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豔萍:河上肇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梁豔萍:河上肇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河上肇被譽為日本最純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在大學期間就對社會的不公深有感觸,對勞動者的貧困境遇產生深度的同情。在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後,河上肇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於是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勞動運動之中,參與日本共產黨的創建,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在歷史唯物論、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進程中,不僅影響了日本的進步學者、學子,也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一、河上肇其人

河上肇1879年出生於日本山口縣玖珂郡錦見村一箇舊藩士之家,他自幼失怙,在祖母的撫育下長大成人。祖母的溺愛與寬容不僅沒有使他嬌弱自恃,反而更加激發了他對老弱病貧者的同情。在山口讀書期間,他12歲就寫下了《日本工業論》的文章,彰顯了一位少年愛國者的心胸。1898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政治科學習,學生時代曾經聽取了木下尚江、內村鑑三的演講,接觸到了基督教的世界意識與人道意識,希望自己可以身體力行地去實現《登山寶訓》中“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的訓誡,為所有人脫離貧苦而奉獻自己。所以,當作為大學生的河上肇目睹了從故鄉到東京貧富不均的社會狀況,愈益激發了他扶貧濟困的決心。他關注足尾銅山礦毒公害事件引發的農民運動,在自己身無長物的時候當場脫下衣服捐贈給受困者。河上肇的熱情和真誠行為被當時的《東京每日新聞》報道,說他是“急公好義的大學生”,因而在同學中轟動一時。

河上肇不是簡單地關注貧困問題,而是通過對貧困問題的關注進而“求道”,尋求解決貧困問題的“天下公器”。此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日本,嚮往社會公平、正義、平等、自由的河上肇逐漸傾向了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

有“特別志向”的河上肇大學畢業後,擔任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講師,講授經濟學原理、農政學等課程,併兼任學習院大學、專修學校、臺灣協會專門學校教師,為《讀賣新聞》“經濟記事”撰稿,探討社會問題。1905年他辭去教職,進入伊藤證信創辦的主張“無我愛”的宗教團體“無我苑”,進入之後發現“無我苑”與自己的理想相去甚遠,不久脫出離去,正式擔任讀賣新聞社記者,以“千山萬水樓主人”的筆名連載刊發《社會主義評論》,該系列評論文章於1906年結集出版,是日本較早研究社會主義的著作,同年出版的還有他的早期著作《日本尊農論》《經濟學原論》(上卷)。

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河上肇接受田島錦治的邀請,進入京都帝國大學任教,開始了教學與研究生涯。1912年執筆寫作經濟學論文集《經濟學研究》[1],並翻譯了費歇《資本與利潤的比率》等論著。1913-1915年前往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留學,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期間,面對戰爭的風雲與死亡,河上肇寫下《迴向祖國》系列隨筆,揭露帝國主義的戰爭,介紹了歐洲的戰況。1914年留學期間的河上肇被授予法學博士學位,次年回國後任京都大學教授。

1916年在《大阪每日新聞》連載《貧乏物語》[2]之後,河上肇對資本主義產業化所掩蓋的社會的階級分化與貧富不均等問題深入考慮,“為什麼不停的勞作的人沒有幸福?”窮人要得到幸福,富人必須停止奢侈,倡導共同富裕的理念,給當時日本社會帶來極大的衝擊。他注意到了馬克思的經濟學,並用馬克思的觀點分析社會問題。1919年他在個人創辦的《社會問題研究》雜誌刊發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問題的論文,自此他由正統資產階級經濟學轉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1920年河上肇擔任京都大學經濟學部部長,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極為傾倒,發表了一些頗有影響的詮釋馬克思主義著述,翻譯了馬克思的《僱傭勞動與資本》及《工資、價格及利潤》《資本論》第1-4分冊等著作,詮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問題管見》《關於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的若干考察》《近世經濟思想史論》《唯物史觀研究》等著作,早期主要著作及譯文見表1。

梁豔萍:河上肇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1928年河上肇因《馬克思主義講座》的推薦文章而引發筆禍,不得不離開他熱愛的教學崗位,成為一個職業的馬克思主義者和革命家。他與大山鬱夫一道創立了日本新勞農黨,參與創建了日本共產黨,因為受到審判而被關押多年。長期的牢獄極大地損害了河上肇的健康,1946年因病衰亡。

