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帝國的立儲之爭中,柔弱的李治為何能夠最後勝出?

在大唐帝國的立儲之爭中,柔弱的李治為何能夠最後勝出?

李治

立儲不光是皇家自己家的事,從來也是國家的大事。繼承人選擇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當朝的國祚。所以,自古以來就定下“嫡長子”繼承這個規矩,省的引起不必要的紛爭。

到了唐朝,關於皇位的繼承,又是大起波瀾。當年鬧革命之初,唐高祖李淵由於革命的信心不足,他是被次子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強行推上了起兵反隋的戰車。當年晉陽起兵時,李淵曾親自許諾,如果將來事成,儲君位子,就是他李世民的。

在大唐帝國的立儲之爭中,柔弱的李治為何能夠最後勝出?

玄武門

唐朝成立後,李淵隻字不提當年的許諾,最後選擇了長子李建成作為未來的國君。但是李世民功勳卓著,沒辦法,於是封他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的這種特殊待遇,使得李建成眼紅,他怕將來自己太子地位不保,於是開始暗中使壞,兄弟之間弄得不可開交,最後引發了“玄武門事件”,李世民最終得以繼任大統。

事件發生後,李淵看到李建成、李元吉兩個活蹦亂跳的兒子頓時變成了兩具冷冰冰的屍體,老年的喪子之痛一下子摧毀了他的精神。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李淵所經歷的磨難,如今又魔咒般重現,彷彿冥冥中有定數一樣,又奇蹟般的落到李世民自己的頭上。

長子李承乾八歲時早早地被立為太子,但這個李承乾也太不成器,自己本身腿有殘疾,還不學無術,後來陷入謀反案中,最後終於被廢。

在大唐帝國的立儲之爭中,柔弱的李治為何能夠最後勝出?

李承乾

這時儲君的位置空缺了,各方都覬覦起來。首先行動的是次子魏王李泰,他進宮覲見父王,十分謙卑的對父王說:“我直到今天才得以侍奉於父王膝下,這是我重生的日子。我只有一個兒子,我死之日,給陛下發誓一定殺死他,然後傳位於弟弟。”

此話一出,李世民大感欣慰,高興之餘當面許諾要立他為太子。

這是關係到國家未來命運的大事,李世民不可能朝綱獨斷,他要聽聽群臣的意見。於是找到一個機會,對朝臣們進行了試探。但是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是,朝臣們在新儲君的人選上再次產生了重大分歧。

大臣們分成了兩派:

一。以中書侍郎岑文本、黃門侍郎劉洎等人為首的這一派,力挺魏王李泰。

二。司徒長孫無忌、諫議大夫禇遂良等人卻表示強烈反對,而力挺晉王李治。

李世民看到雙方爭論不休,就把李泰告訴自己的話轉述給諸位大臣,卻遭到諫議大夫褚遂良的有力阻擊:“此事希望陛下深思熟慮,千萬不要出現失誤。陛下百年之後,李泰佔有天下,他怎麼肯殺自己的愛子,再將皇位傳給別人呢? 如果陛下非要這麼做,那麼李治就會有性命之憂。”

在大唐帝國的立儲之爭中,柔弱的李治為何能夠最後勝出?

長孫無忌

但此事被李泰知道了,心裡這個氣呀。自己殫思竭慮的準備、謀劃,已經成功扳倒了太子李承乾,誰知道半路上殺出一個程咬金,眼看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真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他直接找到李治,用威脅的語氣來發洩胸中的惡氣:“你歷來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處死,你難道就不擔心自己的腦袋?”

十六歲的李治當即嚇得面無人色,此後天天哭喪著臉,惶惶不可終日。李世民大為奇怪,屢屢追問他原因,李治不得不坦白交代,把李泰的話原封不動地轉述給皇帝聽。

當年親兄弟之間的悲劇即將再次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重演,李世民心如刀割。當時問話時恰巧剛訓斥完李承乾,李承乾一看機會來了,正好給李泰下了一個絆子:“我貴為太子,還有什麼希求呢?只是被李泰暗算,想與朝臣謀自全罷了。那些無法無天的人,教我做些越軌之事。父皇要立李泰為太子,正好讓其陰謀得逞。”

李世民聽後,心中暗想:“對呀,假如立泰為太子,那麼儲君之位就可用詭計求得。如果立泰,承乾和治都會被害;如果立治,泰和承乾都可保全。”這麼想著,內心裡此時真是心如刀絞。

在大唐帝國的立儲之爭中,柔弱的李治為何能夠最後勝出?

李世民

一日在兩儀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四人,談到帝國的未來時,李世民痛心的說:“朕的三個兒子、一個弟弟,如此作為,我的心裡實在是苦悶、百無聊賴。”

說到這裡,不禁一陣悲慼,於是將身體向床頭撞去,長孫無忌等人爭搶上前抱住他。受到阻攔後,又抽出佩刀想要自殺,被褚遂良把刀奪下。

於是,一句老話應驗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後的結局是,廢承乾為庶人,流放到黔州。解除李泰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將軍之職,降封為東萊王。就這樣,原本無意爭儲的李治,被確立為大唐帝國未來的接班人。

在大唐帝國的立儲之爭中,柔弱的李治為何能夠最後勝出?

李泰

立儲之爭到此暫時塵埃落定。但是沒過多久,身為君王的李世民,心裡又變得猶豫不決起來——李治生來性格柔弱,他將來能夠挑起帝國的大梁嗎?

一日探討式的對長孫無忌說:“你們這麼力挺李治,但他這麼懦弱,恐怕不能守得住國家,到那時該怎麼辦呢?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你覺得怎麼樣?”

李世民的這番話不啻一個驚雷,把長孫無忌震得耳暈目眩。稍一尋思,便進行了有力的反擊。

聽了長孫無忌堅決的表態,李世民心裡很犯狐疑的問道:“你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對嗎?”

長孫無忌豈能承認這一點,他拿出政治家的口才強辯道:“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

在各種壓力的脅迫下,李世民也只好選擇了妥協,遂打消了易儲的念頭。

此事過後,李世民開始總結經驗,看到皇子之間奪儲的危害性,特意下詔說:“今後凡是太子無道、藩王陰謀奪位者,雙方都要廢黜。把這記入律令中去。”以此來斷掉諸位皇子的非分之想。

李治終於挺到了最後。

在大唐帝國的立儲之爭中,柔弱的李治為何能夠最後勝出?

李恪

結語,現在我們來分析李恪為何比不過李治:

李治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首先,他是嫡子,按照古代“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則,他當太子,倫理上說得通,能得到普遍的認可。

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是他的親舅舅,正是他不遺餘力的支持,能夠獲得朝臣的普遍認可。

武將方面,帝國元勳李勣曾在李治手下幹過,是李治的人,將來開疆拓土,還需要他的大力支持。

李恪呢?以上這些都沒有,他有的只是的超強個人能力。他善騎射,會詩文,常得到唐太宗的稱讚,說他和自己很相像。但是,選拔一個英主,是要帶領大家去乘風破浪,奮勇前行的。你和眾大臣不交心,將來君臣配合不默契,誰願意在這樣的君主手下幹活?所以,這麼一分析,李恪的落敗,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了。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