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社會人口的身體素質可能比今人好

明朝社會人口的身體素質可能比今人好

我說的明朝社會人口,大概意思是活躍在社會上的人口。這個概念和解釋,是我自己胡亂想出來的,不大準確。

我認為,明朝社會人口的身體素質,可能比現在的人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

優勝劣汰,是不是?

明朝時,兒童夭折率相當高。

就以我寫的長篇歷史小說《大明首相》裡的人物來說吧。

嘉靖皇帝八個兒子,在他去世前,只有他不喜歡的裕王一個存活在世;裕王妃生育的子女,全部夭折,只有侍女李綵鳳生育的幾個子女存活;高拱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全部夭折;海瑞的女兒、兒子有幾個沒有統計過,至少不下三四個,最後存活下來的,也只有一個女兒,這個女兒是不是最後成人了,也不好說;王世貞“十年空抱兩麒麟”,長子、次子,都夭折了,三十大幾了才又生了兩個兒子;李贄至少有三個孩子,最後只有長女存活。張居正倒是運氣好,他的兒女眾多,存活的兒子有六個,還有女兒。

能夠存活的,必是免疫力相對比較好的。一旦免疫力下降,很快就會死亡,明朝青壯年死亡率也很高。

明朝人的壽命不如現在長。以《大明首相》裡的人物看,嘉靖皇帝59歲;隆慶皇帝35歲;高拱66歲;張居正57歲;徐階80歲;海瑞74歲;戚繼光60歲;王世貞64歲;李贄75歲;俺答汗75歲;張四維59歲;李春芳75歲……老百姓大體上不如上層人物的壽命長。

就是說,明朝社會人口,基本上由60歲以下的、免疫力比較強的人構成的。免疫力差、生病的人,基本上都被淘汰了,剩下的人不就是免疫力強的健康人了嗎?

這麼說,活躍在社會上的明朝人,是不是身體素質都比較好?

明朝社會人口的身體素質可能比今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