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的“三元素”打个分——“共鸣篇”

为你的“三元素”打个分——“共鸣篇”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三个元素,共鸣。

LAS历史文章:

《LAS爱情模型》

《LAS—测测看你的性吸引力有多少分?》

《LAS—是什么影响了你们之间的氛围》

共鸣的本质是一种情感联结,它意味着你和你面对的这个男人,在此刻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情绪,并且这种感受和情绪经过你们的表达而发生了共振,从而让你们生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感情来。

也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你懂我”

绝大多数的男人在情感经验比较匮乏的时候,可能都没有完全意识到,遇到一个能够和自己产生共鸣的女人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他们年轻时也许更容易被欲望操控,或者被氛围影响,对那些让他们觉得富于激情和快乐的女人动心。

但他们会迅速发现一个事实,这样的“动心”往往是非常浅层的,持续的时间也会比较短暂。因为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他们和这些女人只能拥有身体的欢愉或者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而当他们真的需要精神层面的沟通,情感层面的理解时,他们前所未有地孤独。

这个时候,他们才会发现“共鸣”的可贵,也会读懂廖一梅的那句经典独白:

人的一生,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为你的“三元素”打个分——“共鸣篇”

所以,“共鸣”这种元素可能在最初不如欲望和氛围那么电光火石,激情四射,但是对于越成熟的男人,或者在越长久稳定的关系当中,它就越不可或缺。

而且它有可能迸发出让你难以想象的强大力量——至少在我接触的情感咨询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女孩子说,她们的伴侣为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女孩子要和自己分开。

他们给的理由是,“因为她懂我”。

这些女生,有很多是和伴侣相处数年甚至结婚生子的,伴侣却和另外一个陌生女性产生了这样强烈的“共鸣”,并且要为此抛弃多年的情感基础,这看似令人费解——按道理说,难道不应该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才越有默契,越彼此相知吗?

这其实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有太多的夫妻,甚至很多父母和子女,到最终都不曾走进过彼此的内心,真正地“理解”对方。

所以,“相处时间”对于创造共鸣来说,最多算是一个加分项。

“共鸣”的真正来源,是这样两条维度:

维度一:心智水平

有一个典故叫做“夏虫不可以语冰”。

就是说,你没有办法跟生长在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冰天雪地的景象,因为它从来都没有见过,也无法想象,更不可能对你描述的景象产生共鸣。

这其实就反映了“心智水平”所带来的,共鸣上的隔阂。

影响心智水平的因素很多,年龄,教育水平,自身阅历都包含在内。

让一个毕业于Top5名校,就职于一线城市一流企业的白领和一个农村出身,小学都没有读完的餐厅服务员聊天,或者让一个年纪轻轻就独自走遍全国的背包客和一个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老家的年轻人恋爱,他们看到的世界都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更无从谈起“产生共鸣”了。

为你的“三元素”打个分——“共鸣篇”

可能一开始,他们会因为其他原因彼此吸引,甚至在对方身上捕捉到某种“好奇心”和“新鲜感”,但是时间长了,一次次“共鸣失败”一定会让他们觉得非常疲惫,从而对自己曾经的选择产生质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门当户对”的感情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因为家庭背景的相似往往会带来成长环境和教育水平的接近,这种相近,会让两个人的交流更顺畅,也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共鸣”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心智水平低的人无法理解心智水平高的人,其实,心智水平高的人也很难把自己的维度降下来,去理解心智水平低的一方。

这就好比,你让一个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的人去听古典钢琴曲,他可能会觉得无聊得想睡觉,但你让一个生活在艺术世家,从小听音乐会的人去听低俗的口水歌,他也会很难想象,为什么这样的音乐会有人觉得好听。

维度二:价值观取向

那么,两个年龄相仿,受教育程度相当,成长背景也相似的人就一定更容易产生共鸣吗?

