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陽的祁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祁山叢林中的天籟之音!

在中國,如說每一段戲曲,都有一段似曾相識的故事或過往,或深沉或高亢,或久遠或悠揚,在歷史的過往中,拾掇那些不曾走遠的時光,我們發現,在湘楚大地上,也是墨寶無勝,淺吟低唱出了歷史的華章,祁劇變成了那個樂章或音符,我們尋著當下的脈絡,去追尋其迷人的過往。

祁陽的祁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祁山叢林中的天籟之音!

雅韻興故里,祁劇祁活歷久彌香,祁劇,湖南省傳統地方戲劇種之一,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她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祁陽民間稱“大(dai)戲”,就是大班子的戲曲,宏大而場面廣闊。40年前,其流傳區域較為廣泛,除衡陽、永州、懷化、邵陽、郴州等有祁劇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如今,祁劇之花正日益鮮豔、清香四溢。

祁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500餘年的歷史,被稱為戲劇舞臺的活化石。作為湖南歷史最久、流傳地域最廣的地方劇種,現存有900多出傳統劇目。連臺本戲《目連傳》、《精忠傳》、《觀音戲》、《西遊記》和《夫子戲》等,是祁劇最具有代表性的高、昆傳統劇目。一些有名的劇目如《昭君出塞》、《孟麗君》、《鬧嚴府》、《牛皋毀旨》、《訪賢記》、《包公坐監》等,連普通老百姓也能唱上幾段。

歷史學說上,雖然講祁劇源於弋陽腔,話說是明朝初傳入祁陽後,因為與地方說唱曲藝相融合後,在祁陽就逐漸形成自己的自己的風格。在中國的戲曲上,說、學、逗、唱,是基本武藝,在祁劇中,現行的角色行當可以分為生角、小生、花臉、丑角、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了角色各異,據說當時的班社分別也大,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種區分。

不要小看,三班分立,其實這恰恰構成了日後祁劇宏大長遠流暢的骨架,這“三駕馬車”,也是日後,中國湘南地方戲曲——祁劇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那些科班學徒,以一般藝員身份入科三年才滿師,期間的活動都在科班內,但是這些初級學徒都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地理養人,時間塑造才,早期的科班大多數在祁陽的白水、零陵、祁陽等地,這幾個地方的孩子能吃苦,能耐勞,身體底子好;中班,一般在學徒出科後,還要再幫師三年,這三年是跟三年,苦三年,真正長進的大三年,為什麼說是大三年,跟師傅走三年的江湖,比在圈裡學五年還要管用,他們在中國期間一邊唱戲,一邊學戲,雖然收入微波,但是,功力長進很快。

江湖班,其實,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間就在武崗一帶進行演出活動。乾隆年間有諸如慶芳班、瑞華班、新喜堂班等光緒年間著名班社有榮慶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榮慶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園,合起來被稱作“四大名班”,他們是祁劇品牌走出的招牌,也是號召力,他們的存在或發展壯大,為日後祁劇名聲高開高走,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祁陽的祁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祁山叢林中的天籟之音!

壺裡乾坤大,歷史交融歲月沉澱,如果硬要,追上時間的車輛,沿襲祁劇的歷史滄桑,作為祁劇的北路武功,大約從明末清初之際傳入湘南的祁陽,爾後,在清代中期,,這種新興的北路聲腔已十分盛行。自從北路傳入以後,祁劇便成為高、昆、彈綜合性的大劇種了,套路八方,只打一路。

在音樂藝術上,祁劇聲調高亢,獨具特色,樂器主要有高音戰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為適用這種高聲調,故鬚生用沙音,以顯其蒼老;小生用子音,以顯其文秀;旦角用窄音,以顯其秀媚;花臉用霸音或喝音,以顯其粗豪。祁劇臉譜通常以紅、黑、白三色為基色,調色開臉,從鮮明的色調、縱情的線條、精巧的圖案、生動的寫意中,把不同人物形象勾畫得栩栩如生。祁劇的表演風格,就彈腔戲而言,粗獷而樸實,動作幅度大,唱腔慷慨沉雄,富於山野氣勢。高、昆戲則表演細膩,唱腔委婉柔美,具有人物的文雅蘊籍風致。祁劇的“馬路”在戲曲表演中最有特色,各個行當根據角色的不同和劇情的需要而改變“馬路”的風格,既豐富多彩,又別具一格。

