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不收,萬達收?星美“緋聞”背後,是監管鼓勵的“電影院線公司併購重組”

光线不收,万达收?星美“绯闻”背后,是监管鼓励的“电影院线公司并购重组”

欠薪過億、負債超37億、關停影院超80%......就在這兩個月,老牌院線公司星美經歷了一段“痛苦時期“。

一方面,2018年中國的電影院數量突破了一萬家,另一方面,各大院線公司都在叫苦連天,彷彿他們就是這個“寒冬”最大的受害者。

12月13日,有報道稱萬達有意接盤星美影城,前提是“價格合適”。對此,(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萬達電影投資部門的人士對外表示,“收購星美是誤讀,萬達並沒有表態要接盤星美。”

而就在同一天,一紙官方文件發出,似乎在為院線市場的未來發展定下主基調,也為類似的媒體解讀給予了導向上的印證。

12月13日,國家電影局下發《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 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意見要求,“到2020年,全國加入城市電影院線的電影院銀幕總數達到8萬塊以上。鼓勵企業積極投資建設電影院。鼓勵發展電影院線公司,鼓勵電影院線公司依法依規併購重組。”

文件的意思非常明確——影院還是要多蓋,銀幕總數還是要增加,但是院線公司數量太多太雜,兼併整合是勢在必行的。

這樣的官方文件可謂非常及時,平心而論,中國電影院線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真正的拐點。一方面是一萬多家電影院分佈於國內一線到四線,五線各個城市和小鎮,市場已經接近飽和,電影院的數量和屏幕數日漸高漲。另一方面,由於觀影技術衝擊,受眾被不同渠道分流,單塊銀幕盈利比前兩年出現嚴重下降。

當然,我們也要承認,因為地價,租金,水電,人力成本的上漲和整體房地產與經濟大環境的不明朗,投資影院的收益確實不如前幾年。

就在這個當口,監管部門終於出了文件,無疑給市場的方向指明瞭一條路——同意兼併重組,同意運營效率高的收購運營不良的。

就像國家電影局這一次鼓勵的“併購重組”一樣,在傳言的萬達之前,星美其實早就在試水出售的可能。7月27日,光線傳媒連發多項融資公告,擬融資總額高達70億元,同時加上已有的超過50億元的現金儲備。媒體宣稱,光線傳媒很可能在謀劃一次“百億級”收購,而收購目標則被鎖定為星美旗下的院線業務。

據來自香港的內幕消息對外披露,“光線和星美談判已經推進了一段時間,現在看來一切正常,為了能夠順利談下收購案並儘早啟動,所以光線才著急籌措資金。”

消息一經發出,香港媒體緊急向星美瞭解情況,作為香港上市的企業,星美第一時間給出的答覆是“從未聽說此事,公司也未考慮出售旗下資產”。光線也於週日出來堅決否認:“公司從未與星美方洽談報道所稱相關收購事宜,短期內亦無相關安排。”

我們可以就此推斷:未來如果出現有公司正式收購星美這樣的老牌院線,或者原本30-40家主要院線公司進一步縮減到20家左右,大家都不必驚奇——因為,這幾乎已是大勢所趨。

1

院線流年不利,

從萬達到星美幾乎都無法倖免

2018年對於各大院線來說不是一個大年:

早在1月,先是完美世界將旗下今典影院業務剔除出上市公司報表,到了11月,萬達電影復牌,但重組計劃依然無法推進,財報出來顯示三季度盈利下降;12月,大地院線正式從新三板摘牌,其後,星美控股發佈公告承認嚴重虧損,幾乎成了“老賴”的代名詞……

流年不利,並不為過。從最好最大的萬達,再到欠薪多年的星美,似乎沒有一家的日子是好過的。

光线不收,万达收?星美“绯闻”背后,是监管鼓励的“电影院线公司并购重组”

作為國內第一大院線公司,截止到2018年10月31日,萬達電影共擁有直營影院573家,銀幕5062塊,為全國第一。就市場佔有率來看,2017年,萬達電影2017年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為13.5%,連續9年居全國首位。

“全國第一”的日子卻不好過,儘管此前各項數字和業績增速驚人,領先全國,但進入重組關鍵期的萬達電影,前三季度的業績卻踩下了剎車。

2018年前三季度,萬達電影營業收入109.05億元,同比上升7.06%,淨利潤12.68億元,同比上升僅0.31%。特別是2018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雙雙下滑。

業績下滑,首要原因不是別的,正式是公司主營業務院線板塊毛利率的下滑。上市前的2014年,公司院線收入的毛利率為19.68%,此後一路下滑,到2017年僅為12.06%。

全國第一業績下滑,曾經院線排名TOP10墊底的星美更是難過。12月6日,星美控股發佈公告表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星美控股在國內經營約320家影院中,約140家已短暫停業,而約11家有可能將於不久後因不能支付租金而失去贖回權。星美控股的財務危機被以數據的形式公之於眾。截至11月30日,其貸款未償還本金額及應計利息分別約為34.86億港元及2.89億港元。

超過40%的影院已經停業,正常營業的不到180家——如果說萬達還只是業績增長不力,那星美呈現的無疑是另外一種景象,是一種要麼關門大吉,要麼轉手賣人的氣氛。

雖然無論是萬達或者光線都第一時間否認收購傳聞,但正所謂無風不起浪,熟悉媒體報道生態的讀者應該可以知道——有這樣的消息傳出,一般都意味著類似的動向確實是在暗中進行,至於到底是壓根沒有聯絡,(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還是雙方價格沒能談攏,外界就不得而知了。

