月只能回家一次,而且每次只有一天半的假期。戀家的感覺開始慢慢滋生,每次回家都恨不得把這一個月的遺憾都補上,想跟父母多親近一下。在學校裡跟同學鬧彆扭或者被老師批評了,總會想父母,想回家發洩一下,彷彿家能裝下我所有的委屈。但是我也慢慢適應了這種一月回一次家的節奏,想家又回不去的日子裡我開始學會了自我調節。

長大後,家是隨時可以示弱的地方……

地圖上的距離是現實不能輕易逾越的鴻溝

高中畢業,我去了遙遠的江西讀大學。江西離家有一千多公里,回家的頻率改成了一年兩次——寒暑假才回。自從讀大學,我再也沒有機會跟家人一起過仲秋和元宵節。

大一新生入學報到,我一個人提著行李坐了十八個小時的火車來到新的環境。新生軍訓恰逢中秋佳節,白天的軍訓活動照常進行,晚上學校組織新生看迎新晚會。迎新晚會安排在露天的操場舉行,臺上是熱熱鬧鬧的迎新表演,臺下嗚嗚泱泱全是人。一抬頭就能看到月亮,那麼亮那麼圓。這熱鬧的場景卻讓我更加落寞,我在想家人在幹什麼呢?他們肯定在吃團圓飯,母親也肯定烙了圓圓的家鄉月餅。姐姐和弟弟都回去了,唯獨缺了我,那種悵然若失記憶猶新。

長大後,家是隨時可以示弱的地方……

看見月亮會想家

從小學到高中,父母從來沒有過問過我學習上的事情。進入大學,離家遠的原因讓我更加獨立自主。我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畢業後我先是在北京工作,住在姐家。後來我又來到南昌跟男友從戀人變為夫妻。嫁給男友的那一刻,我知道從此回家的距離註定都是一千多公里。而父母從此對我的牽掛也註定遙遙又不可及。

婚前計劃每年都回家過年,但是我把事情想簡單了。懷孕時不方便坐火車,寶寶不滿一歲也不方便坐火車。我14年結婚,從結婚到現在也只回去過三次。

遠嫁的女子更不會輕易向父母叫苦,也不會因為生活和工作上的不順利麻煩父母,讓他們著急。

今年9月份小寶出生了,今年又不能回家過年了。寶寶滿月後我要求父親來一趟幫忙帶孩子,這是我第一次如此需要他的幫助,也是我第一次求他。

父親答應了,他一來就呆了兩個月,幫我照看兩個孩子。有父親在的日子,我感覺特別輕鬆。我們聊了很多,自從大學畢業,這是我第一次跟父親說這麼多話。

父親回老家的時候,內心有太多不捨,可現實的無奈讓我不得不接受。

如今家對我來說是隨時可以示弱的地方。就算我不講,父母也會理解我的苦和不易。我一旦開口講,他們會盡量滿足我的要求。

小時候,我對家沒有太多的感覺。長大了,家反而是我越來越想回去的地方。願這一方家園永遠是我的心靈港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