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描輕寫|識與智

淡描輕寫|識與智

北京的夏天持續出現大雨天氣,頤和園樂壽堂前的兩隻大銅缸很快盛滿了雨水。據老人講,這才是北京下大雨的最好證明。

頤和園內只有樂壽堂前的兩隻大銅缸可能盛滿雨水,這是由於樂壽堂的特殊建築結構決定的。在樂壽堂抱廈兩側各有兩處散水,每當雨大時,從房頂彙集的雨水剛好能夠沿著散水按照一定的角度流進銅缸。大雨過後,工作人員就會很快把缸裡的水處理掉,所以多數人是很難見到這個場景的,幸運的遊客只有在大雨甚至暴雨天才能一飽眼福。

這種大雨見證方式總比看到一堆泡在雨水中的汽車來的賞心悅目些,也呈現出古人的智慧。

著名臺灣哲學家陳鼓應教授曾說道:“今人雖有百度、谷歌,獲取資訊與知識極容易,但只有知識卻少有智慧。古人獲取知識不易,但多智少識!”陳老先生是享譽國際的道家文化學者,對《道德經》有很多深入的洞見。一本撰寫於2500年前的著作,《道德經》僅5000多個字,但如今依然為人們所不斷剖析解讀,足見其“智”。

《黑天鵝》和《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提起小時候父親帶他先後遊覽埃及金字塔和德國柏林牆。當時他就想,金字塔建造數千年之久,那應該還會矗立數千年的時間,而柏林牆只有十幾年的歷史,它也就還有十幾年的壽命而已。後來的結果正是如此。於是他在書中提出了這麼一個理論:對於生命體,壽命消耗越多,剩餘越少;而非生命體則相反,經歷的時間越久,越能延續更持久的生命力。事實也證明,金字塔是智慧之舉,柏林牆則是一時聰明而為。

識與智是很有意思的問題。就知識來說,今人遠勝於古人;就智慧而言,至少在頂級人物的比較上來說,進步不明顯。知識比的是量,智慧比的是抽象;知識貴在更新,智慧貴在永恆。現在的世界信息量越來越龐雜,物質刺激越來越豐富,“知道分子”一定越來越多,但有智慧的人很有可能越來越少。真正的智慧絕非世智聰辯,智慧是大框架,是自我人生觀的終極體現,是即使在老死前一刻還不會有任何遺憾的滿足的保證。

識與智,於古今中外大師來講,是道難解的題——比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穿越回來,遇到原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穿越過去,遇到聖賢老子,他們誰比誰更有智慧呢?

但於大多平凡的人來講,識與智倒可歸結為一句話——有知識(聰明)就是不傷害自己,有智慧就是不傷害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