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韓國隊的比賽中看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

從對韓國隊的比賽中看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

昨晚國足不出意外地又輸了,畢竟韓國足球的水平確實在我們之上,人家從86年開始就沒缺席過世界盃,現在又有大把旅歐球員,還有亞洲一哥孫興慜千里勤王,看上去國足輸給這樣一個對手那也不是什麼難堪的事情。

事實上比賽過程體現出的問題何止是2:0。

昨晚看比賽的時候我就在想,張呈棟同學第二天肯定是要上熱搜的。無人防守的情況下一腳把球停出十米開外,這樣的情況在國足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如果說一次叫意外,兩次叫偶然,那麼第三次、第四次呢?

從對韓國隊的比賽中看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

還有趙旭日,到了比賽尾聲,趙旭日顯然已經跑不動,當然,以他的年齡到了這個時間點上確實有些困難,只是我總把他當作十多年前在傷停補時的時候還能還能轟出世界波的那個趙一腳。

從對韓國隊的比賽中看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

昨晚的比賽國足的表現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疲於奔命。

很多人說中國隊員的基本功太差,其實這麼說不夠準確。在訓練過程中,顛顛球、傳傳球、射射門這樣的基本功中日韓球員的差距看上去並沒有那麼明顯,但一旦到場上,中國球員就不行了。於是,我們可以在場上看到中國球員一個停球停出十米,傳球總是不能到位,甚至可以說當皮球到了中國隊的腳下就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兒發展了。

從對韓國隊的比賽中看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

我還能記得二十多年前徐根寶老師用一招“搶逼圍”橫掃甲A賽場,老爺子的法寶到底有什麼玄妙這個我們不去討論,至少在那個年代,“搶逼圍”提高了比賽的節奏和強度,讓常年習慣“一停二看三通過”這種比賽節奏的國內球員很不適應,可以說申花的這個聯賽冠軍是“搶”出來的。這也是球場上的真諦——任何技術動作和戰術,如果不能夠經受高速對抗的比賽節奏的考驗那都是花架子

,德尼爾森就是最好的例子。

從對韓國隊的比賽中看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

這些年中超很火,各路資本大規模進軍足球賽場,財大氣粗的老闆揮舞著支票把國內最好的球員收入賬下,當一名稍有潛質的年輕人出現後帶來的必定是一波浮誇的身價飛漲。一家獨大最大的好處就是球隊踢起比賽輕鬆了不少,1:0是贏,3:0也是贏,反正站著踢也能贏誰還去拼命,球員也不用繼續提高自己的水準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拿到不菲的合同和轉會費

,還能指望他們實現自我提升嗎?為什麼調侃國足幾乎成了全民娛樂的事情,為什麼從白斬雞到養身球國足總是爭議不斷,說穿了,就是眼下中超的薪資水平和比賽強度(質量)嚴重不對等。一邊是球員身價和收入的大幅上升,另一邊是與世界整體足球水準的差距越拉越大。

從對韓國隊的比賽中看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

這一點看上去和德甲的某個階段很相似,德甲的球迷們經常開玩笑說,如果拜仁踢不過你,那他就會把你給買了。勒沃庫森敢和拜仁搶冠軍,拜仁把勒沃庫森的中軸線都買了過去,多特蒙德的球員很牛逼,拜仁也一併收了。德甲班霸的位置很穩,可是國家隊在2000年歐錦賽上被人打得頭破血流。但是人家德國人的低谷很短暫,我們卻越陷越深,

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青訓一塌糊塗。

從對韓國隊的比賽中看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

2000年亞洲盃的時候,我們有著范志毅,楊晨、謝暉、孫繼海這些在歐洲聯賽中效力的球員,那個時候我們天真以為這是一個闖蕩世界的開始,然而19年過去,對手陣中依然有著孫興慜這樣的一哥,有著來自紐卡斯爾的寄誠庸,有著來自漢堡的黃喜燦,我們的海外軍團又在哪裡?長期以來我們的青訓缺少不僅僅是量,也缺乏質,對於青訓的評價標準,看重的是某個賽會、某場比賽的成績,虛報年齡以大打小,靠身體優勢取得好成績,這些都是所謂的“捷徑”,但這種看起來的捷徑,從本質上重創著中國足球。惡性循環之下,我們連少時了了,大未必佳都做不到了。中超球隊近幾年在亞冠聯賽中很風光,也收穫了冠軍獎盃,但這並不等於我們就追上了日韓的腳步。誰都知道沒有孔卡、沒有高拉特、沒有外援我們根本不可能拿下冠軍。眼下中超取得好成績的球隊在核心位置上的球員基本是老外,對於老外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過去我們說的國內球員抬著鋼琴讓外援彈鋼琴的局面並沒有改變,有沒有好的外援幾乎決定了一支球隊的高度。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既然球員能夠現買現用,誰還花十幾年的時間去搞青訓,反正咱們不缺錢。

從對韓國隊的比賽中看中國足球的主要矛盾

沒錢搞不了足球,但錢不是萬能的,要不然某個中東國家早就拿下世界盃了,聯賽的水平高低不是看你買來多少外援或者身價有多高,而是由比賽質量來決定的。中國足球需要的不是金元刺激,也不是所謂的捷徑,需要的是如當年張引遼小虎、十年磨一劍的根寶基地,需要的是紮紮實實青訓體系。只有搞好青訓,有了自己的造血功能才有可能提升聯賽的質量,畢竟有競爭總是一件好事。

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老祖宗的的智慧到了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