至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影院關門,欠薪不斷,星美當下唯一的出路就是有金主大公司來豪氣出手,盤活剩餘的影院資產,並還上一直拖欠的薪資。據2018年12月6日星美控股發佈公告,對若干僱員工資尚未支付總額約為1.08億港元——這1.08億港元,如果不是由金主通過兼併收購來重新補血,而讓星美本身來籌資還款,大概率是永遠無法實現的。

星美是一個行業最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中影、金逸、文投控股和大地院線等多家院線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營收都出現增速放緩,甚至下滑。

光线不收,万达收?星美“绯闻”背后,是监管鼓励的“电影院线公司并购重组”

數據顯示,在今年的前10個月裡,確認倒閉或停業整改的影院已接近300家,平均下來,幾乎每天都有一家影院停止營業;而實際情況可能更糟糕,近三個月內因營業調整等原因,沒有票房入賬的影院已經多達2100家,佔全國影院總數的五分之一。

面對這樣的現狀,監管方再也坐不住了,終於祭出了指導意見。

2

監管發聲:既要數量,也要質量

過去三年,中國無論是在影院數,影廳數,和屏幕數上均突飛猛進,但是這樣“數量“上的增長背後,是”質量“的下滑,是觀影人數的增長放緩,是成本的日益高漲。

2015-2018年,中國影院的平均上座率由最早的的17.4%下滑至了2018年時的12.9%,其中排名前十的院線、影投,上座率和場均人次均出現了明顯下滑。規模越大的院線下降幅度越大,常年全國第一的的萬達,上座率從23.7%跌至15.3%,場均人次則從40銳減至25。

與此同時,院線之外,單體影院更慘,由於成本高企、經營不善,陸續跑步進入“倒閉潮”的隊伍,而某些院線公司,例如星美和廣州UME,也出現了大量旗下影院關門大吉的情況。

痛定思痛,這樣的衰減背後其實正是前幾年影院過度擴張,造成行業供需失衡。在2015-2016年這兩年,很多影城經理發現在其輻射的範圍內,短短兩年就新建了五六家影院,競爭進入不合理的白熱化,結果是到頭來大家都入不敷出。

在資本最狂熱的那兩年,商場選擇的策略當然是“誰給的租金高就給誰建影院”,導致在院線公司的圈地大戰中,城市核心區域、大商場的場地租金也水漲船高。原本常年佔據有利地形的星美屬於老牌企業,這樣一輪租金上漲的潮流肯定是他們無法控制的,結果導致眾多年久失修,設備條件跟不上的影院只能歇業——因為不歇業的話,可能票房收入還及不上租金。

其實早在2016年,當時就有行業人士判斷——“未來一到兩年,國內影院將迎來新一輪市場大洗牌”。“未來,院線與影院的集中化將成為趨勢。(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小規模、少影廳、非標準、收益差的影院將越來越喪失生存空間,最後走向倒閉或者被併購。”

回頭來看,併購的案例還不算太多,萬達院線10億元收購了世茂影院旗下15家影院,阿里影業1億元買下星際影城,阿里10億投資大地院線,華人文化30億投資UME, 等等,三年以來概規模比較大的併購案也就10幾個。

顯然,對於市場調控方向來說,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案例出現,而且在數量上也不能放緩——可謂是既要數量,又要質量。

根據《意見》要求,“到2020年,全國加入城市電影院線的電影院銀幕總數達到8萬塊以上。”——銀幕還要繼續造,不能因為效益下滑就停止擴張。

又根據《意見》要求:“成立電影院線公司須具備以下條件——控股影院數量不少於50家或銀幕數量不少於300塊;控股影院上一年度合計票房收入不低於5億元。“——院線的條件要收緊,必須有收入保障,否則就只能優勝劣汰。

“電影院安裝巨幕系統、激光放映機等先進技術設備的將按照設備採購支出的20%予以資助,每家影院不超過50萬元。在中西部地區縣城新建影院,每家新建影院資助不超過30萬元,每家改擴建影院不超過20萬元。“——影院的設備要更新換代,否則觀眾就沒興趣進來看戲,如果經濟上有困難的,政府可以補助,來幫助影院跟上新形勢下的設備要求。

如果再算上“鼓勵企業積極投資建設電影院。鼓勵發展電影院線公司,鼓勵電影院線公司依法依規併購重組“ 這最關鍵的一條,監管的導向其實已經很明確——鼓勵優勝劣汰,鼓勵以舊換新,鼓勵以大吃小,但是,不希望看到影院數量和屏幕數的下滑。

歸根結底,調控的方向很明確,某些影院倒閉關門是因為供需的問題和管理上的失誤,如果將這些影院交給實力強大,家底厚實的大公司來做,順便把老舊影院都更新一番的話,觀影的熱情和上座率還是可以得到提升的!

截止到17年年底,全國影院投資公司超過了500家,但是誰都心知肚明,中國市場暫時真用不了這麼多的公司。很多公司其實完全不具備影院的選址能力,商業的運營能力,如果放任其盲目的擴張,將造成低端和低效的影城數量繼續增加。

因此,鼓勵兼併收購,將會使得未來兩年出現“邊開店邊關店“的現象,低端的佈局設置不合理的影城會關閉,經過重新設計的新影城還是會陸續出現。

當然,所謂資本寒冬,並不是一句戲言。對於收購方來說,買影城或收購其他院線是要帶來利潤的,帶來正現金流人家才願意買,不會僅僅為了市場份額或者一紙《意見》而去收購。

畢竟,今日不同往昔。(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不是誰都能像2015年時那樣動輒掏出10億,幾十億來大舉兼併。監管只是一種導向,市場自然有其規律。

2019年院線公司的洗牌將如何展開,我們將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