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資本寒冬冷,為何還有基金剛出發?


人人都說資本寒冬冷,為何還有基金剛出發?| 愛分析訪談


調研 | 劉馥亮 張凱西

撰寫 | 張凱西

人人都說資本寒冬冷,為何還有基金剛出發?| 愛分析訪談

卓礫資本是2018年1月新成立的私募股權基金,首期人民幣基金於2018 年7月初完成首次交割,規模近10億人民幣。

創始和管理合夥人張嶺先生,具備豐富的互聯網實業及金融投資經驗履歷。1999年就投身於火熱的互聯網,任職於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中華網,後成為新東方教育在線的早期創始核心高管。2003年後,轉身金融投資行業,先後在銀行和保險公司從事股權投資工作。

2016年,張嶺有機會與巴菲特共進晚餐,感觸最深的,一是人生一世,要有所追求和成就,要勇於實踐理想;二是“生命是場旅行”,要做對社會和他人有意義的事,即使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努力實現的過程也充滿意義。

受六個小時聆聽巴老教誨的激勵,張嶺於2018年1月創業再出發,創設卓礫資本。卓礫的本意是“超絕出眾”,這個名字也彰顯了張嶺對行業大勢的信心。雖然起步於資本寒冬,但會堅持以守正之心等待春暖花開之時。

設定十年期基金,秉承“價值投資”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與市場上很多人民幣基金期限相對較短不同,卓礫首期基金設定的期限就是十年,讓人想起巴菲特的話:如果你不願意持有一隻股票十年,就不要考慮持有它十分鐘。基金期限長,規模不宜龐大,張嶺介紹說,就是要秉承“價值投資”的理念,不投機取巧,不盲目跟風。

價值投資、研究驅動、有所為有所不為和與時俱進,是卓礫資本堅持的投資理念和企業文化。

研究驅動,是指要用嚴謹的研究結合實踐認知行業和判斷趨勢。他認為,投資需要擺脫單一項目的邏輯,而是將市場、賽道和項目邏輯緊密結合去做決策。他特別不喜歡用“賭”這個詞,自認為不是一個運氣很好的人,所以還是本本分分地做研究才覺得踏實。

同時,卓礫的研究結論都要“用腳量出來”。據張嶺介紹,其本人在投資的早期,就自我要求一定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要求自己每年親自去研究和溝通項目不少於300個,年飛行距離不能低於10萬公里。他認為,“全球視野,本地投資”至關重要,需要不斷突破認知邊界。

例如,張嶺看過國內眾多封閉場景下的AGV類項目,各有不同的技術路線和優缺點,但到底什麼才是可行的前進路線?成熟市場正在運轉的項目情況如何?只能邁開步子,睜開雙眼去看。

因此,他曾2017年和2019年初兩度和團隊考察Amazon的Fulfillment Center。看到無人搬運車替代工人後效率突飛猛進,張嶺意識到,無人搬運車設備本身只是物流倉儲中的一環,智能的算法、系統性的網絡、雲端的大數據和行業認知才是背後更核心的技術要素,再返回來看具體項目就心中有數了。

有所為,有所不為,指的是在滿足經濟效益、回報投資人的同時,不忘追求社會效益和社會成就,並在此過程中給予被投企業投資以外的支持,最終實現價值投資。

這些理念和文化都深受巴菲特影響,巴菲特曾說過用“newspaper test”(假設一位聰明且不友好的記者報道這項投資行為),檢驗投資決策的價值觀。

張嶺解釋說,市場上經常熱點頻出,但很多非常有名的項目和場景也是社會不經濟的,甚至是不道德,或零和的。雖然也有人賺了錢,但那不是做投資的人應該去追求的,投資應該有底線思維,有價值觀和有紀律性。他希望能投資給有同樣追求和情懷的企業家,能互相促進和成長,能一起做成哪怕是小成就,但無論多久後都覺得很自豪的事情,賺錢只是自然的結局。

卓礫資本認為,選擇在“冬天”出發雖有一定的壓力和挑戰,但也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因為市場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項目估值正趨於冷靜,可促進行業迴歸良性發展。張嶺和團隊設立卓礫資本的目標是要做一家有成就、受人尊重的企業,投資是餘生都要一直做下去的事情,所以眼裡也就沒有了短期的冷與熱,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項投資就是每天應該考慮的事情。選擇這時出發,就是不想錯過這個火熱的“升級時代”。

