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者:南欧国家“向东看” 加强对华合作

北京学者:南欧国家“向东看” 加强对华合作

3月10日,人们在流经意大利帕维亚的提契诺河边踏青。(图片来源:新华社)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万淑艳北京报道】2019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2020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意大利研究中心主任罗红波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意大利,将促使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方位合作结硕果

在罗红波看来,从建交初期的经贸合作到现在的全方位合作,中意关系走过了长足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进出口贸易额成倍增长。2017年中意进出口贸易额达496.0亿美元,比中国改革开放第二年1979年的6.1亿美元增长了80倍。2017年意大利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2018年依然保持这一发展势头。中国是意大利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1至10月,中意双边贸易额451.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全年将超过500亿美元,创历史新纪录。

其次,投资由单向投资向双向投资转化。前30年,中国以市场换技术,主要是从意大利招商引资。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也开始向意大利投资。截至2018年4月底,意在华投资项目共计5889个,实际使用投资71.5亿美元。仅2017年一年,意大利对华新增投资项目201个,实际使用投资1.9亿美元。2000-2017年,中国对意投资累计达到137亿欧元,意大利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投资目的国。目前在意中资企业超过600家,营业额约180亿欧元,企业员工超过3万人,主要涉及能源、高端制造、化工、体育等领域。

罗红波认为,中意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增加,合作领域和目标越来越明确,成效越来越大。

中意务实合作前景广阔

“意大利将与中方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在此基础上,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进一步深化,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范围更广,合作更深入。”罗红波说。意大利总理孔特近日表示计划于4月访问中国,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2017年,时任意大利总理真蒂洛尼曾参加了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这充分表明意大利有着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会秘书长孙彦红认为,中意深化和拓展各领域合作的空间很大,前景非常广阔,比如绿色经济、港口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方市场合作等。

根据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强经贸、文化和科技合作的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 ,双方确认优先开展以下7个领域的合作:环境与可持续能源、农业领域、可持续城镇化、卫生领域、航空领域、空间科技及应用、基础设施和交通。

以环保为例,罗红波表示,意大利是最早进入中国环保领域的国家之一,投资金额较大。2000年,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意大利环境部发表了环境合作联合声明。2001年,双方签署了《中意环境保护合作项目谅解备忘录》明确了优先合作领域,目前已开发并实施了200多个合作项目,是国际双边合作的重要典范。

南欧国家集体“向东看”

意大利是南欧国家之一。近年来,南欧多国经济发展不景气,支柱产业较弱,债务危机阴霾未散,公共赤字严重。

“自欧债危机以来,中国与南欧国家关系发展很快,经贸合作增长迅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孙彦红分析,经济不景气是双方合作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016年4月,中远海运集团以3.685亿欧元收购了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67%的股权;2016年10月,中远海运入股意大利瓦多码头;2018年12月,葡萄牙与中国决定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罗红波认为,南欧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市场狭小,经济发展较为薄弱,欧盟经济出现新一轮下滑趋势,恢复乏力,这使得南欧国家迫切希望寻求更多的外部合作,“向东看”,加强对华的出口和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