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史记|美国人为什么酷爱“夏令时”

齐鲁晚报记者 王昱

最近几天,美国各州正在为一件“小事”争吵:3月10日,全美正式进入“夏令时”,大多数州都在这一天将时钟拨快一个小时,数千万美国人在慌乱中开始了新一周,哈欠连天地抱怨着少睡了一个小时。而嗅觉敏锐的特朗普则及时发了条推特,表示他支持不再变更时制——以后全美都按调快一个小时的时间过。

消息一出,美国各州反响不一,像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这样的南方州觉得这方案挺好。但北方各州可就不愿意了:全年调快一小时意味着这些州的居民冬天得摸黑去上学、上班,这不是折腾人吗?

美国人为啥要抱着“夏令时”这个折腾人的东西不放呢?索性不调这一小时不就行了?这背后还真有点故事。

“夏令时”最早的提出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此公在美国地位之崇高,从面额最大的一百美元钞票上不印华盛顿而印他这一点上就可见一斑,而他提出该方案的理由今天看来却特别“老土”。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正式开打,新生的美国缺钱缺枪,面对强大的英国实在扛不住,急需找个外援。偏巧此时法国一心要跟英国找别扭,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热络起来。美法关系成为当时美国最重要的关系,驻法国大使这个重任就落到了被认为“最具魅力”的富兰克林的肩上。

富兰克林一到法国,就被巴黎奢靡的夜生活惊呆了:当时的美国还是个“大农村”,富兰克林也习惯了早睡早起,但巴黎贵族们却喜欢秉烛夜游,晚宴通宵达旦,第二天上午还都赖在床上。富兰克林身背向法国人求援的任务,不得不陪着笑脸跟法国贵族们一起应酬,但骨子里却对这种“奢华、靡费、对时光毫无必要的浪费”厌恶至极。身为开国元勋之一,他觉得有责任避免自己的祖国将来陷入这种“不道德”当中。

想来想去,富兰克林最终搞出个“夏令时”,这个主意的本质就是通过拨快时钟来进行自我欺骗。富兰克林觉得人在天亮的时候习惯于工作,而天黑后则倾向于玩乐,既然如此,夏天拨快时钟,让天晚一点黑,不就能让人更加勤勉地工作了吗?富兰克林回国后向同僚极力推销这个提议,而鉴于他的崇高威望,谁也不好反驳,于是“夏令时”自美国立国不久后就成了该国的惯例,早期的美国人也确实以这种制度来显示自己比“老欧洲”更勤勉。

那么,今天的美国人死抱着夏令时还有勤奋工作的意思吗?很不幸,早就没了。恰恰相反,夏令时之所以被保留下来,反而是消费主义力量推动的结果。因为美国商店晚上大多关门较早,往往天一擦黑就打烊,而大多数人购物都得等下班后,采用夏令时可以让人们提前出来购物,从而增加销量。于是零售业主们组成了强大的院外游说集团,不断说服国会延长夏令时的时长,以至于夏令时前几年甚至被延续到11月之后才停止,为的只是等万圣节这波购物狂欢。

一项原本只是用来鼓励人们勤勉工作的制度,如今却被用来鼓励消费,拨快一小时的夏令时,就这么在商人们的推动下成了美国动不得的金科玉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