在資本寒冬下,募集設立一個長達十年的基金期限實屬不易,卓礫的LP包括上汽投資、廣州基金、上海杏澤資本等機構投資者,也包括來自普洛斯、智聯招聘、360、格力、新東方的企業高管和行業專家。首期基金的成功募集,反映出這些專業大牌LP對張嶺及其團隊極大的信任和認可。

以“認知”和“相信”驅動投資,關注新科技和消費升級

談及投資邏輯,張嶺反覆強調“認知”和“相信”兩點:既要全方位認知自我,認知企業、認知創業團隊、認知賽道和市場,又要相信創新和前瞻性的公司會分階段演進,最終實現市場對企業的認可,客戶對產品與服務的買單,以及商業模式和創業團隊本身的成功。認知清楚後的相信,是守正出奇和投資定力的體現。

至於賽道的選擇,卓礫資本更希望去聚焦有發展空間的細分市場。無論從消費端還是供給端,應該看到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的方方面面。

目前卓礫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為新科技領域和消費升級,階段則以初創期和成長期為主。新科技領域主要關注“AI+行業應用”(包括企業服務、物流科技、汽車科技和工業互聯網);消費升級則主要是“教育科技與內容”。

卓礫認為以上賽道具備如下的特質。

第一,有大量的數據,唯有數據可以構成技術應用的基礎;

第二,有用技術提升效率的空間;

第三,產品與服務具有市場空間,需求端對技術創新和效率的提高存在迫切的需求,並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這其中,有“硬技術、硬產品或服務、硬團隊”的項目,將成為賽道中的千里馬。

張嶺舉例說,在教育培訓行業,已經投資了啟蒙英語品牌“嘰裡呱啦”和大語文品牌“雲舒寫”。兩個項目共同點在於提供優質教育內容和產品,同時未來能用技術擴大SKU供給和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效率和體驗。此外,創業團隊的價值觀和對教育的追求也與卓礫資本一致。


人人都說資本寒冬冷,為何還有基金剛出發?| 愛分析訪談


近期,愛分析圍繞VC行業現狀、卓礫資本的投資策略和投資邏輯與創始合夥人張嶺做了交流和採訪。現整理了部分訪談內容,與大家分享。

張嶺,曾任職於陽光保險集團、中國民生銀行總行,並曾在建銀國際、摩托羅拉、新東方教育在線擔任高管。累計主導或主管股權投資、融資總額超過200億人民幣。曾擔任過多家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董事。歷史投資案例包括奇虎360、分眾傳媒、旗濱集團、曠視科技、E成科技、票易通、芯侖科技等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一萬個人”,實踐是建設投資能力的唯一方法

愛分析:卓礫的投資理念和邏輯是什麼?

張嶺:投資理念有四點:價值投資,研究驅動,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及與時俱進。

研究驅動體現了我們價值投資的理念。好的研究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見一萬個人。我們會非常細緻地分析指定產業和場景中的具體情況,不會盲目追隨熱點,人云亦云。在能力邊界內,要敢於重倉。

同時,我們希望能夠聯同被投企業一起,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做到投資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我們要確保項目方做事的操守,思考產品與產品是否能為社會或者行業帶來創新,帶來促進發展或提高效率等作用的。總之,要“Give Good”。

“與時俱進”則指的是需要通過對過往的沉澱和覆盤總結,不斷地認知和拓展自身的認知邊界、能力邊界。這裡我也深受巴菲特的鼓舞,80多歲的老人還是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的不斷學習新事物,拓展能力邊界。

投資行業的宿命可概括為“認知”和“相信”兩點。認知是指對自身投資能力邊界和項目的認知,相信則是指對行業演變和發展趨勢及未來的相信。投資過程中,我們會將市場邏輯、賽道邏輯跟項目邏輯三者結合起來看。

一切都在“升級”的時代,如何選擇投資賽道?

愛分析:投資領域方面,為何會選擇“AI+應用”?

