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根據前兩篇的文章,相信各位讀者對氣候與氣候帶有深刻的理解和想法,今天小編下面我們談談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我國降水在空間分佈與時間變化上的特徵,主要是由於季風活動影響形成的。發源於西太平洋熱帶海面的東南季風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把溫暖溼潤的空氣吹送到中國大陸上,成為中國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在夏季風正常活動的年份,每年4-5月暖溼的夏季風推進到南嶺及其以南的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增多。6月夏季風推進到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進入雨季。7-8月夏季風推進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華東、東北等地進入雨季,降水明顯增多。9月,北方冷空氣的勢力增強,暖溼的夏季風在它的推動下向南後退,北方雨季結束。10月,夏季風從中國大陸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隨之結束。

一個地方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反映該地區氣候的溼潤程度。降水量大於蒸發量,氣候溼潤;降水量小於蒸發量,氣候乾旱。依據氣候的乾溼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乾旱地區、半乾旱地區、半溼潤地區、溼潤地區。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我國通常用降水量來劃分乾溼區,其中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溼潤區和半溼潤區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半溼潤去和半乾旱區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半乾旱區和乾旱區界線。其中,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是季風氣候區和非季風氣候區的分界線。

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在季風區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冷;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溼潤。分界線以西為非季風區,夏季風勢力難以到達,氣候乾旱。

非季風區氣候乾燥,大都屬於半乾旱地區或者乾旱地區,那裡有連綿千里的天原牧場,還有廣袤無垠的沙漠。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唐玄宗在天寶三年改為“年”為“載”,所以天寶三年後都稱“某載”)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在大沙漠中作《磧中作》:

磧中作

[ 唐 ] 岑 參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磧”即沙漠。此時詩人岑參離開長安已近兩個月了,正逢十五的當晚宿營在廣袤無垠的大沙漠之中,四顧茫茫,荒無人煙,只有一望無際的,莽莽黃沙,連宿營處的地名都不知道。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季風區氣候溼潤,屬半溼潤地區或者溼潤地區。季風區多降水,尤其夏季多暴雨和強對流天氣,常會造成洪澇災害,危害農作物,嚴重的則破壞房屋建築、水利工程、交通電力設施等,甚至“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毛澤東《念奴嬌·崑崙》),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大雨踰旬既止復作江遂大漲( 其二 )

[ 宋 ] 陸 遊

一春少雨憂旱暵,熟睡湫潭坐龍嬾。

以勤贖嬾護其短,水浸城門渠不管。

傳聞霖潦千里遠,榜舟發粟敢不勉。

空村避水無雞犬,茆舍夜深螢火滿。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旱暵”即天氣乾旱,“霜潦”指大雨積水成澇。農曆五月,夏季風已推進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勢力減弱的冬季風在此僵持,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多雨時節。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五月(農曆),江西撫州(今撫州市,在撫河中游)一帶發生“空村避水”“霜潦千里”的大水災。其時,詩人在撫州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職,他眼見災情這樣嚴重,一面“榜舟發粟”“草行露宿”,親自到災區視察,一面“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開倉濟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被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季風氣候區氣候溼潤,如果一個地方在某一時段內,降水明顯偏少,則會形成乾旱,正如非季風氣候區照樣也可能出現洪澇災害一樣。農諺說,“久雨必久晴”“大澇必有大旱”,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在江西撫州應驗了——春季出現了乾旱(一春少雨憂旱暵),農曆五月出現大澇,之後農曆七月又遭遇了嚴重的伏旱。

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

[ 宋 ] 陸 遊

嘉穀如焚稗草青,沉憂耿耿欲忘生。

鈞天九奏簫韶樂,未抵虛簷瀉雨聲。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陸游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志在報國,恢復中原。年輕時夢想“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陸游《觀大散關圖有感》),壯年遭彈劾罷官卻“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病起書懷》),至老仍“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臨終之際還寫下了“但悲不見九州同”(陸游《示兒》)的遺言,體現了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同時,陸游又是一位深深關心民間疾苦的詩人,看到禾苗都快要乾死了,日夜為百姓的收成深深憂慮,終於下雨了,就覺得即使是天上神仙演奏的仙樂,也比不上這房簷滴水的聲音動聽。

不同氣候帶之間降水的差異

各位讀者,你們還相關了解哪些有關氣候的知識,不妨在下方留言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