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專欄‖〖靖博器緣〗之彩陶NO.36:圈足雙耳紅陶罐


館長專欄‖〖靖博器緣〗之彩陶NO.36:圈足雙耳紅陶罐


圈足雙耳紅陶罐

常山下層文化

2012 年 11 月徵集于靖遠縣大蘆鄉

高 15.7 釐米,口徑 14.5 釐米,腹圍 64 釐米

敞口,雙肩耳,束頸,斜折腹,高圈足。肩部飾一圈刻劃紋,高圈足上開有 4 個對稱圓孔。造型渾圓別緻。

◎鏤孔,是陶器的一種裝飾方法,是用工具把陶坯從表到裡雕鏤成圓形、方形或三角形的小孔洞。這種方法主要用於高圈足器。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常見此類紋飾。

◎圈足,是陶瓷器足的一種樣式,是指器物底部承製一個圓形圈來託器身,呈平置的圓圈狀。圈足形態有高低深淺之分;足壁有薄厚之別。其成型方法有鑲接和旋削兩種。圈足的造型始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諸多文化陶器均上已有所見。瓷器產生後,圈足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多為施削而成。圈足大量出現是在唐代的瓶、壺、盤、碗等器具上,但不普遍,宋以後盛行,各類器皿幾乎全有圈足,很少例外。由於各個時期的圈足挖足工藝略有區別,致使圈足的深淺、薄厚、足壁傾斜程度也有不同,成為鑑定器物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鏤孔圈足與鼎、鬲的三足相比較,都有相同的作用,即將腹體高高支起,在腹下燃火,尤如三國魏曹植在 《七步》 詩中所寫: “其在釜下然(燃),豆在釜中泣。”而鏤孔圈足不過在三足間增加了一週底圈,起到防熱能散失,增強熱效的作用。

審核:張啟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