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有故事 故事中有科學

科學中有故事 故事中有科學


很多年前,我在中學講授化學,也講過一段時間地理,那時候,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讀了很多書,讀的書也很雜,包括文學、傳記、哲學、地理、歷史等,在我的讀書單中,也有很多自然科學書籍。後來成為大學老師,主講無機化學,也講過科學史,甚至還講過一段時間文明史。作為老師,我知道學生的閱讀書單中還缺少什麼,他們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養應該得到薰陶和提升,他們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應該得到呵護和培養;作為讀者,我知道書店裡還缺少哪類書籍。

科學中有故事 故事中有科學


計算工具有進步 選自《數學的故事》

科學中有故事 故事中有科學


達爾文像 選自《生物的故事》

科學中有故事 故事中有科學


“科學的故事叢書” 楊天林 著 科學出版社

很早以前,科普著作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被低估了,雖然後來此類書籍明顯增多,但還遠遠不夠,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所以,我萌生了寫作科普著作的念頭,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就一發而不可收。多年的積累,才有了現在的“科學的故事叢書”,叢書包括《數學的故事》《物理的故事》《化學的故事》《生物的故事》《地理的故事》《天文的故事》《自然的故事》。

用理性思維和文學形式,把讀者帶入科學的世界

科學大廈的構建是人類心靈最重要的知識工程和文化工程,而從歷史的層面探索科學的起源、發展和取得偉大成就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啟蒙價值,也是一項奠基性質的工作。因為這方面工作太少,讀者也很難在普通教科書中或在專業著作中發現科學探索的足跡。

科學發展史在幫助公眾理解科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閱讀科學發展的心路歷程,讀者對科學假說的形成、科學理論的提出、科學思想的凝練及其演變有一個基本瞭解。特別重要的是,它能提供在一般的閱讀中蹤跡難覓的具體細節和歷史人生,及科學發現的具體過程。

理性思維和文學形式是“科學的故事叢書”貫徹始終的原則。在進行叢書的寫作時,我有意避開了艱深的專業術語,儘可能用通俗形象的語言引導讀者進入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自然等領域,我覺得,只有這樣,科學的趣味在其中才能得以體現,讀者的興趣在其中才能得以孕育。

為了寫作“科學的故事叢書”,我閱讀了大量文獻資料,閱讀了科學發展史上許多經典的著作,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賴爾的《地質學原理》、魏格納的《海陸的起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道爾頓的《化學哲學新體系》、摩爾根的《基因論》等,他們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類對以往世界的認識,引領了科學發展的方向,影響了整個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進程,確實具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性質。

一部好的作品或理論需要人類的精心打造,然後才有可能成為精品,才能經受住時間的檢驗。歐幾里得的幾何學、拉瓦錫的氧化學說、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普朗克的量子論就是科學中的藝術精品。這樣的精品當然還有很多。我期望“科學的故事叢書”能夠成為通向科學巨人和科學精品的橋樑。

我的基本目的是,讀者通過閱讀能夠近距離了解科學發展的真實過程,瞭解散落在歷史塵埃裡的科學人生及眾多科學家的人文情懷,瞭解科學發展的線索,瞭解自然演變和生命演化的奧秘,從中體驗科學本身的魅力。

叢書將科學觀念的變遷放在宏觀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學思想的演化軌跡,書中文字儘可能有分寸地行走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有意識地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中將科學觀念的變遷與人的素質的提升關聯起來。我覺得我的最初願望用著名機械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的一句名言來形容是恰當的,這句名言就是:“科學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學精神。”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一個學者的畢生事業,就是要把他那桶水添加到其他學者無數桶水匯成的日益增長的知識的河流中。”“科學的故事叢書”就是那桶水,它應該能為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間的溝通和交流起到媒介和引導作用,我相信更多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在閱讀中能夠體驗到一份來自專業之外的驚喜和享受。

在時空交替中認識物質的存在,關注科學的發展

在創作“科學的故事叢書”過程中,我逐漸有了清晰的座標定位,即以歷史為背景,以時間為主線,以故事為襯托,在時空交替中認識物質的存在,在文明步履中感受科學的發展,在對已逝歲月的追憶中體驗科學的韻味。有了這樣的座標定位,才有可能充分體現“科學中有故事,故事中有科學”(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語)。

在寫作之前,我做了較全面和系統的策劃,包括叢書呈現的形式、寫作大綱及內容概要,主要的讀者群。我覺得,創作之初相對清晰的知識序列和路線設計很有必要,這就跟在建築一座大廈之初要進行建築設計、準備基本結構材料和打地基是一樣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沿著事先的設計和計劃逐一落在實處;另一個是把握讀者對象,“科學的故事叢書”最廣大的讀者群應該是中學生和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科學愛好者,包括大學生。所以,叢書的閱讀趣味和文化韻味至關重要,只有將這兩個因素貫穿始終,科學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才能創造有價值的閱讀。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通俗形象,能夠滿足廣大讀者的審美要求,表現在科學層面,語言表達要充滿理性,能夠起到文字啟蒙心智的作用;表現在文學層面,我儘可能使每一個單元成為一篇科學散文,通過閱讀感性的文字,讀者在收穫科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母語的節奏和韻律,並進而體悟科學文化的深厚。

在寫作過程中,我儘可能從故事說起,從生活說起,從小事說起,從感覺說起,從歷史場景中某一個具體的細節說起,將所有這些作為一個整體融會貫通在叢書中,使叢書逐步從常識上升到知識,從感覺經驗上升到理性認識。讓讀者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感覺自己從積滿塵埃的歷史中挖掘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在重溫或學習知識的同時,懂得科學的起源和發展與人類生活、生存和生產的密切關係,與人類自身進化的關係,與人類文明逐步提升的關係。

這首先要求作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必須是積極的,對待母語和每一個漢字必須充滿敬畏和敬重,對待科學的態度必須認真和嚴謹。只有這樣,才能傳達給讀者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健康向上的思想和辯證認識社會的能力,這些東西潛移默化到讀者身上,培養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就會落到實處,就會使讀者不斷凝聚正能量,從而成為社會的積極建設者。

在科學態度和審美能力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叢書中所寫雖然不是系統的知識本身,但多數內容與中小學教材有很好的銜接,是中小學課本很好的補充和延伸,它一定會成為中小學教師重要的課堂助手,因為素質教育常抓不懈的恰恰是人類文明史、基本科學態度和初步的審美能力。

叢書中很多地方也滲透著科學研究的方法、視角和思維過程,這裡僅舉幾例,如巴拉爾在發現鹵素(《化學的故事》)的過程中、門捷列夫在揭示元素週期律(《化學的故事》)的過程中、沃森和克里克在發現DNA結構(《生物的故事》)的過程中、阿基米德在提出浮力定律(《物理的故事》)的過程中、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物理的故事》)的過程中都有科學方法、研究視角和思維過程的滲透。因此,叢書對創新型學習氛圍的形成、創新型思維的培養、良好的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都有好處。從這個角度看,叢書也會成為新一代大學生很好的通識讀物,因為他們是開創未來的生力軍,對他們來說,需要的不只是知識!是信心和勇氣、思想和方法、對科學和社會的深刻理解。

如果把技術比喻為一座大廈,那科學就是奠基的基石。建設美麗中國與和諧社會離不開科學的支撐。只有全民族的科學和文化素質得以提升,我們的社會才能夠更加和諧,我們的現代化才應該更加全面;只有科學知識得以普及,科學精神深入人心,我們的國家才算真正邁入了科學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