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經典:卡拉尼克,為Uber而生

說到Uber這家公司,想必很多人還很陌生。但說到Uber最成功的中國版企業“滴滴打車”,就無人不知了吧。

Uber公司在美國也有著非凡的意義,如果要想找出一家能承載“硅谷創業公司”這幾個字帶來的所有想象的公司,Uber應該就是最好的代表了。

在它成立的短短七八年時間裡,Uber這家公司身上的關鍵字已經包含了:天才的想法、對行業的巨大的顛覆、鉅額的融資、爭議性極強的創始人、政府的打壓、大量的法律訴訟、商業機密的爭奪、董事會投資人和CEO的決裂,甚至性騷擾和文化的指控等等等等。

著名的科技媒體《連線》曾經給Uber寫過一篇深度報道,開頭的一段話很讓人印象深刻,它說:如果好萊塢有一天難免要給Uber這家公司和它的CEO特拉維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拍一部電影的話,編劇們可能要花很多精力把現實真正發生的事淡化一些,才能顯得劇本比較可信。

商業經典:卡拉尼克,為Uber而生

Uber的創始人特拉維斯·卡拉尼克

Uber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價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連線》的這句話正是對Uber這家令人目眩神迷的公司的最好總結。

另外,這句話還有一點說得非常對。Uber這家公司能有今天,一個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他的創始人 特拉維斯·卡拉尼克 。

1. 早年的特拉維斯·卡拉尼克

卡拉尼克1977年出生在舊金山的一箇中產階級家庭。他是個天生的運動員,好勝心強,很擅長田徑比賽,尤其是跑步。

不過由於學習成績不錯而且長得偏瘦,他小時候遭到了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後來,不堪騷擾的卡拉尼克對自己發誓說再也不會被欺負,而這種對強權的反抗後來也成為了他一生的命題。

年輕的卡拉尼克也展現出了商業頭腦。他曾經為一個刀具公司挨家挨戶地敲門推銷刀具,後來還和一個朋友創建了一個公司,做的是考試培訓。不過,真正改變他一生的公司,是他在1998年創立的一家公司叫Scour。

商業經典:卡拉尼克,為Uber而生

創建Scour時的卡拉尼克(居中)

2. 創立公司Scour

當時卡拉尼克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然而不安分的他再次受到了內心的召喚,和幾個朋友創立了這家叫做Scour的公司。

Scour的業務也很簡單,就是個點對點的文件交換服務公司。當時最廣泛的用途就是在1998-2000年,互聯網剛開始大規模興起的時候,讓用戶之間可以快速地傳輸音樂和電影。

當時初出茅廬的卡拉尼克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口才,拉來了自己人生第一筆風險投資。而且主要的投資人還非常有來頭,是現在全世界最大的經紀機構CAA的創始人麥克爾·奧維茨。

商業經典:卡拉尼克,為Uber而生

麥克爾·奧維茨

奧維茨這個人也非常傳奇,是好萊塢的風雲人物,旗下有很多超級大牌的電影、電視和體育明星,曾經還做過迪士尼的二把手。不過在風險投資這件事上,奧維茨卻算不上什麼太專業的人。他把好萊塢那種強硬和浮誇的做派,也帶入了自己的投資。

比如,他堅持要佔卡拉尼克這家公司51%的股份,後來卡拉尼克想找其他投資人的時候,他還威脅要去法院告卡拉尼克和他的公司——這些都是典型的好萊塢巨頭公司欺壓弱小客戶的方法。

這些並不光彩的東西在年輕的卡拉尼克心裡,都埋下了一些日後註定會生根發芽的種子。

不過,卡拉尼克的公司還面臨著一個更大的問題。

在積累了幾百萬用戶之後,Scour已經開始大量地被用來傳輸盜版電影文件了。結果,公司不可避免地收到了當時好萊塢所有主流娛樂公司和工作室的訴訟。這一場聯合訴訟索賠的金額是2500億美元。

一瞬間,卡拉尼克成為了整個娛樂行業的公敵,他又一次地被放在了一個弱勢、反抗強權的角色位置上。

但是雙方的力量太過懸殊。這一次,連他自己的投資人也不願意幫他了。奧維茨自己就是好萊塢圈內人,他是不可能冒著得罪各種大客戶的風險來支持這麼一個小小的公司的。

最後為了免除天價的訴訟賠償要求,卡拉尼克只能給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而據說奧維茨還私下派人威脅他說,不允許他發表任何損害奧維茨名聲的言論。

