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字號的有趣小知識

上古時期的人認為父母取的名字是通神的,不能亂叫。那別人怎麼稱呼你?再取一個代號好了。這就是“字”,因為是給外人用的,所以叫“表字”。

表字是成年之後才有的,未成年又稱為“未字”,女子稱為“待字閨中”。男的二十,“冠而字之”;女的十五,“笄而字之”。“冠”和“笄”是成年禮。

因為用來稱呼,所以在取字的時候都賦予了更加美好的意思,但是大都與“名”有關。比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明”那可是大亮;比如孫權,不但要權,還要相當的謀略,“仲謀”。也有完全相同的:李白,字太白,還是白;也有完全相反的:韓愈,字退之,名字要超越嘛,表字就退退。

前面有一篇文章詳細講過姓氏和表字,關於“字”就簡單略過,有興趣的可以關注去看,咱們這篇回答主要講“號”。

古人字號的有趣小知識

號,是另外一個“名”。但是“號”有很多種:“自號”、“賀號”、“諡號”、“私諡”、“綽號”等等。

我們知道姓名和表字都是父母長輩給取的,自號那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志趣起的別名,比如“青蓮居士”,“東坡居士”,“五柳先生”。號和字一樣,別人稱呼的時候表現得更加尊重。號的用處也大,不單單用來稱呼,還用來寫文章署名,所以看成文人的筆名也未嘗不可。至於號的含義,那就像咱們用的網絡暱稱一樣,五花八門,你想叫什麼都行。而且一個人也可以同時擁有幾個號,還不用身份證實名。

“賀號”是指在民間,大家很尊重一個人,公推一個比較好的“號”給某個德高望重的人,這算是老百姓對他一種認同和嘉許。不過現在這種行為少了。

“諡號”興於周代,是對天子、后妃、諸侯、臣子死後的稱呼,用一兩個字,體現對死者的評價。這些諡號,帝王是由臣子議定,而臣子就由帝王賜予,所以基本上能算得上一生的總結,比如周文、武王,那必是文治武功,周厲、幽王,那就是殘暴,昏庸。

古人字號的有趣小知識

像蘇軾諡號“文忠”,但是如果在現在拍個東坡的電視劇,裡面稱呼他“文忠公”,那就是個笑話了。同時代的王安石諡號比較奇特,只有一個字“文”。宋代最高的諡號是“文正”,那麼這個諡號是什麼意思呢?有些人說是讚美,超越“文正”,有些人則認為明贊暗貶,認為他“不正”,至少是政治上變法不正確。所以,這裡面門道也很多。

“私諡”。如果一個人沒有官方身份,但是又有地位,民間就會有“私諡”。比如陶淵明,姓陶、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我們最熟悉的是他的表字。五柳先生,是他自己取的號,表達他個人隱居世外的高潔志向,而死後親友們私諡號靖節,是大家對他一生品質氣節的總結。

所以呢,自稱用名,他稱表字,再尊敬一點呢,就稱號,如果對方有官職,那麼官職也可以是別號,比如“王江寧”、“杜工部”,這些都是尊稱。

至於“綽號”,就是咱們現在的“外號”,這沒什麼好講的,誰上小學的時候沒有呢?

古人字號的有趣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