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選焦點是究竟民眾要不要巴育繼續當總理

泰國大選焦點是究竟民眾要不要巴育繼續當總理

泰國大選將於3月24日正式舉行,但至今為止,據我觀察,還有至少一半以上的選民尚未下定決心究竟最後將選票投給誰。主要原因有:一是選項太多,眼花繚亂。參選政黨80多個,創下歷史記錄。二是選民手中只有一張選票。泰國選舉分為選區制議員和政黨名單制議員,自1997年引入政黨名單制議員選舉模式以來,選民們選舉可以有兩個選項。比如:喜歡某黨在本選區的選區制議員,但是最終中意另外一個黨。沒關係,可以選擇兩個。但如今,選舉模式改革為一票制,只可以投票給選區制議員,一票便代表了全部態度。選某黨的選區制議員候選人,便等同於選擇了那個黨派,所以選擇難度大為增加。對於那些有選擇恐懼症的選民而言,更是無法下定決心。

現在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參選政黨和選區制議員候選人數量較之以往,呈大幅增加。就選區制議員候選人而言, 2011年僅2000多名候選人,而本次大選竟然有一萬多名候選人。究其原因,有部分原因是政黨意識覺醒,參政意識增強。但更主要原因是,選舉模式的轉變導致計票方式的變革。

如果某黨在某區沒有選區制議員候選人,那麼等於在該地區會一無所獲。而如果派出候選人參選,則儘管不會贏得該選區議員席位,但在該地區所獲的票數最終將會與其他地區所獲票數合計,摺合為在全國總票數中的比例,從而確定政黨名單制議員數量,同樣可以獲得國會議員席位。舉個例子,某黨在全國所有350個選區中,一區未贏,但獲得了400萬張總選票。全國共有4000萬選民參選,人手一票,便是4000萬票,那麼,這個黨獲得了10%的票數,對應到國會中,依然會有10%的席位,即500席位中的50個席位。排名前50的政黨名單制候選人都會成為該黨的議員進入國會。

所以,以前的大選,各黨都摩拳擦掌,要在選區中戰勝其他黨派候選人。但是,本次大選絕大部分的黨派都沒有抱著在選區中獲勝的信心或者希望,而是指望本黨所派候選人可以獲得一些票數,為本黨最終參政議政獲得政黨名單制議員席位的比例。

所以,一些大黨,家大業大的,350個選區都派出候選人參選。而小黨,由於財力有限,無法派出更多的選區議員候選人,只能選擇性地派幾位。我所認為的一個小黨黨魁,告訴我,他只派出了9個選區制候選人。所以,像這樣的小黨,基本上就沒什麼機會參政了。

這次大選的一大特徵是,感覺各大媒體組織的辯論特別多,各政黨也都對本黨的施政綱領積極宣傳。但是,最終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是,選民在做決定時,各黨政策只是一個參考依據,絕非決定因素。最終的決定因素是:民眾到底還要不要巴育繼續擔任總理,這是選戰焦點所在。如果希望巴育繼續執政,那就選擇公民力量黨,或者素貼黨或者人民改革黨等明確支持巴育的。如果不希望,那就選擇為泰黨、民主黨或者其他明確反對巴育的政黨。

當前泰國政局可以說,形如“三國”。他信陣營、民主黨、軍方陣營。他信陣營以為泰黨為核心,輔以為國黨、為正義黨等若干小黨。軍方陣營以公民力量黨為核心,包括250位上議員在內。而民主黨是老牌政黨,民意基礎堅實。這三國究竟最終誰會勝出?會不會三家歸晉呢?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