張嶺:過去十幾年,我們一直在喊產能過剩。其實我們國家很多的行業是結構性產能過剩,因為低附加值的低端產品、低端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佔比太大。現在,出現了新的演進要求和趨勢,我們叫它“產業升級”,這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技術升級才能實現。技術升級就需要一些創新型公司去做這件事情,市場需求為這些創新和技術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機會,也為投資機構帶來的投資的機會。

現在的產業升級已經到了由雲服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興起的時代。從供應鏈端推動工業和產業升級,提升效率或/和降低成本以及創造出新產品或服務,從需求端會給大家帶來更多新便利、新方式模式下的新產品或新服務。所以,我們選擇的“AI+行業應用”,我們會重點關注企業服務、汽車科技、物流科技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另外,從消費端,我們認為教育和醫療、零售等行業是對數據和人工智能需求最迫切和規模最大的典型市場,鑑於當前的基金階段和人才團隊,我們將教育培訓行業作為重點關注的賽道,並將持續關注零售產業鏈中的技術應用環節。

愛分析: AI等技術能落地的場景或行業有哪些特點?

張嶺:我們在找技術落地應用場景及項目的時候,會更加關注幾個點:第一是要有大量的數據,一方面是存量數據,另一方面是要有收集新數據的能力;第二是要有用技術提升效率的空間;第三則是行業內客戶要有支付能力和對技術創新和效率提高存在迫切需求。隨著技術的應用,行業可以分階段演進,最終實現智能化。

我們相信在金融、企業服務、自動駕駛、物流、工業互聯網、機器人、安防等,甚至在消費端的營銷、服務等方面,都將因為數據和技術的變化,而不斷產生變化和升級。而這些領域,都將不斷產生有價值的大公司。

例如金融領域,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場景中,滿足數據量大、有支付能力和對提升運營效率的迫切需求三個發展條件。隨著利率市場化,利息差變小,資金融入成本變高,擴大業務規模、提高運營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就變得至關重要。這其中的關鍵要素就是通過技術實現標準化作業流程,智能測算或判斷壞賬率和壞賬的可能性。這需要用到人工智能技術、跨平臺的數據分析、以及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

因此,未來銀行的競爭,既不是“存款立行”,也不是“資產立行”,某種意義上應該是“科技立行”,一定會聚焦於技術和效率,更多的擺脫“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業態。

優質的教育內容具有生命力,數據和技術將推動因人施教

愛分析:先做一個回顧,為何在2003年選擇離開新東方教育在線的創始團隊?當時面臨哪些問題?

張嶺:首先,我本人的志向早就確定是投資。另外,當時,新東方教育在線的發展面臨技術瓶頸(撥號上網還是主要上網手段)、電子支付和物流環境不具備和產品被盜版三個核心問題,均找不到根本性的解決方案。具體而言:

首先,網絡傳輸速度限制了技術的應用。同時,用於製作視頻和直播的軟件技術在當年並不完善,當年我們還在用flash去呈現課件。然而,flash只支持非常簡單的交互,且後臺“斷點傳輸”的機制導致用戶體驗較差。PC為主也限制了用戶的使用物理空間和時間的利用。今天,直播和手機移動大規模使用,和當年都不可相提並論了。

其次,支付環境和物流環境還沒發展起來。當時,在線支付的手段非常落後,銀行的系統也不健全,郵局匯款、電匯和上門購卡是主流。

此外,當時我們還面臨著產品被盜版的問題。當時的課件會被學員下載下來,被刻錄成光盤,在新東方和學校的門口售賣。我們針對盜版的問題思考了很多技術和管理層面的解決方案,甚至還跟微軟等技術頂尖公司交流過經驗,但是雙方均沒有探討出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

現在回顧總結,可以看出,技術和市場環境決定了很多行業或企業的發展命運。這對我後來做投資,是非常重要的實踐認知。所以,當今天大數據、雲服務、人工智能、5G推動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作為最早投身互聯網的那一批人,我更加堅信技術的力量。作為一個投資人,會跟著時代和技術的演進,聚焦和研究教育培訓領域。

愛分析:選擇這個行業作為投資的賽道之一,是因為看到了哪些問題或機會?

