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目標就那麼難嗎?“|3種性情特徵阻礙目標實現

簡單心理Uni

課程/實習/督導/同伴

學心理諮詢,來簡單心理Uni

本文字數2900+|閱讀預計需要 8 min

嶄新的一年,“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如何幫助自己實現目標?

文丨金舒(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制定計劃並實踐計劃,對於天生喜歡分析、專注細節、擅長堅持的人來說是比較容易的,而且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享受。但並不是所有人生來如此。比如有些人從小就不願意一件事情做到底,或者總是完不成規定的任務......

當這種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好多家長就會指責孩子“沒有行動力”或“懶”,用挫折式教育刺激孩子達成目標。

我就是這樣的受害者,從小在母親“三分鐘熱度”,“做事虎頭蛇尾”的冷嘲熱諷中長大,看著野心勃勃的計劃和慘淡的現實結果,我對自己做計劃和完成計劃的能力感到絕望,也覺得自己做人真失敗。

然而,事實也許並非如此。

現在回頭看會發現,這些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跟你的性情特徵相關。

我根據自己的探索,總結了阻礙目標實現的幾種性情特徵,和解決問題的相關技巧。希望可以幫助你,讓目標更容易實現。

(下面列出的性情特徵並不是這個問題的唯一答案,很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我不鼓勵給自己貼標籤,因為現實情況是複雜的,可能在一種情境下是一個樣子,在另一種情境下是另一個樣子,建議結合自身情況,帶著懷疑的觀點閱讀。)

1 | Abstract

抽象性,從現實和細節中分離

有一些“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會側重於“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擅長抓住大的圖景/概念,有很多的想法和觀點,相對於關注具體事實,更喜歡探索一個事實背後的意義。

這種特徵在計劃過程中的好處是,很富有創造性和前瞻性,能想出非常好的點子和目標。當然也有弊端,其中之一就是:由於沒有仔細觀察達成目標所需的“樹木”,可能造成目標空泛,過於理想。

舉個極端的例子,“2019年我想要更多的自由”,那麼什麼是更多的自由呢?多少是更多呢?是希望自己有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呢?還是辭職當自由職業者呢?還是賺更多的錢呢?還是有一輛自己的車可以想去哪就去哪呢?

解決方法:把目標具體化,列出為了實現整體目標的子目標,把它落實到能夠指導自己當下行動的程度。

如果你知道“為了實現XXX目標,我現在應該做些什麼”的程度,並且有動力去做,那說明你不光看到了“森林”,也看到了一棵棵“樹木”。

如果你這樣做了,但並沒有什麼動力,那可以進一步探索是哪方面出了問題。比如,是目標過大?還是對自己沒有信心?還是這個目標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總之,不要怕遇到瓶頸,每一個瓶頸都是有原因的,它們可以反饋出寶貴的信息,從而為你提供巨大的幫助。

“抽象性”性情特徵的另一個影響是缺乏耐心。由於對於整體的興趣大於對於細節的興趣,“抽象性”的人們會普遍覺得:實現目標的過程是漫長無聊的。很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有了新的點子,然後忘記一開始的計劃。

解決方法:培養耐心,把目標切割成小塊,分步驟完成;留意自己的成就併為自己鼓掌。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孤身一人,走一條陌生的路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地方,只要還沒有到達終點,感覺可能會告訴你達成最終的目標簡直太遙遠了,好像永遠走不到頭似的,但如果你有了手機地圖,看到你實際走過的路程,看到那個小點點在朝著目的地一點點移動,心理就會踏實些,更加堅定的走剩下的路。

實現目標的道路很長,並不像目的地那樣可以被直觀看到,因此留意自己的成就併為自己鼓掌就更加重要。

2 | Distractibility

注意力易被轉移性

你是否很容易留意到周圍環境的變化?是否從小很難專注的完成作業或家務,因為你經常忘記自己正在幹什麼?是否一下子對很多東西產生興趣,抓不住主次?

