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逢人不說事,便是無事人

古訓:逢人不說事,便是無事人

所謂金口玉言,用得少了才是金口,話不多才叫玉言。

因為黃金白玉貴在稀有,要是數量多了也一樣會貶值。

語貴在精而不在多,人前開口話少說。

逢人不說三種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964年12月,我們小分隊在滇西北找礦。小分隊一共8人,其中4名警衛戰士每人配備一支衝鋒槍。一天,出發前,一位納西族老鄉搭我們的車去維西。那天路上積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窪不平,車子行駛一段就會被雪塢住。我們不得不經常下來推車。就在我們又一次下車推車的時候,一群褐黃色的東西慢慢向我們靠近。我們正驚疑、猜測時,納西族老鄉急喊:“快、快趕緊上車,是一群狼。”司機小王趕緊發動車,加大油門……但是很不幸,車輪只是在原地空轉,根本無法前進。這時狼群已靠近汽車……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個個都象小牛犢似的,肚子吊得老高。戰士小吳抄起衝鋒槍,納西族老鄉一手奪下小吳的搶。比較沉著地高聲道:“不能開槍,槍一響,它們或鑽到車底下或鑽進樹林,狼群會把車胎咬壞,把我們圍起來,然後狼會嚎叫召集來更多的狼和我們拼命。”他接著說:“狼餓瘋了,它們是在找吃的,車上可有吃的?”我們幾乎同聲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給它們吃。”老鄉像是下達命令。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除了緊張,大腦似乎已經不會思考問題。聽老鄉這樣說,我們毫不猶豫,七手八腳把從麗江買的臘肉、火腿還有十分珍貴的鹿子乾巴往下丟了一部分。狼群眼都紅了,興奮地大吼著撲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嚥著,剛丟下去的東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老鄉繼續命令道:“再丟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約50斤肉品又飛出了後車門,也就一袋煙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乾乾淨淨。吃完後8只狼整齊地坐下,盯著後車門。這時,我們幾人各個屏氣息聲,緊張的手心裡都是冷汗,甚至能夠清晰的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我們不知道能有什麼辦法令我們從狼群中突圍出去。看到這樣的情形,老鄉又發話道:“還有嗎?一點不留地丟下,想保命就別心疼這些東西了!”此時,除了緊張、害怕還有羞憤……!作為戰士,我們是有責任保護好這些物資的,哪怕犧牲自己。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的車被塢到雪地裡出不來,只能被困在車裡。我們的子彈是極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喚來,我們會更加束手無策。我們幾人相互看了一眼,遲疑片刻,誰也沒有說什麼,忍痛將車上所有的肉品,還有十幾包餅乾全都甩下車去!8只狼又是一頓大嚼。吃完了肉,它們還試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幾包餅乾,但沒有吃。這時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經滾圓,先前暴戾兇惡的目光變得溫順。其中一隻狼圍著汽車轉了兩圈,其餘7只狼沒動。片刻,那隻狼帶著狼群朝樹林鑽去......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不一會兒,8只狼鑽出松林,嘴裡叼著樹枝,分別放到汽車兩個後輪下面。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樹枝幫我們墊起輪胎,讓我們的車開出雪窩。我激動地大笑起來……哈……哈……剛笑了兩聲,另外一個戰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這突兀的笑聲驚毛了狼。接著,8只狼一齊鑽到車底,但見汽車兩側積雪飛揚。我眼裡滾動著淚花,大呼小王:“狼幫我們扒雪呢,趕快發動車,”車啟動了,但是沒走兩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複剛才的動作:“先往車輪下墊樹枝,然後扒雪……”。就這樣,每重複一次,汽車就前進一段,大約重複了十來次。最後一次,汽車順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頂。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這時,8只狼在車後一字排開坐著,其中一隻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鄉說:“靠前面的那只是頭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們激動極了,一起給狼鼓掌,並用力地向它們揮手致意。但是這8只可愛的狼對我們的舉動並沒有什麼反應,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們,然後,頭狼在前,其餘隨後,緩緩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連兇猛的狼都懂得報恩,我們是否應該反思自身?自詡為“萬物靈長”的人類,我們是不是應當讓這個世界充滿愛

1、逢人不說大話

飽滿成熟的稻穀從來都是低垂著頭,只有空空的稻殼才總是仰頭向天。

一個人不論才能高低,都該做到沉穩內斂,大話、空話要少說。

曾國藩年輕氣盛時,熱衷於在同僚面前展示自己,經常掉書袋賣弄學識。

直到因為口無遮攔惹出諸多事端,曾國藩這才意識到說大話的後果,下定決心要改掉這個惡習。

他自我反省,總結出自己常犯的三個錯誤:

一是自以為是,自己喋喋不休,聽不進別人的觀點;

二是開玩笑時沒有分寸,常常因此惹他人不快;

三是喜歡辯論,出口必壓對方一頭,逞一時口舌之快。

因此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每日睡前都要記錄自己當天的一言一行,並反省是否有不妥之處。

通過每天自省,再加上嚴以自律,最終改掉了多言的惡習。

即便是曾國藩這樣的大儒,年輕時也難免會犯下口出狂言的過錯。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更要時時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古訓:逢人不說事,便是無事人

2、逢人不發牢騷

大家都知道祥林嫂的故事,她身世悽慘,因而滿腹牢騷。

逢人就訴說自己的不幸,一遍又一遍講述那些悲慘遭遇,祈求博得他人的同情。

正是因為她牢騷太多,原本同情她的人也對她感到厭惡,而她的傷心事,也成為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滿腹牢騷也解決不了半點實際問題,把自己的瘡疤揭開給別人看,更不可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沒有人願意接受負能量,偶爾發點牢騷可以,長時間唉聲嘆氣,再親近的人也會受不了。

對著孩子發牢騷,孩子容易產生逆反情緒;

對著愛人發牢騷,夫妻之間就會暗生矛盾。

不要抱怨孩子不聽話,好的孩子需要用心去教養;

不要抱怨家庭不幸福,好的家庭需要用愛去維護。

能夠理解你的人,才值得你對他訴說;

願意伸手幫忙的人,才值得表現出軟弱。

更多時候,人們顧不上同情他人。世上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

自己的事情都不敢站出來解決,難道指望發幾句牢騷,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

古訓:逢人不說事,便是無事人

3、

逢人不講是非

人或多或少都有愛講閒話的毛病。

不少人熱衷於把流言、閒話、別人家的秘密當作談資。

人人都知道禍從口出,卻忘了閒話不僅沒有營養,傳多了也容易招惹是非。

《格言聯璧》中奉勸世人: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道理聽上去簡單,實踐起來卻有難度。

畢竟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需知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是非人人說,傳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流言;

是非無人說,講的人少了,便不會誤聽誤信。

《警世通言》中有一首短詩,願與諸位共勉:

廣知世事休開口,縱是人前只點頭。

假若連頭也不點,也無煩惱也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