張嶺:我們看到了大數據、雲服務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及5G的傳輸基礎變化,必將催生新的軟件技術和教育產品,也將針對以下幾個問題產生革命性的改變。

第一,創造力是稀缺的資源,優質的教師資源、教材和教學方法將一直是稀缺的,且空間時間上分佈不平衡;

第二,教育具有時空上的侷限性,單一空間能承載的學生數量有限,優秀的老師在遠方;

第三,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但是這跟優質的教育資源供給能力之間又存在著天然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愛分析:那技術和人工智能如何改善這三個問題?

張嶺:不用太設想未來,現在已經可以看到:

第一,方興未艾的直播課程,在線輔助教學,在線虛擬班級等等,可以說互聯網正在不斷改變著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不斷通過在線和改變時空將遠程的教與學連接起來;

第二,通過網絡將優質的資源和最廣泛的需求進行匹配,比如包括我小孩在內的下一代學英語的時間已經回到了最佳學語言的3-12歲,將英語直接作為自然語言和歐美的老師學習,而不是作為一門考試課程。無論學習效果,還是學習方式,這在我們那個年代都是無法想象的。

再比如,有人想研究透西方音樂史,但是中國喜歡西方音樂史的也可能就3000人,不可能同一時間把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不過現在網絡環境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可能。所以,教育科技會給更多人帶來機會,優質的內容會被更多人接觸到。

第三,大數據分析和新一代的教育輔助軟件,以及人工智能系統已經開始協助老師做定製化的解決方案,改進教學方法和教育內容,逐步實現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我相信,不遠的將來,基於數據分析的個性化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案將會大行其道。

更長遠來看,我認為優質的教育資源也會變成公共資源,將來的技術環境一定會把各門類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擬的學校。

最終對社會的影響是,整體的教學水平會提升。而教育最終的檢驗效果,將是人的創造力。我本人出身農村,求學時代就處於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時代,甚至找幾本好書都不容易,真心希望網絡教育和優質教育資源給每個人帶來更多公平的起點和發展機會。

愛分析:教育培訓市場在教學內容方面,在近兩年發生了哪些變化?

張嶺:第一,供應主體多樣化。隨著越來越多優秀人才和優質教育資源進入市場,教學內容的獲取已不侷限在學校單一場景,供應主體變多,信息量劇增;

第二,“終身學習”的概念正被普及開來。過去的考試和學校教育已經演變成了“終身學習”的概念,在知識快速的更新換代下,市場的供應主體針對不同的訴求產出了大量的供應內容。

第三,供應的形式有音頻,有視頻,甚至有VR/AR,有真人教學,也有機器教學與訓練測評,這都改變了人們學習的方式和能力。當然,也必將催生出一批市場化運作的內容提供商。客觀說,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變化,優質內容的供應的增加,會讓更多人受惠。

愛分析:從投資角度,教育培訓行業,有哪些發展趨勢?

張嶺:第一,在線教育的滲透率會越來越高;第二,在營銷和服務環節,教學輔助管理環節,以及教學測練評的各個環節,技術應用的滲透率都會逐漸提升;第三,技術的滲透會推動在線教育公司邊際成本遞減,部分替代老師教學,可能還會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舉個例子,很多小孩兒很喜歡恐龍,那麼可以通過在機器上虛擬出老師,帶學生進入“恐龍樂園”,在沉浸式的場景中完成語言和識字等教學。隨著芯片、硬件算力、軟件和5G等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我相信AR/VR在教育的應用會越來越多。當然,以上都需要政府和學校端在落地方面予以大量支持,共同推動在供給端的應用。

愛分析:投資“嘰裡呱啦”的原因是什麼?

張嶺:據教育行業的論證和報告,兒童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是3~12歲。啟蒙階段的英語學習可以幫助兒童用母語思考的方式學習英語,對以後更長期的英語學習有非常好的啟蒙意義。啟蒙英語市場是個百億級市場,而在線產品由於創新的產品內容、多元化的交互手段,其未來發展前景更值得期待。

“嘰裡呱啦”在在線啟蒙英語市場處在領先地位,在教研、產品、服務等環節不斷深耕,厚積薄發。

此外,我們在選投資項目和投資人的時候,會重點關注創始團隊和創始合夥人的價值觀如何,對於教育是不是由衷的熱愛。教育和醫療有點像,都是特殊的服務行業,也就都需要很強的價值觀,一個要求“為人師表”,一個要求“醫者仁心”。在做投資的時候,我們希望既可以取得商業價值,又能產生社會效益。嘰裡呱啦這個團隊就是我們想要尋找的團隊。

愛分析:投資“雲舒寫”的原因是什麼?