注意力易被轉移的程度是從小能夠被觀察到的性情之一,指周圍環境有多容易對一個人正在進行的思維和注意力產生干擾。

注意力轉移程度高的孩子很容易被家長和老師指責為“懶”,“不聽話”,“不用心”,其實並不是這樣,他們只是比別人對於周圍的環境更加的敏感和好奇。

注意力易被轉移程度高的人,在執行目標過程中的好處是,擅於發現新的機會,抓住別人錯過的東西。弊端是很容易被新的想法和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而忘記自己的目標。

解決方法:

第一,把計劃清楚的寫下來。

用筆把計劃寫下來。為避免忘記寫在哪,甚至可以多寫幾份,把它們貼在每天會注意到的地方,如電腦、冰箱、鏡子上,當你在被其他事情吸引時,就可以看到自己最初的目標,如果有新想法和機會,不妨去修改一下最初的目標——就好像當你有了地圖,就不會擔心忘記最終的目的地。

第二,選擇適合的工作環境和組織。

注意力易被轉移性高的人群一般來說不太適合一個人工作,如果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工作的話是非常困難的,去圖書館或有人工作的環境會更好一些。另外找到有著共同目標的同伴結伴努力也會大大提高這一類人群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3 | Persistence

堅持程度

這一點,指的是一個人能堅持在一個任務、或者對於挫敗的耐受度。

比如有些孩子,一旦開始一項任務就很難停下,家長叫他們吃飯也不聽,儘管這個任務很難,令他們感到挫敗。還有一些孩子,當開始一項任務後,比較容易停下,如果遇到挫折或者感到無聊就立刻失去興趣,停止任務。

這就是堅持程度高低的區別。這種性情特點也各有利弊,堅持程度高的人做事情更持久,能夠忍受挫敗,不達目標絕不放棄,弊端就是給人感覺有些“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夠靈活,有可能錯失其他的機會。

堅持程度低的人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失去興趣而放棄,但是更加靈活,可能發現意想不到的機遇。

解決方法:

第一,瞭解自己的特質,併為自己每一次堅持行為鼓掌。比如跟客服的一次爭論,代表你去勇敢嘗試並堅持自己的主張。每完成一次堅持,都給自己一些鼓勵,你會漸漸發現其中的樂趣,並且更加相信自己可以培養這樣的能力。

第二,“你永遠可以回頭再做”。如果實現目標的過程遇到阻礙,使你失去興趣,這也非常正常,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也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們永遠都不知道road blocker旁邊藏著什麼寶藏,正好可以放下常規任務去探索一下。

如果你連探索的興趣也沒有,不妨放下,記住“你永遠可以回頭再做”,不管放下的時間有多長,只要回頭繼續是一種堅持和進步。為了防止自己忘記,你可以在日曆上設個提醒,比如“一個月後提醒我繼續搜索跳槽信息。”

第三,察覺自己的情緒,學會休息。達成目標的過程是漫長的積累,一個人一下子只能做有限的事情,沒做完的,睡一覺再做。學會察覺自己情緒的變化,在感到極端沮喪之前停下來是一件好事。

第四,更關注你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成就。“覺得自己不夠好”會更容易促使我們放棄,這時可以試著提醒自己:沒有不需努力就足夠好的人,一切專家都需要在某一領域成年累月的積累才能看到最後的成果,如果只是關注最後的結果很容易讓人放棄。

其實文章講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就是“知己知彼”:

“知己”,真正願意去了解自己,給自己一個客觀的定位,明確我對什麼感興趣,對什麼不感興趣;

“知彼”,這項任務的特點是什麼,跟自己的哪些特點相匹配,哪些不太匹配?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怎麼利用外界的資源和方法彌補不太匹配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許會發現更多有趣的信息,打破實現目標路上的僵局,創造性的幫助自己。

◆ ◆ ◆ ◆ ◆

身為諮詢師的你,是否也想加入我們呢?

掃描下方圖片二維碼,

瞭解如何入駐簡單心理諮詢師平臺~

點擊這裡,查看金舒諮詢師更多文章,還可以留言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