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劇的終極命題不是和平而是死亡

戰爭主題一直是觀眾青睞的題材,無論是去年的《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或者是前幾年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都吸引了極大的關注。

戰爭劇的終極命題不是和平而是死亡

戰爭片的展現內容一直比較狹隘。淺層次的著力渲染”正義之師必勝“,例如常見的手撕鬼子;較深層次的強調反戰的主題,倡導和平。

戰爭劇的終極命題不是和平而是死亡

而這次談的這部劇則走到了更遠的地方。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否達到了這樣的高度不同的觀眾心中自有定論。愛的人愛死了這部劇,說它是戰爭國產劇的巔峰;恨的恨恨死了這部劇,說它晦澀難懂不知所云。

但至少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它對待戰爭的視角很不一樣。除去勝利和和平,這部劇探尋到了更深的地方——人性。

北平小爺孟煩了:我們也勇敢,但是我們也軟弱。

戰爭劇的終極命題不是和平而是死亡

孟煩了學生參軍,因為認得幾個字當了連副。剛從軍時壯懷激烈,滿腦子都是保家衛國。遭遇日寇,他第一個衝上去。可到了前面,回頭一看只有他一個人。

後來他學聰明瞭,他不再向前衝而是轉為動員新兵往前衝。一輪一輪的新兵死了,他覺得不安,他一直盼望著能有一個人帶著他們一起往前衝。

孟煩了是劇中的一條線索,從開始“爛了一條腿”到“爛了一顆心”。他對所有的事情都不抱希望,經歷了太多的敗仗,他不願意再去相信“勝利”、“國家”和“民族”。他只有一個最低等的要求,他想要活著。

沒有人忍心去苛責一個想要活著的人,他和你我都一樣,更有資格活著,因為他失去的太多,即便活著也無法彌補。

招魂幡龍文章:走,我帶你們回家!

戰爭劇的終極命題不是和平而是死亡

龍文章不是一個人,他甚至像一個妖孽,一個連名字都是偷來的妖孽。

他嘴裡沒有真話,偷了長官的衣服竟敢冒充團長;他有天生的軍事才能,南天門上指揮的一場“絕戶仗”帶炮灰們回了東岸;他把人命看得比什麼都重,背了一千多座墳在身上。

他信虞嘯卿,知道他是許多人的希望、不能倒;他也不信虞嘯卿,但還是在南天門堅守了38天。他比誰都想勝利,也比誰都更珍惜人命。

他是風中一杆白幡,引路呼魂,可誰又知道這杆幡心中的孤獨?

不合時宜虞嘯卿:中國軍人再無無辜之人。

戰爭劇的終極命題不是和平而是死亡

虞嘯卿是一個虛偽的人嗎?他張口閉口“屈原岳飛”,他站成一杆槍從不“坐視”,但他沒有如約打上南天門……有的人能理解他,但也有的人鄙視他。

但虞嘯卿就是虞嘯卿。他說“平生最敬岳飛”令人信服,因為他從嚴治軍,不惜親手砍了弟弟的頭。

他說“國難當頭,豈容坐視”令人動容,因為他真的自苦到了站成了一杆槍的程度。

他說“三天之後必攻上南天門”……無需為他辯駁,失約則失信,但恐怕他心中的遺憾要比鄙夷他的人要多得多。

那些劇情之外的死亡

如果你打開《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片頭,你就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戰爭劇的終極命題不是和平而是死亡

也許你會產生疑惑:戰友?獻出鮮血和生命?指的是本片描寫的中國遠征軍嗎?

但其實並不是,如果你瞭解電視劇拍攝的過程你就會知道,戰友指的是這部電視劇的工作人員,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的確獻出了生命和鮮血。

在這部戰爭題材的宏篇鉅製中一共發生了兩次意外事件。

2008年4月8日在拍攝一場戰爭場面時突發爆炸,造成煙火組組長郭巖死亡,另外兩人受傷。

2008年4月20日意外再次發生,劇組臨時搭建的廊橋垮塌,致使38名群眾演員受傷,其中7人重傷。

以這種方式紀念他們,紀念所有的死亡,才能不負死亡帶來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