張嶺:語文作為K12教育的主科,過去很多年,在培訓市場的活躍度,較英語、數學一直處於相對較弱的地位。語文除了因為是母語的原因外,學習本身也需要大量積累,因此學習效果的反饋週期較長,在傳統培訓市場中活躍度不足,被重視不夠。但隨著新教改的推出,家長對語文學習的觀點開始改變,語文不再僅是學科學習,同時也是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審美文化等多種能力的體現。

另外,新技術的不斷髮展,可能會催發出全新的語文學習方法和方式。

“雲舒寫”團隊很多人出身於北大中文系,在語文領域深耕多年,對語文具備較為深刻的認知。同時,在產品打磨和創新、教學研究、優質教材編撰等方面做了非常多有益的嘗試。我們希望通過投資“雲舒寫”,和他們一起推動優質教育內容的推廣,讓語文學習變得更加有趣,讓語文的內涵與外延突破傳統的認知,滲透到生活的各方各面,讓更多人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升級”。

“硬科技,硬產品,硬團隊”,不變的選擇標準

愛分析:咱們再聊聊科技板塊投資。您怎麼看汽車科技的投資機會?

張嶺:汽車行業是個大行業,是很多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產業鏈條長,創新和創造機會多。這些年來,我們經過研究發現,這個市場正在經歷著百年以來,新一輪的革命性變化。

第一,燃料的變化,從過去的只有汽油柴油等化石能源逐步變成化石能源與新能源(包括電池、氫等)並存的格局,未來也許只有新能源;

第二,從完全人工駕駛到輔助駕駛、到半自動駕駛、到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再到完全自動駕駛;

第三,從“買車”到“用車”。未來,如果汽車更加智能化,逐步實現自動駕駛,那作為消費者,“買車”的剛需就慢慢不存在了。那汽車產業鏈就會出現革命性變化,比如汽車生產製造商面臨的客戶很有可能不再是個人,而是汽車運營公司。相應的汽車的維修保養、汽車保險等相關市場也會因此而發生巨大的變化。

圍繞以上三點,我們會關注從生產製造、流通服務到使用運營一系列演變過程中的機會。新能源技術、汽車輔助駕駛技術、特定場景下的自動駕駛技術都是我們在重點關注的領域。

愛分析:物流科技領域,為何先投資了技術驅動的物流資產管理?

張嶺:我們前段時間投資了一家第三方車輛資產管理的公司“全路程”,這方面我們對標的是美國的上市公司Ryder,在全球管理26多萬輛車,效率非常高。這其中,技術基因和管理能力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中國,物流車的存量有將近2000萬輛,並且非常分散,分佈在製造業、電商等眾多行業。但在這些行業中,物流並不是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只是賣產品過程中服務的一個環節,這就意味著企業需要為非主營業務買入和維護重資產,光攤銷折舊一項就對資產負債表及當期損益的影響很大。此外,這些車與司機的過程管理非常複雜,涉及到對司機和車輛的全網絡和全週期管理,這對這些企業是一個複雜的挑戰。

因此,要發生改變,則需要將僱傭關係變更為供需商業關係,企業需要將重資產剝離。

全路程公司的商業模式就是針對城配車,從上游到下游打通車輛管理流程,建立全國的服務性網絡,將資金、資產、人員管理和業務流程做網絡化管理,把汽車維修、保養、金融、保險都做集約化管理。

這是一個精細化管理的工作,技術基因滲透到服務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所有資產、人、資金以及業務的流程管理都要上雲端。

當前,公司在管車輛已經超過3000輛,年內將超過1萬輛。在形成規模後,必將為提高產業鏈效率和效益作出重大貢獻。

風險投資進入高速發展期,價值投資將成為主流理念

愛分析:您認為,近十年VC/PE行業的變化有哪些?