也不一定。

举个例子,男生说,自己的上一段感情因为女朋友出轨而结束。两个人感情很好,但女朋友因为一时空虚,在酒吧和别人发生了一夜情。

男生叙述这段感情的时候非常痛苦,但女生听完之后说,这没什么啊,你觉得她和别人睡了你过不去,你也和别人睡啊,只要你们心里还有对方,就没必要分开不是吗?

男生对女生的这套说辞完全难以接受,两个人在这个话题上也绝不可能产生任何共鸣。

这不是因为他们的心智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因为他们在“恋爱”这件事情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男生的观点比较传统,认为恋爱中一定要包含身心的忠诚,女生更倾向于开放式关系,觉得只要感情还在,没有必要非得坚持肉体上的忠诚。

在不同的价值观取向中,对于“什么才是重要的”,“什么才是正确的”,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对同一件事情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和感受。

谁也不可能说服谁,谁也不可能理解谁。

为你的“三元素”打个分——“共鸣篇”

价值观取向所导致的,无法产生共鸣的现象其实比心智水平差异更为常见,毕竟大多数人通常都是会选择和自己硬件条件相差不大的人恋爱,很少有名校研究生会和初中都没上完的人产生感情。

但是,“价值观取向”的差别成因要复杂得多,一个人的家庭环境,朋友社交,之前的感情,包括ta喜爱的文艺作品,都有可能对ta的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两个人都出生于中产家庭,都毕业于名校,都成长于一线城市,依然有可能在价值观取向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区别的话,心智水平差异所带来的“共鸣失败”可以形容为“你说你喜欢大海,但他只见过门前的小河”,价值观取向差异所带来的“共鸣失败”则更像是“你说你喜欢大海,但他说那里淹死过很多人”。

无论哪一种,都令人觉得无比孤独。

在三元素中,只有“共鸣”不是一种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的“能力”,它甚至更像一种“运气”,两个人之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而不是像欲望一样,你换一身打扮就能“激发”出来。

如果一定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共鸣能力”,也只能从上面两条维度入手,一方面增加自身的阅历,提高心智水平;另一方面拓宽自己的价值观取向,尽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包容,能够理解和接受更多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但是这个过程不仅非常漫长,也不一定每次都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毕竟就像我之前讲到的那样,你想要理解比你心智水平更高的人或许很难做到,想要理解比你心智水平更低的人也未必就那么容易。

鲁迅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共鸣”就是这么一种微妙且私人化的情感。

很可能你费了很大的努力,终于和一个男人拥有了强烈的共鸣,但换了另一个性格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的男人之后,你发现你依然难以理解他。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如此困难,遇到能够产生共鸣的“灵魂伴侣”才会让人那么欣喜。

与其费尽心机去想着“提高”你的共鸣水平,其实还有一个效率更高的选择,就是从一开始就去找“更容易和你共鸣”的那一类男人,然后试着和他们培养共鸣。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观察你的异性朋友群体,看看你和哪一类男人最容易成为朋友,这通常就是你最容易产生共鸣的男人类型。

为你的“三元素”打个分——“共鸣篇”

比如说,你发现你的异性朋友都是文艺爱好者,那可能代表你和这类男人比较有共同话题,你可能对文学和音乐了解得比较多,也更容易理解一个男人对艺术和自由的热爱;

或者,你发现你的异性朋友都是职场白领或者创业者,那可能代表你更欣赏一个男人的好胜心和上进心,对当下的创业趋势和职场规则也略通一二;

再或者,你发现你比较容易和还在读书的男生成为朋友,那可能代表你能够理解一个男人的纯真,你愿意倾听他们的烦恼,也更愿意和他们一起聊聊校园生活……

当然,在进行这种观察之前,你最好能够确保这些男人的确是愿意和你做朋友,而不是抱着其他的目的接近你,这会让你的判断更加准确。

你最终会大概得出一个结论,你相对而言更赞成哪一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容易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更容易对什么样的情绪和想法感同身受。

然后,尽可能地去寻找这个类型的男人,你会发现,你们的“共鸣”很可能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

为你的“三元素”打个分——“共鸣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