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自覺和道德是靠不住的

 

隨著80、90

後逐漸成為企業核心支柱,還有即將到來的00後,你還在用傳統的管理模式來對待新生的力量嗎?

80、90後的成長環境不同,是很難再用傳統的管理模式管好的,更不能用所謂的道德管理,道德不是規則,在利益面前,任何道德的呼喚都會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對於人性的考驗往往是悲劇的結局......

沒有完美的人性,只有適合的機制,唯有給員工設計一套自己管自己的機制,才能讓他們自動自發的工作,從而更好的促進企業發展,最終實現老闆無為而治!

我們舉一個'七人分粥'的案例:

七個和尚在一間沒有香火的破廟裡,他們沒有尺子量、杯,也沒有秤,於是便想通過設計制度的辦法來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如何公平地分食一鍋粥?

人性的弱點,自覺和道德是靠不住的

思考:一鍋粥七個人分,怎麼分才最公平?

規則1:

剛開始的時候,和尚們選舉了一名公認的、德高望重的和尚負責分粥。但時間一長大家發現,分粥的人自己碗裡的粥最多,換一個人也是如此。

大家認為這不行,'好人'也變成了'壞人',於是奮起廢除了這一滋生腐化的制度。

人性的弱點,自覺和道德是靠不住的

規則2:

選舉一名品行端正的人主持分粥,再選舉一名德高望重的人來監督分粥。

起初還比較公平,但到後來,分粥人與監督人從權力制約走向'權力合作',這兩人分到的粥最多,制度再次失敗。

人性的弱點,自覺和道德是靠不住的

於是他們總結教訓:權利會導致腐敗,人在掌握權利的時候很難控制私慾,個別人掌握絕對的權利,一定會導致不公平現象的出現。

規則3:

選舉一個四人分粥委員會和一個三人監督委員會,實行大民主。可問題也來了,所以的人都到齊了才能開始分粥,每個人的眼神又各有千秋:甲是桃花眼,看啥都順眼,咋看都一樣多;

乙是鬥雞眼,看啥都不順眼,咋看就是不一樣多;丙是蛤蟆眼,'蛤蟆看綠豆,越看越順眼',開始看不一樣多,看久了看順溜了,一樣多嘛。。。一番爭吵下來,即使粥偶爾能分成功,也全是涼的,制度效率太低。

規則4:

誰也信不過,乾脆大家每人一天,輪流坐莊主持分粥,也就是所謂的'機會公平'-----承認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多分的權力,同時又賦予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的機會。

這方法貌似很公平,但第一天就出了漏子,分粥的人將一鍋粥全倒進了自己的嘴裡,肚皮撐得滾瓜溜圓,其餘六人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流口水。

第二天、第三天,輪到機會的人也照此辦理。到了第四天就不行了,因為還沒有輪到機會的和尚已經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了,這一制度也行不通。

這看似一個最公平的辦法,卻導致了每個人只有在自己分粥的那天能吃飽,其他的日子裡都是飢腸轆轆。

這是由於大家都覺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所以都會抓住難得的機會撈一把,一個比一個變本加厲的把到手的權利發揮到極致

規則5:

分粥的和領粥的都是隨機抓鬮,且分粥的人最後一個領粥。令人稱奇的是,在這一制度下,七隻碗裡的粥都是一樣多,就好像用尺子細細量過的一樣。

因為每個分粥的人心裡都明白,如果碗裡的粥有多有少,他確定無疑將享用那份最少的,而且很難找別人勻回來。

人性的弱點,自覺和道德是靠不住的

以上小故事摘自戴天宇老師的著作《無為而治:設計自動運行的企業制度》'七人分粥'案例,以上幾種規制,只有最後一種機制是最好的,雖樸實無華卻渾然天成,既簡潔明瞭又精巧高效。

通過這個小故事我們發現,分碗粥尚且不易,企業裡的利益分配是不是更加難了?

其實也沒有那麼可怕,在自運行機制設計中,我們首要關注的是企業的盈利來源,如果企業的利潤非常微薄,員工再怎麼分也不能吃飽,在優秀的員工也很難熬下去,因此,從機制設計的角度,我們要調整的第一參量就是盈利來源的機制。

就好比故事中的小和尚,如果不夠吃,誰都不會坐吃等死,增加化緣的量,增加香客數,都可以改觀粥不夠吃的窘境,而增加化緣的量和增加香客數量這兩個都可以改善盈利結果,那麼是不是都很重要,其實也不然,我們應該結合企業自身情況,集中所有的資源,

找到最快捷的一線生產力單元,對他們進行機制設計,其他輔助部門作為支持體系,把這一個點打透,這樣企業才可能更快的突破瓶頸。

而這就是企業自運行機制設計中為什麼不是從上而下的做機制設計,而是自下而上的從一線設計的關鍵原理。

當然這個故事的核心是要指向,道德在人性面前是靠不住的,我們不應該責怪員工的道德是否高尚,而應該回歸我們的機制設計本身。

如何建立一套內外共贏的自運行機制,從而實現企業的無為而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