張嶺: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GDP全球第二的國家,股權投資在經濟活動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但目前實際來看,佔市場融資總額比例還非常小,市場主要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

風險投資進入中國只有20多年的時間,真正進入快速發展期不過才只有10多年的時間。

回想2009年左右,“全民PE”概念興起,讓很多人覺得投資是看起來門檻很低的行當,讓人覺得有錢就可以投。但後來市場上越來越清楚投資實際上是個很高門檻的事情。10年前,還沒有成熟的融資環境,也沒有多少專業的母基金和投資機構。

最近十年,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專業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具備非常好的風險意識和專業投資能力,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無論是否是寒冬,我們都應該從各種數據和報道中看到,中國的股權投資無論是從規模還是投資案例數量,還是投資端和創業端的專業性,還是法律環境等,都與十年前大相徑庭。

所以,卓礫資本的團隊是相信市場只有週期,沒有寒冬的,我們相信專業的力量和價值。我本人過去在金融機構裡做投資帶團隊就常說“無專業,不長遠;不成魔,不成活”。也有知名投資人一再強調“Think deep, Think long”,我們不過是相信且去踐行而已,如果這麼想,那麼也就沒什麼寒冬了。

當然和其他領域一樣,一個行業發展初期,都會出現“春秋戰國”,各領風騷的狀態。有人做投資,也有人奔投機,也算正常。但經過草莽時代的市場,也會出現很多英雄,現在出現頭部的大投資機構就說明了這一點。現在再出發的團隊,將面臨著更強的競爭對手和尋找自己的生存發展方式和空間。

但無論如何,回到價值投資的理念,回到投資的本源,回到投資的專業打造,將成為卓礫資本這樣的新基金的不二法寶。

愛分析:VC行業好像開始固化,頭部愈來愈強,小機構如何競爭?

張嶺:VC投資這個領域,某種意義上說,業務模式決定了更適合小兵團作戰,不適合超級大機構,因為幾百人的公司在風險偏好、投資價值取向,以及投資的趨勢判斷等核心問題上都很難有一致性。我覺得大機構更適合建立生態環境和良好機制下的合夥平臺,在特定領域去培養特定團隊,做一些針對性的投資。大機構裡面可能會有品牌信用和資源優勢,可以覆蓋更廣。

但是小機構可以更集中精力和有限的資源“深挖洞,廣積糧”,在做深、做透、和判斷趨勢果斷性及決策效率上拓展能力邊界。

堅持“長線投資”,募資難已處於谷底

愛分析:創立基金,在募資時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可以分享的經驗?

張嶺:我們堅持做10年期限的基金,更看重互相認同及“有耐性、懂投資”的錢。所以,雖然募資很難,我們依然會有偏好和取捨。困難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在國外,配置到風險投資基金的養老基金和捐贈基金、大學基金等等常青基金已是主流,但目前在國內規模還是比較少。

另外,銀行和保險等機構資金都慢慢成為股權投資市場的主流,但都還有調整和改進空間。只有發生改變,才會促進VC行業更有意義的發展。

比如銀行,除了傳統信貸業務外,很多投資性業務對應的資金端是理財產品,存在期限較短和對於當前商業銀行內部業務考核的機制等問題,不太適合用於做長期股權投資,更適合PRE-IPO類及併購交易融資。

目前,我們也看到在資管新規實施一段時間後,也在有新變化,比如監管部門在推出設立理財子公司或專項產業投資基金,這些資金的來源和性質、考核機制和業務團隊配置都在變化。

希望隨著專業機構的市場化運作,也能對新設基金有考慮和考量。這將催生更多基金的誕生及更加活躍的市場。

再比如保險機構。當前監管規定對保險資金投資風險基金要求比較多,門檻也比較高,包含對基金管理公司註冊年限,基金成立期限、資產管理餘額的限定等等。這些都不太利於鼓勵保險公司資金進入風險投資領域。

希望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和調整,中國保險公司的長期資金有機會較大規模地配置到收益相對較高、培育性資產的風險投資領域。

愛分析:這一波的“募資難”目前處於怎樣的階段?

張嶺:個人覺得現在已經是接近谷底,未來會逐漸向好。在供給端,我國擁有高達180萬億的M2,總要去匹配到合適的資產當中,總會需要權益性的資金介入。在需求端,我國擁有如此多的人口和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總是要不斷地消費與發展。

人人都說資本寒冬冷,為何還有基金剛出發?| 愛分析訪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