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銀聯商務科技金融之路:開放數據構建業務生態


案例|銀聯商務科技金融之路:開放數據構建業務生態


從1999年國內首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北京首信出現以來,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已經發展了近20年。這期間我國居民的支付方式由鈔票支付向移動支付轉移,極大的提高了社會運行效率。

其中,銀聯商務、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抓住了居民支付方式升級的“風口”,在這場變革中積累了較大優勢,為他們後期產品多元化佈局奠定了基礎。

與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發力線上的方式不同,銀聯商務以佈局線下支付場景為主。公開資料顯示,銀聯商務是2002年由中國銀聯設立第三方支付子公司,主要從事線下、互聯網以及移動支付的綜合支付與信息服務機構。

根據易觀數據,截止到2018年1季度,銀聯商務在整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份額中佔比達23.53%,僅次於支付寶的23.83%,排名第二,第三為騰訊金融,佔比10.14%,三者合計佔有全國超57%的市場份額。

如今銀聯商務已成為國內第三大移動支付供應商,也是線下最大的收單機構之一。目前,銀聯商務的實體服務網絡已經覆蓋了全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覆蓋率達100%,且正在向農村擴展。


案例|銀聯商務科技金融之路:開放數據構建業務生態

銀聯商務支付機構下沉,主攻線下場景


隨著支付場景下沉,居民消費場景不斷向線下轉移,線上線下支付融合的趨勢較為明顯。

據易觀智庫發佈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以POS機為主的線下支付終端裝機量已超過3000萬臺,且這一數字還在成持續增長態勢。

在交易規模方面,截止到2017年,從2013年的1.3萬億元快速增長至109萬億元,行業增速連續4年超過100%。另有數據表明,受線下支付規模增長影響,2018年交易規模已經增至150萬億。

在目前看來,線下場景正在成為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新的增長點。因此,長期佈局線下的銀聯商務,在線下場景的競爭中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僅以移動支付終端建設為例,截止到2019年1月,銀聯商務除臺灣外,簽約商戶已超過828萬家,並在全國搭建了924.4萬臺POS終端,服務ATM 3.2萬臺、服務自助終端71.4萬臺。

2018年受理綜合交易85.9億筆,交易金額達20.4萬億元。覆蓋百貨商超、餐飲酒店、航空旅遊、財稅金融、電商物流、保健醫療等多個行業。

從交易規模、覆蓋行業等維度來看,銀聯商務無疑已經成為線下第三方支付的霸主。與此同時基於線下場景優勢以及在支付行業十餘年的深耕,銀聯商務也開始了自我生態的構建,以加強核心競爭壁壘。


案例|銀聯商務科技金融之路:開放數據構建業務生態

用數據深耕金融科技,下沉SME普惠金融


眾所周知,支付作為金融的基礎設施,具有積累用戶支付、消費數據的優勢,在銀聯深耕線下第三方支付的十餘年裡,沉澱了大量的用戶數據。

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技術對沉澱數據進行深度挖掘,2013年11月,銀聯商務推出國內首個B2B互聯網金融平臺天天富,並與網商銀行、平安普惠等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幫助。

目前,天天富已經覆蓋了普惠金融、金融雲平臺搭建、智能小微企業貸、居民理財等多個領域。

與此同時,在國家大力推進普惠金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統一要求下,銀聯商務作為持牌金融機構開始了金融服務的整體下沉。

據悉,銀聯商務近期開發了針對小微企業的智能信貸產品,並與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服務商品鈦進行深度合作,其中品鈦利用其成熟的小微企業智能信貸技術以及對小微金融業務的深刻理解,連接金融機構,助力銀聯商務天天富普惠金融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智能信貸產品,為商戶提供便捷、高效、定製化的智能信貸服務。


案例|銀聯商務科技金融之路:開放數據構建業務生態


公開資料顯示,品鈦成立於2012年,2018年10月25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是一家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為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提供智能金融解決方案。

據瞭解,品鈦智能小微企業信貸解決方案已經與百望、微店、收錢吧等平臺合作,主要瞄準線下、線上個體戶,小微店主等小小微企業。在銀聯商務體系中,品鈦恰好補足了其用戶下沉的難點,進一步拓展與下沉銀聯商務的SME信貸產品客群。

有業內人士分析,銀聯商務選擇品鈦作為合作伙伴,主要是依靠其技術優勢和行業從業經驗,結合自身數據優勢和行業地位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從而更好的為小微企業提供流水貸等金融服務,實現業務下沉。


案例|銀聯商務科技金融之路:開放數據構建業務生態

加強外部合作,建立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除了與品鈦合作下沉小微金融業務,深入場景,在過去的幾年裡銀聯商務通過不斷的加強外部合作,在金融雲、生活服務平臺等方面也獲得了較大突破。

下表是關於銀聯商務加強對外合作,及基於自身行業優勢構建第三方支付生態的部分案例。


案例|銀聯商務科技金融之路:開放數據構建業務生態



另外,根據銀聯商務官網顯示,目前中信銀行、光大銀行信用卡、上海銀行、浦發銀行、平安普惠、華安證券、貴陽銀行等機構均是其合作伙伴。

經過十幾年發展,銀聯商務通過不斷加強外部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以自身數據為底層積累,聯合品鈦、百度雲等科技企業,不斷加強金融創新。發力國家政策支持的 SME 經濟與普惠金融,增加自身科技能力與綜合能力,聯合SaaS服務商,構建業務生態。

如今,銀聯商務已經逐步發展為一家綜合金融服務機構。而這種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也為眾多傳統金融機構轉型,提供了新的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