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用人單位:看好人工智能領域人才

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看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清華大學校園招聘會現場學生眾多。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

“受到世界經濟增速下滑等因素影響,今年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形勢依然嚴峻。”3月21日,在清華大學本年度規模最大的校園招聘會上,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張超介紹,根據教育主管部門數據,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比2018屆增加14萬人,今年清華大學預計畢業7000餘人,擬參加就業有3700人,其中本科生約700人,研究生3000人。

招聘會上,多名清華大學學生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即便畢業的學校較好,但依舊面臨就業壓力,“沒有那麼好找工作”。

不過,澎湃新聞從現場招聘單位瞭解到,諸如人工智能、芯片製造等一些新興領域,卻處在招人難的階段。

人工智能人才獲青睞

“從周圍瞭解了一下,現在就業形勢不太好,沒那麼好找工作。”一位法學專業的學生告訴澎湃新聞,其從今年2月底左右就開始投簡歷,“現在還在看,沒有明確要去哪家”。

另一位環境學博士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從去年11月開始準備找工作,感覺這兩年就業壓力一年比一年大,他已經做好薪資待遇比前兩年低的心理準備。

這位博士說,他打算跨行業從事信息或者金融類工作,“之前一直跨領域在一級市場實習,而一級市場需要很多跨領域的工科背景”。

學生叫苦“就業難”,但一些單位卻焦慮“招人難”。

“我們中科院今年的指標就沒有招滿。比如我們組要招兩個,還能解決戶口,但是現在只招了一個。”招聘會上,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負責招聘的希老師向澎湃新聞介紹,雖然收到了很多簡歷,但是存在崗位和人才不匹配的問題。

“比如人工智能的方向,因為在各個學校屬於比較稀缺的方向,所以培養的人數就非常少,但對人工智能的人才需求又很大,諸如BAT、小米等企業都需要這樣的人才。”希老師舉例,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目前做芯片研發的人才也很少。

她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學校培養的方向可能是滿足普遍需求的,對一些比較新的方向,學校培養的人才類型偏少。

據人民網報道,早在2016年,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就曾透露,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一些業內人士也表示,國內的供求比例為1:10,供需嚴重失衡。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提案呼籲:對於國內高校來說,當下培養具有人工智能意識和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是最為緊迫的戰略任務。

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浪潮下,多家高校正在採取行動。目前國內已有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如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天津大學等。

從2018年清華的簽約數據也可以看到,更多的學生開始進入互聯網或者新興產業。

張超表示, 2018年到民營企業就業的學生數量已經超越國有企業,“按照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行業上的差別,民營企業在新型產業、互聯網產業是比較多的,所以到民營企業就業,我理解的是,更多的同學投入到了互聯網或者新興產業,比如人工智能、雲計算領域等”。

用人單位:看中學習能力、實踐能力

除了專業選擇,哪類學生會成為招聘企業的“香餑餑”呢?澎湃新聞在與多家招聘單位溝通後瞭解到,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複合型人才成為關鍵詞。

“主要看學生有沒有做過相關的一些項目,學習能力強不強,經過溝通,專業是不是對口,最好實習過,成績其次。” 希老師說。

除了學習能力,華為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則表示,對應屆生企業還要看他們對未來的認知能力。

中國電信集團的負責人則強調,主要是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比如實習,不一定越豐富越好,主要看他做過相關方面沒有。”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在招聘會現場打出“單身宿舍、央企福利、帶薪休假、(解決)北京戶口、工作午餐、六險二金”等優厚條件,求賢若渴。

“我們首先關注他們的專業能力,對交通、土木、橋樑相關方面比較專業。因為有相應的專業才能看懂我們的稿子,做得了書。同時,他們在校的成績也會看,還有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因為有些書肯定不是一個人來完成。還有開拓能力,能挖掘市場新的創新點。”上述公司招聘人員說,更希望能招聘到複合型人才。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就業,讓用人單位找到更合適的人才,清華大學正在採取多項措施,把學生和用人單位“閃婚”的關係轉變為“談戀愛”。

“我們希望構建新型的合作關係。學生選擇就業單位有時候是比較草率的,和用人單位的互動關係就像閃婚,認識沒幾天就‘結婚’。我們希望把‘閃婚’變成‘談戀愛’。我們把優質的用人單位的資源引入到職業輔導的課程,讓學生和用人單位密切互動。”

同時,清華大學還提高了專業化的輔導水平,面向全體新生開展了全覆蓋的職業輔導。

“我一開始對就業定位並不是很準確,學校組織了很多招聘會,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但有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清華應屆博士劉呈說,後來預約了職業發展中心的老師,溝通良久,選擇從事了自己最想去和最擅長的交通安全領域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