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閱讀,你的效率和收穫是別人的5倍!

讀書讓人增長智慧,但不同的人讀書後收穫卻差異很大。有人進益明顯,書中的知識讓他(她)的修為、能力不斷得到滋養,好似持續健身對一個人的體魄再造一樣,給人“士別三日”的感覺。而有人讀書卻浮於表面,雖過千篇,縱有休閒之樂,卻在智慧增長、學以致用方面,與前者有天壤之別。人一生最黃金的40年中,就算每天都有1個小時靜心閱讀,所耗時間也不過其中的5%,因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中,人受外界的干擾越來越多。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高效閱讀,讓書中的知識為我們所用,對我們的工作、生活、自我提升帶來更大幫助,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應該瞭解的方法。

書是每位作者背後的人生經歷、理念追求、思維方式的濃縮與體現,掌握科學的方法,有助於將書中的營養融入讀者的血液和靈魂,成為其修煉身心、持續成長源源不斷的動力。以下方法,有助於每位讀者高效閱讀,將書“讀懂、講透、用好”,獲得更多的價值。

這樣閱讀,你的效率和收穫是別人的5倍!

一是在閱讀中,學會系統思考的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和了解每一本書、每篇文章背後的意義,探求“根因”,這對於讀者“站在作者角度”來看待書中所描述的內容非常有幫助,也能幫助人們把智慧內化於心。系統思考的方法,簡單來說可以採用“冰山模型”:冰山最上層,是讀者從書本字裡行間中看到的現象,是字面意義,或稱“表象”;冰山下的第一層,則需要讀者主動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推論?”,帶著疑問繼續探究,就離作者的內心更近了一步;冰山下的第二層,是“系統結構”,需要讀者進一步思考哪些因素和關係在驅動這些現象,背後存在什麼樣的假設?如果是我遇到,我應該怎麼處理?把自己“代入”其中,往往能夠深入領會作者寫作的根因,從而獲得醍醐灌頂般的啟發。

這樣閱讀,你的效率和收穫是別人的5倍!

二是在閱讀的同時,做好讀書筆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這就是著名的“遺忘曲線”。因此,要想讓書中的知識更多記憶在心,需要時常“溫故知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書中的精髓、真義或自己認為特別有價值的內容記錄下來,過兩天回頭再看看,不僅能加深記憶,融會貫通,更能在每一次的審視中發現新的觀點、意義。做筆記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效率最高的,莫過於用好跨平臺的專用工具,例如“印象筆記”,便於分門別類、歸納檢索,是高效率讀書者的必備利器。

這樣閱讀,你的效率和收穫是別人的5倍!

三是用於實踐,是高效閱讀的終極價值。“學以致用”,這句話似乎老生常談,卻大道至簡,飽含智慧。“用”的目的,是通過“實踐”的形式,能幫助讀者真正理解並掌握書中的知識,成為腦海中的永久記憶,為我所用。科學家曾研究過人們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一週後的信息留存率,並畫成了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頂端,是“讀”,單純的讀書,一週後信息只能留存10%;之下是“聽”和“看”(圖像化記憶),分別能留下20%和30%的信息。如果把聽和看結合起來,也最多隻能留下50%。讀者要真正把書中的“營養”融入靈魂,讓知識成為自己的“內功”,還需要進入到三角形的底部:“說或寫”、“動手做”,這兩類方法能讓信息留存70%-90%。最新的腦科學研究也發現,人腦並不擅長接收孤立的信息,但是當學習的情境源於真實生活情境時,人們卻學得非常快(就像人們單獨背單詞時難於記憶,但當放到句子、書本、電影臺詞等場景中時,卻記得非常自然)。換句話說,如果親自去實踐書中所述的知識,會讓讀書的效果成倍提升。

這樣閱讀,你的效率和收穫是別人的5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上三種方法,無論是系統思考,還是讀書筆記,都是幫助讀者理解書中知識的方法、工具,只有真正把書中知識用於生活工作,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讓書中營養,成為讀者靈魂中的組成部分;讓高效閱讀,為讀者帶來更多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