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風采|有事找鄭書記!村民都說他給這個村帶來了精氣神

雲南網訊(記者 李熙臨 通訊員 田東梅)“鄭書記好”“鄭隊長早”“鄭哥又要去哪家走訪”“小鄭吃了嗎”……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三塘鄉隆德村委會的村頭巷尾,村民們熱情的問候聲此起彼伏。“鄭書記”已經被隆德村村民們當作了自己人,“有事找鄭書記”也已經成了村民們遇事時的第一選擇。“群眾對我的信任,是對我工作最大的肯定。兩年駐村情,一生三塘人,我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這裡的父老鄉親。”鄭義說。

“不如靜下心來轟轟烈烈幹兩年”

村民們說的這個“鄭書記”,就是今年3月從紅河州工商聯選派到瀘西縣三塘鄉黨委副書記、隆德村委會的第一書記、工作隊長—鄭義。

基層風采|有事找鄭書記!村民都說他給這個村帶來了精氣神

“鄭書記”(右二)走訪群眾

一開始,當地村幹部對鄭義這個“官”似乎並不“感冒”。村委會衛生環境“髒亂差”,村幹部精神萎靡,大家都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見此情景的鄭義在筆記本上寫到:幹也過兩年,不幹也要過兩年,不如靜下心來轟轟烈烈幹兩年。

為了提振村幹部精氣神,鄭義認為,加強黨建核心、建優班子是基礎、凝聚民心是關鍵。“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他以身作則從村委會的環境衛生開始抓起,每天早上7點準時起床帶領大家打掃衛生;他率先拿起鋤頭除去了村委會院子裡的雜草,拉來水泥和沙子把村委會院子裡坑坑窪窪填平了;他在村委會的牆上寫下了“精氣神”三個大字,時刻提醒村幹部保持良好的為民服務精神狀態。

基層風采|有事找鄭書記!村民都說他給這個村帶來了精氣神

從隆德村“三委”班子入手,鄭義健全和完善了村幹部坐班制度、值班制度、聯繫群眾制度、“三會一課”學習制度,規範了隆德村黨總支黨建臺賬、扶貧工作臺賬、建檔立卡戶臺賬,並著力解決了隆德村黨總支弱化、虛化、邊緣化等問題。為進一步提高三塘鄉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凸顯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在各自崗位上的特色和亮點,他還組織三塘鄉駐村扶貧工作隊全體隊員每月在一個村委會進行交流學習。“三塘鄉的工作氛圍又回來了,鄭書記以自己的一身正氣帶領全鄉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在三塘鄉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三塘鄉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說。

“鄭書記來了,精氣神來了”

“基層崗位是服務群眾的一線陣地,基層幹部只有把群眾當親人,以真心、真情、真愛關心群眾、幫助群眾,才能在群眾心中紮下根。”鄭義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經常身著迷彩服,肩抗鋤頭跟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走田間、到菜園、出豬場、進羊圈、鑽樹林、看大棚、入農戶。全村712戶311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29戶917人,哪家有殘疾人、哪家有孤兒、哪家生活貧困,鄭義都一清二楚。

基層風采|有事找鄭書記!村民都說他給這個村帶來了精氣神

三塘鄉是瀘西縣的東部山區,集高寒岩溶於一體,氣候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生存條件差。長期以來,當地群眾大都靠種植洋芋生活。廣種薄收年復一年,當地洋芋畝產值僅在1500元左右,遇上自然災害甚至連種植成本都收不回來。為此,鄭義率領三塘鄉各村委會幹部到建水縣曲江鎮館驛村考察學習了洋芋種植、豐收、銷售的整個環節,把洋芋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努力實現面積、畝產、效益“三增長”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農村醫療資源缺乏、醫務人員偏少、總體醫療業務水平低,受家庭經濟困難的影響,大多數人生病了不會到醫院就醫,就是硬撐著、拖著。鄭義瞭解情況後,特意邀請了紅河博愛醫院、愛爾眼科醫院到鄉政府所在地的隆德村委會為全鄉村民開展義診活動,20餘名專家一下車就馬不停蹄地為儘可能多的村民提供醫療服務。而這是第一次有城市醫療專家長途跋涉到村裡開展公益義診。兩天的義診活動,共接待村民就診近400餘名。村民王大媽說:“以前總覺得頭暈,不知道是什麼回事,這次給大夫看了,才知道是血壓偏高,大夫還免費給開了藥,這都要感謝鄭書記啊。”為了不讓每一戶貧困戶因病返貧,在鄭義協調下,紅河博愛醫院與隆德村委會於6月21日簽訂了《紅河博愛醫院醫療扶貧瀘西縣三塘鄉隆德村委會建檔立卡戶醫療扶貧協議》,協議明確,隆德村委會建檔立卡貧困戶229戶917人到紅河博愛醫院住院期間除新農合報銷費用外的所有醫療費用將由紅河博愛醫院全部免除。

“鄭書記把我們當作了自己的親人,用心用情用力推出系列舉措,村民生活健康了、村莊也亮了,心裡也明瞭。”隆德村委會黨總支書記唐明興說,“鄭義書記來了,精氣神來了,我們有盼頭了,成績出來了,榮譽也來了,這是我們的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