3.創立公司Red Swoosh

卡拉尼克很快就回來了。他又開始創業,而且這次創業的主題非常有趣——他利用之前Scour的用戶間點對點通訊技術,成立了一家專注服務於企業的軟件公司,名字叫Red Swoosh。業務是能讓娛樂公司可以很便捷又便宜地把大型的視頻文件傳輸到網上。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卡拉尼克的一種復仇,因為這個業務相當於把之前所有訴訟過他的企業,變成了自己的客戶。 如果打不過他們,至少要從他們身上掙錢。 這就是卡拉尼克在創立了第一家公司之後學到的重要一課。

商業經典:卡拉尼克,為Uber而生

特拉維斯·卡拉尼克

卡拉尼克學到的另外一課,應該就是 為了生存可以不擇手段。

Red Swoosh的業務起步並不太理想——公司成立不久之後,互聯網帶寬的價格就開始迅速下降,越來越多企業和個人可以負擔得起大容量的傳輸網絡了;另外,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破裂,也讓很多公司對於線上視頻這種非常燒錢的項目望而卻步——畢竟那個時候還是DVD統治的時代。

所以,公司很快就遇到了無法存活下去的困難。而卡拉尼克那種為了生存可以無視規則的特性開始慢慢顯現。

比如,在資金困難的時候,他曾經挪用了員工工資裡面稅金的部分——這部分資金本來是企業應該提前扣下然後交給美國國稅局的。儘管他的各種朋友都警告卡拉尼克這樣顯然是違法的,但他還是把這筆錢挪用了出來,然後重新投入到了公司裡。

另外為了節省成本,卡拉尼克還一度把整個公司遷往泰國,通過那邊比較低的生活成本來節省開支。同時他還宣稱這是一次很好的團隊建設的機會,但本質上是,公司太窮了。

後來,就在公司最難以為繼的時候,卡拉尼克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好運拉來了一個新的投資人,馬克·庫班。

庫班也是硅谷一名傳奇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如果你看NBA的話,他還是著名的達拉斯小牛隊的老闆。

商業經典:卡拉尼克,為Uber而生

馬克·庫班

在獲得了庫班的投資之後,卡拉尼克重整旗鼓,重新組建了團隊,簽下了幾個重要的大客戶。最終在2007年,他以2300萬美金的價格把公司賣給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這筆交易也讓他成為了百萬富翁。

後來卡拉尼克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說道:“那六年確實太艱難了。當你處在黑暗的時候,你看到什麼事情都只會想,這個對我的公司有什麼幫助麼?尤其是當你已經麻煩過所有的朋友,向所有可能的人求助之後,最終你剩下的只有孤獨。所以,最終你會發現,只有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4. 為Uber而生

後來,卡拉尼克把這種無視規則的生存和擴張本能全然地帶到了Uber。

隨便數數這些年來Uber惹出來的爭議吧:

  • 為了節省成本把Uber司機算作合同工而不是員工;
  • 在車禍導致一個6歲小女孩去世之後完全撇清責任,宣稱和Uber無關;
  • 鼓勵自己的員工在競爭對手的平臺上大規模下單然後取消,干擾他們的正常運營;
  • 在美國桑迪颶風受災的時刻提高車輛的價格;
  • Uber高管在私下表示,應該撥出百萬美元以上的預算組建一個記者及科學家團隊,專門調查那些批評Uber的人的私生活,然後予以打擊和公佈;
  • 最重磅的是2017年2月19日,前Uber工程師蘇珊·福勒在離開Uber一年後發佈了一篇震驚業界的博客文章《回顧在Uber非常非常奇怪的一年》,揭露了在Uber內部不僅氾濫,甚至還受到鼓勵的性別歧視文化,還有Uber高管對自己性騷擾的內幕。這篇文章也直接導致了卡拉尼克的下臺。
商業經典:卡拉尼克,為Uber而生

後來,連卡拉尼克的投資人庫班也說:特拉維斯最強的能力就是哪怕需要撞穿一堵牆也要達成自己的目標。特拉維斯最大的缺點也是哪怕撞牆都要達成目標。這是對他最恰當的形容了。”

而在我看來,卡拉尼克早期的一個好朋友和商業夥伴索提拉的總結更加精準,他說:“看看卡拉尼克之前的創業經歷吧——點對點的信息傳輸服務、激進的業務擴張還有應付大規模訴訟的經驗——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就是為Uber而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