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鬆:做正確的事,首先靠見識|湖南大學2018畢業典禮致辭

又是一年畢業季。

6月20日上午,A8新媒體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青松基金創始合夥人

劉曉松受邀作為傑出校友代表重返母校湖南大學,參加2018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並致辭,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師弟師妹們加油鼓勁。

在此分享演講全文,與大家共勉。

劉曉松:做正確的事,首先靠見識|湖南大學2018畢業典禮致辭

做正確的事,首先靠見識

劉曉松

尊敬的段校長、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早上好!

非常榮幸回到母校參加2018屆畢業典禮。這裡的一草一木曾經伴隨我走過青春期,畢業後直到今天,我還經常回憶起自己在校的日子。

那時候我最快樂的,就是下了晚自習,走在教學中樓到六舍的路上,與同學聊解題的心得。我知道這樣的快樂對你們來說很幼稚、很初級,你們談戀愛的快樂肯定比解題的快樂更大,但因為那時候學校不提倡談戀愛,我進校年齡小,也一直沒有機會去體驗。

現在回想起來,解題佔去了我大部分在校的時間,但對我影響最大的事情,卻不是做作業和解題,而是見識。

見識讓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以及自己不知道什麼,從而激發自己去正確思考、找到正確的方向。今天,我不想講大道理,只講幾個讓我增長見識的小故事,這些事情至今對我影響依然很大。

劉曉松:做正確的事,首先靠見識|湖南大學2018畢業典禮致辭

書本與見識

第一個故事是我在湖大的最後一年,課程沒那麼多了,經常會找些雜書來看,其中一本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信息時代”這個描述,當時並沒有特別興奮,倒是覺得離自己很遙遠。

十四年後,也就是1997年,我在深圳已經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創業公司(信力德電子公司),做通信和智能化系統,因為要使用新技術和產品去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需要經常瞭解學習使用一些新東西,這讓我接觸到了互聯網。當時用mosac馬賽克瀏覽器上的網,網速非常慢,根本沒有辦法實際應用。但是一種特殊的氣息,讓我突然回憶起托夫勒所說的“信息時代”, 我又重讀了《第三次浪潮》這本書,進一步瞭解了行業的一些情況,接觸了最早使用互聯網的一批人,包括吳建平、丁磊、曾李青等,我清晰地感覺到信息社會正向我們走來,托夫勒的預言可能一一實現,這讓我心潮澎湃。

隨即1999年我全力撲在了互聯網上,並對騰訊進行了其第一筆外部資金投資,至今仍然持有股份,回報巨大。那時候騰訊不被人理解,因為根本沒有商業模式,但是我的邏輯是,如果如托夫勒所預言的信息時代來臨,這樣的公司會有一個巨大的機遇。除了回報,投資騰訊對我的價值是很幸運參與了互聯網在中國的偉大實踐,而互聯網是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賦能了中國,推動了中國的進步。

同學們,你永遠不知道書能給你帶來什麼,但我始終堅信書給人帶來進步,給你帶來不可想象的見識。保持終生的讀書習慣,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劉曉松:做正確的事,首先靠見識|湖南大學2018畢業典禮致辭

貴人與見識

第二個故事講我第一次接觸商業計劃書。我1993年創立第一個公司時,沒有做商業計劃書,因為根本沒聽說過。我在腦子裡面過一下業務、算一下賬就開幹了。那時候的商業環境不像今天規範,加上沒有長遠計劃,業務自然起伏很大,不過我很努力、也有一些技術能力,總體業務發展還不錯。

這時候我遇到了一位湖大校友,著名的熊曉鴿,他剛從美國回來,開始在中國做風險投資,他跟我詳細講了什麼是風險投資,我沒太懂,但他說自己是smart money,這個我聽懂了,就是又給錢,有給指導。這正是我需要的,於是我說,我公司很賺錢你投資我們吧。他安排了王樹來考察,兩個禮拜後,他拒絕了!我十分吃驚,找了王樹問個究竟,王樹很耐心解釋了不投資的原因,我從中瞭解到投資的一些道理,也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做正確的事情。

正巧這時,我的一位氣象學家朋友林博士從澳大利亞回國創業,寫了一份商業計劃書,讓我這個“土鱉創業者”看看在中國落地的可能性,我如飢似渴兩個通宵把它看完,連續幾天跟他交流。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與其說是在給他提意見,不如說是在向他學習。

這兩件事徹底改變了我對創業和經營企業的看法,第二年,也即1999年我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賣掉原來的公司,創辦A8新媒體集團,聚焦於移動互聯網業務,兩年後得到IDG、intel、TDF等著名VC的投資,並於2008年在港交所上市。

