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2013年秋季開學,95後大學生首次登場,辨識度並沒有標籤化得那麼鮮明,至少在“基礎寫作”課上如此。簡單、敞亮是90後共有的美好,“高考體”寫作的套路化、模式化,初看花團錦簇,實則空洞無物,歸納起來有“四宗罪”——“視野狹窄” “知識單一” “脫離生活” “文字無味”。

學生厭倦,教師無力,身陷困局數年,我決意在2016級嘗試教改,學期過半,提前告知期末考查題目“我從哪裡來——我的家族口述史調查”。

初衷有三:訓練文獻梳理與田野調查的基本功;培養文字表達與結構長篇的基本素養;提升對日常生活、民間文化尤其是家族歷史的瞭解與認同,重新構建“網生代”與家庭、社會的關聯。

任務一發布,抗議、反彈如期而至,一波一波,“我爺爺不會用微信”“我家老人都去世了” “我奶奶聽不懂普通話” “我外公不肯接受採訪”“我爸說我們家族沒有什麼值得挖掘的光輝歷史”……

既然痛下決心,便不會給任何理由活口: “你可以選擇放棄這次期末成績。”果然,擾攘立止。期末答卷如期上交,評卷的速度是我始料未及的,長達一週的時間裡,我被一種複雜難言的情緒左右,有壓抑,有惆悵,更多的是竊喜。

我的家族口述史

一次不經意的挖掘,一個學生的奶奶和媽媽終於在孩子面前放下罅隙,達成和解;因家庭變故,原本對父親心懷怨恨的孩子選擇理解、接受;因為對家族史的梳理,一群血濃於水的親人聚集網絡,共同的基因、相似的外貌帶給獨生子女的是強烈的衝擊;計劃生育政策帶給個別女生的是長期黑戶和留守農村的童年陰影。

初嘗甜頭,我決定再出發。2017年初,我先後申請了學校SRP本科生培養研究計劃和華南理工大學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家族口述史的書寫項目拓展到全校,受歡迎程度與年前寫作課上學生的反應形成巨大反差。

由於SRP項目可獲得學分的名額有限,項目組不得不安排一輪多組極其正式的差額面試,這在我20多年的教研經歷中還是第一次。或許是口碑效應,面試過後,依然有各專業的學生陸續來信表示“不要學分,只求加入”。

我的家族口述史

在項目正式鋪開時,我們的家族個案已遍佈全國,朝鮮樸家後裔白山黑水的三代奮鬥史,山東濱州的於氏書香世家,軍區大院與黃土高坡的兩姓聯姻,從雪鄉南漂珠海樂業安居的戰氏“新客家”,偷渡香港的柯家兄弟,南洋創業、骨肉分離的閩南陳家,親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對印戰爭、援越戰爭的茂名巫氏族人,6歲給杜月笙當女傭的世紀老人王菊妹,“沒爸爸出門要客客氣氣的”的接生婆林橋雲,等等。

這些人,那些事,或似曾相識,掠過父輩遠去的背影;或聞所未聞,驚起後生的不安與懷疑。山坡有陽面,社會有陰面,遇上了叫生活,風乾了就成為歷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當然,個人或小群體的記憶並不必然地獲得史學的意義,個體生活或家族歷史如何被記憶,社會成員的記憶共同體如何塑造,仍需要文學、人類學式的書寫,這是本次寫作的最大考驗。幸而寫作也有意外之喜,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最後都可能是作者,這也是口述史的魅力所在。

張舜琪的外婆對外孫女的寫作一直將信將疑: “這裡面的話都是我上次和你隨口噏的(隨口噏:沒有想過,隨隨便便說出來),也能出書?這樣的東西也有人看?在得到肯定答覆之後,堅決要求刪改書中的一些人和事,並多次打來電話: “我要和你的老師談一談。”

廣西南寧的梁氏兄妹是反應最大、參與程度最深的家族“作者”。“舅舅”的批評直言不諱,認為外甥女提交了一篇乏味的新聞報道: “戒毒難,為什麼難?那種無法形容的、使人喪失人性的痛苦你都沒有表達出來。如果沒有這樣的鋪墊,‘浪子回頭’又怎麼顯出‘金不換’的價值?如果沒有突出其他人對我的指責與冷眼,又如何體現你舅媽在我生命中出現的非凡意義?”

最濃墨重彩的“媽媽”也絲毫不領情,從文字到細節都表示完全的不認同,為此還特地趕來廣州與我見面、長談,併發給我她的博客鏈接,希望我能全面瞭解她豐富的個性與跌宕的人生。凡此種種,讓我體悟到編者的責任和寫作的意義。

我的家族口述史

從虛擬社區到家族故里,95後完成了一次集體自證: “網生代”也可以是新鮮潑辣、非虛構的爆款。(前言/非虛構的95後 儲冬愛)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從哪裡來——我的家族口述史》

儲冬愛 主編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從哪裡來——我的家族口述史》以採訪者的家族(父系或母系家族)為口述調查對象,尋找一段不少於三代人的共同記憶,以個人家族命運的變遷折射時代前進的背影,重新構建作為大歷史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歷史。本書以不同地域、不同家族的三代人的記憶口述為文稿,啟發讀者對生命意識、生命教育、家族史的認知與傳承,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與認同。書中收錄了約30篇口述文稿,可以從中感受到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

名家推薦

我的家族口述史

主編儲冬愛,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後獲第11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廣州十大乞巧文化傳人”稱號、廣東省委宣傳部民間文藝精品專項資金獎勵、華南理工大學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第十屆廣東魯迅文學藝術獎。

副主編王一淋、周婷、梁冬芳,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我的家族口述史我的家族口述史
我的家族口述史我的家族口述史

進入微店購買

我的家族口述史我的家族口述史

書山開道

美不勝收

我的家族口述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