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常說“敗北”而不說“敗南”?


為什麼我們常說“敗北”而不說“敗南”?

這個問題算是源遠流長卻通俗易懂。我們為什麼說“敗北”?

因為古時候作戰失敗即稱為“北”。也就是說先秦各種大戰的時候,如果兩夥(部落、小國)人鬥毆,一方人打輸了,那麼傳回首領的雞毛信上面必然寫的是“北”字,而不是“敗”。

《孫子兵法》有這樣一句話:“佯北勿從。”意思是“假裝戰敗逃跑的敵人,不要追趕”。西漢賈誼的《過秦論》一文中亦有“追亡逐北”這樣的說法,意思是“追殺敗逃的敵軍”。

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的文中,只有“北”,並沒有“失敗”、“戰敗”、甚至也沒有“敗北”。

為什麼我們常說“敗北”而不說“敗南”?

“北”是“背”的古文。《說文解字》中說:“北。背也,二人相背。”其實看字型也知道,這不就是兩人背靠背麼?所以“北”字就引申為“背”。而在征戰中,兩軍相對,打不過的一方轉背逃跑,總是把背部袒露給勝利的一方,所以戰敗稱為“北”。

而“敗”字,原意是摧毀,毀壞。秦漢時期,戰爭規模逐漸擴大,不但消滅敵軍,還要進行摧毀,加上字詞的發展,就出現了“敗北”一詞。如《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北”字單獨使用作為方位則深入人心,在失敗、失利方面的意思漸漸被越來越豐富的其他詞語代替,只是還保留在“敗北”一詞裡面,讓題主產生了困惑。

​我們再來看方位詞的本源。

為什麼我們常說“敗北”而不說“敗南”?

繁體字中“東”為日上之木,代表日出東方;“西”本意為“棲”,代表倦鳥歸巢;“南”外形草木茂密向陽,代表光線充足;“北”還是背靠背,咱們處於北半球,為了找到更多的陽光,房子都是坐北朝南,那麼南方的背面自然是“北(背)”了。

“北”字引申到的意思和“東、南、西、北”四方位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我們平時只稱“敗北”。

當然,你如果什麼事情沒辦好,發個“北”字給你老闆的話,應該也能懂,只不過可能會被開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