在表演藝術上,祁劇具有粗獷、誇張、樸實的特點,動作講究眼、鼻、胸、手指、腳尖的配合一致和勻稱協調,必須符合一定的規格,稱為“歸子午”。祁劇的表演有一套本劇種特有的嚴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規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鬢之後再進行;“開衫子”則可以分為全衫子和半邊衫子;表現將校轅門侯差和武將出徵前的戰鬥的準備,動作程序繁雜,規格嚴謹,難度很高,用“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來描述再恰當不過。

無論是在祁劇界,或是文化屆說的“三去贛南”,但是道光帝時期,藝人龍明信帶領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寧化著名一時的演出,就認為日後祁劇浪漫多彩的故事,拉開了序幕。

如果說祁劇是一張清秀的臉龐,那麼,民國時期,祁劇第一個女子科班麗華班於1933年在祁陽洪橋創辦的祁劇社團,就是這張臉龐的紅豆痣,奇秀而明顯,彰圖而有力。在浯溪河畔的晚場,猶如最後一抹紅霞的晚去,那些不曾不被歷史書寫的故事或情懷,成為了祁劇創作與歷史演義的最好的題材;也許,你的一個轉身,就是百年,祁劇猶如拰墨一樣,著唱上去,猶如磨墨易濃而不幹生澀,觸碰其聲色猶如蕩筆提鋒而不損毫分的音色。

勾勒歷史的線條,或粗細不勻,但是,各個歷史時期中,祁劇受到了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重視,毛主席曾親自為祁劇《昭君出塞》修改唱詞,1987年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國際目連學術研討會上,放映了祁劇《目蓮傳》部分錄像,爾後,2001年,祁陽縣祁劇團在北京錄製了《黃忠帶箭》、《打草鞋》、《叫街生祭》、《尼姑辭庵》四個摺子戲,更是成為了地方戲曲的經典名段。

備忘歷史,我們很難從一點點故事裡,聆聽完這段段被祁劇說唱的傳承,哪怕,我們在時間的落座間先走,也未必能趕上它優雅的花腔或色調,未來,也許,只有陳年的老酒和浯溪的摩崖石刻,才能書寫出這一段祁劇的滿腔豪情。

祁陽的祁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祁山叢林中的天籟之音!

梨園綻芬芳,流派各語晚風來唱,祁劇,比京劇的歷史還早400年的地方劇種,祁劇佔據了永州、衡陽、郴州、邵陽、懷化、婁底等大半個湖南省的地盤,它長盛不衰,並非它僅僅劇情豐富,而是它包含詩情畫意的演唱和紮實的劇目色彩。

祁陽人向愛歌舞,民歌小調極為豐富,在弋陽腔與祁陽民歌小調、祭祀歌舞相融合後,這種高腔小調的唱法,別有以風味了;祁劇雖然有高腔、崑腔、彈腔3種聲腔,但是,其舞臺語言均統一使用祁陽官話,演唱時鼓師、嗩吶等多重的配合,現場一片恢弘。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2008年,祁劇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電子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或戲曲的衝擊很大,文化面臨被衝擊,甚至被瓦解的局面,但是,敢於創新的祁劇人,也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在表演形式上著力於現代藝術形式的結合,注入新的時代內容,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相結合,同時,也積極改革演員發聲和演唱方式,除小旦、正旦採用真假嗓相結合外,其他角都採用原聲本嗓,在演繹和唱法上下新功夫,現代的音響設備結合當前的音樂與舞美設計手段,祁劇重新設計與融入大量的現代元素,進行新一輪的劇情劇目,舞美的審美挖掘。

歷史的長河,浩浩湯湯,順其者昌,逆其者亡,大道自古多滄桑。歷史要演繹,文明在向前,文化在發展,祁劇也隨歷史一道滾滾向前,揮舞著傳承與創新的長袖!

祁劇的未來,在哪裡?在人們群眾中,在老百姓的耳朵裡,在大家的聆聽與傳承裡,所有生活的美好,都藏在詩句裡,藏在戲文裡,藏在歡呼聲與掌聲裡,她動人的一顰一笑將讓世界聽見。沒有傳承的文化是沒落的,沒有承接的戲曲是散場的。作為湖南大戲的祁劇,安身立命在哪裡?就在歷史與現實裡,在不斷創新與適應裡,發揚優良的文化不斷,推動發展的步伐不停,隨著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推進,古老的祁劇將迎來新生。

但願閱讀了以上文章後的您,也會愛上祁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