這些見識,在書上學不來,熊曉鴿給我做了投資啟蒙,林博士教會了我有計劃地創業,他們兩位都來自海外,而我那時從未離開過中國。那個時期,來自海外的理念、人才、智力和資金,提升了中國眾多創業者、投資人和企業家的見識,才開創了今天中國創新和創業蓬勃發展的局面。

劉曉松:做正確的事,首先靠見識|湖南大學2018畢業典禮致辭

城市與見識

第三個故事,講講我輾轉北京和深圳的緣由。1984年我考研究生時,考慮過不同學校、院所和專業,但地點只有一個,就是北京。在北京我認識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經歷了很多重要的事件,也終於談了戀愛結了婚。在北京,社會活動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頻繁,也可以很深入,這對於提升自己的見識很有幫助。

我在清華讀博士期間,組織過一個北京高校博士生跨學科交流活動,初衷是讓學科之間的方法論可以互相啟發借鑑,比如熱力學的模型可以給神經元算法找到solution等,參加的學生和老師都非常踴躍,後來甚至有企業參與進來,出乎我的意料。

跟深圳結緣是1993年暑假,我因為偶然的機會去深圳玩,瞬間就被一種亂哄哄的活力吸引住了,到處都在建工廠,北京難得一見的芯片,賽格市場裡都有。返校我就輟學了,來到深圳打工。這個冒冒失失的舉動我至今也難以明確解釋,總之我到了深圳,這裡我有了兩個孩子,兩次創業。我很幸運,來到了過去30年全球發展最快的城市裡,參與見證了它的崛起。

北京開擴了我的視野,加深了我的思想,深圳則讓我深刻體會了創業的氛圍,這是任何書本和文章甚至某個人無法給你的。同學們,城市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剛畢業的學生,既意味著機會,更意味著見識。

劉曉松:做正確的事,首先靠見識|湖南大學2018畢業典禮致辭

父親與見識

最後講講我父親給我的見識。我出生在貴州晴隆縣,這裡打仗時特別熱鬧,兵家必爭之地,二戰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聞名遐邇的“二十四道拐”就在縣城南側。但和平時期,那裡的生存條件極其艱苦。我小時候,學校不重視學習,學生都會在農忙季節去農村,幫農民春播秋收,這是我當時覺得最好玩的事了。

轉折發生在我初二的時候,1977年高考恢復,有一天父親十分鄭重地跟我說,別瞎玩了,好好讀書吧,你有機會上大學了。大學,之前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進大學是靠推薦,學員來自工人、農民和軍隊裡,所以當時叫工農兵大學生,但從父親認真的語氣中,我感覺這是不一樣的學校,是可以爭取去的地方。

在父親的推動下,我又跳了一次級,14歲就參加了高考,很幸運地拿到了湖大儀表專業的錄取通知書,這給我的人生帶來了鉅變。從晴隆到湖大,坐火車要一天一夜,我這個從未出過家門的孩子很緊張,一直用手捂著褲頭到了學校,因為底褲裡媽媽給我縫了60塊錢,那是一個學期的生活費。

開學後我每週會收到父親的來信,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我學好外語,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最初三年高考不考外語,我們八零級英文也只佔30%權重。好在我對英語不反感,雖然相比其他省的同學,進校時我的水平比較差,但逐漸趕上來了,還當了課代表。有意思的是,熊曉鴿畢業實習,就是給我們班的英語老師當助教,這讓我們在83年就成了朋友。

後來,我越來越感受到外語的重要。首先是研究生考試,外語就是最大的攔路虎;然後是做論文,90%的文獻是外文;再後來我能比較自如地在互聯網這個海歸為王的領域裡折騰,包括99年創業之前我去美國考察,訪問貝爾實驗室,參加全球互聯網大會等,靠的也是英語……日後我才理解到父親的苦心——英語成為我增長見識的橋樑,讓我終身受益。

以上贅述的種種見識,或來自父輩、朋友、師長,或來自看過的書籍、經歷過的人事、去過的地方,它們從根本上改變著我,至今仍像一個無形的海洋,滋養著我。

同學們,你們即將走向社會,做正確的事情遠比把事做好要重要。做正確的事

首先靠見識,從你的身邊,從書海里,從互聯網上,逐步積累;第二是獨立思考,相信自己所見,相信自己的直覺;第三是勇敢去行動——前二者是實事求是,後者是敢為人先,這也是湖大的校訓。

我要再說一遍,做正確的事首先靠見識,它讓你更加接近真理,你的生活會因此更簡單、快樂、精彩。祝福你們!

劉曉松:做正確的事,首先靠見識|湖南大學2018畢業典禮致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