二、河上肇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成就

河上肇是經歷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期的日本學人。當時的日本社會,在脫離幕府的統治、大政奉還之後,在教育等方面“改造國民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壟斷資本形成,社會矛盾尖銳複雜,工人、農民、學生運動此起彼伏。河上肇作為“求道的戰士”上下求索,研究社會問題、歷史問題、政治問題,一步一步完成思想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傳播的先驅者。

河上肇早期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主要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貧乏(貧困)論、唯物史觀、經濟理論。儘管在行進中曾經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他作為日本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先驅地位則是不可撼動的。

1. 貧乏論研究。河上肇關於貧困問題研究早期集中在《貧乏物語》(以下簡稱《貧乏》)(見圖1)一書中,是“欲遵奉孔子之立場論富論貧”之作,就經濟而論人生,論精神。《貧乏》最初於1916年9月至12月在大阪《朝日新聞》上連載,第二年3月印成單行本,一時洛陽紙貴,兩年間再版了30多次,創造了日本出版業的奇蹟。

梁豔萍:河上肇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大內兵衛評價說:“《貧乏》可以認為是日本人寫的最初的經濟學著作。”[3]他將問題直指社會勞動階級的貧困化的事實。河上肇在文中揭示了在歐洲資本主義社會中隨著生產和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廣大勞動者(工人、農民)卻迅速地貧困化。當時,河上肇分析這一存在事實時,認為貧困化的原因在於資本家為了營利主要生產富者所需的奢侈品,而不是生產廣大群眾所需的消費品。他認為,根治貧困化的方法是:第一“廢止富人的奢侈”,第二“改正貧富懸殊”,第三“改造經濟組織”。這裡,河上肇所提及的消除貧困,不是改造社會的結構、制度、屬性,而是抑制富者的奢侈生活,使企業家生產更多的消費品以滿足普羅大眾的需要。同時,滿足普羅大眾的需要,不僅要生產消費品,而且要重視農業。

《貧乏》還談不上是馬克思主義屬性的著作,但它注意到經濟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同情勞動大眾,因而不僅是河上肇的成名作,也是他傾向馬克思經濟學說的開始。之後河上肇立志運用馬克思經濟學來分析社會問題,“縱然赴湯蹈火也難以改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1920年楊山木將《貧乏》翻譯為《救貧叢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成為中國較早關注貧困問題的論著。2018年是《貧乏》刊行100週年,京都的河上肇紀念會舉辦了紀念活動與市民演講會,紀念這位日本歷史上為貧民發聲的學者、思想家。

2. 唯物史觀研究。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科學的偉大發現,河上肇發表了不少這方面的著述,是日本、中國傳播唯物史觀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河上肇在東京大學的《史學雜誌》上發表了塞利格曼①教授的《歷史的經濟的說明》,介紹美國經濟學家塞利格曼的經濟學。塞利格曼是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當做一種經濟史觀來進行闡述的。河上肇從中瞭解了唯物史觀的基本知識,但並不瞭解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更沒能深入研究唯物史觀與經濟之間的關係。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10至12月之間,河上肇以“千山萬水樓主人”的筆名,在《讀賣新聞》連續發表了36篇文章。那時日本的社會主義運動,正以幸德秋水、撰利彥等人提出的非戰論為契機而得到傳播,河上肇的論述恰好順應了這種形勢,倍受廣大讀者青睞。在《社會主義評論》中,河上肇對於幸德秋水等的唯物論社會主義、安部磯雄等的基督教社會主義與托爾斯泰、內村鑑三的精神主義(唯心論)進行解說和批判,闡述自己的現代社會觀、社會主義觀與歷史觀。

1919年(大正八年),他在個人創辦的《社會問題研究》上,發表了一些宣傳唯物史觀的文章,其中《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影響較大。在此基礎上,他撰寫了《近世經濟思想史論》(見圖2),1920年由日本巖波書店出版。

梁豔萍:河上肇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1921年河上肇出版了《唯物史觀研究》(見圖3)。這本書是他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里程碑,是他清算自己以前思想理論的代表作,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上篇《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出現了唯物史觀的公式和邏輯,即唯物史觀包含著所謂“生產”“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意義;唯物史觀與必然論;凸顯出了《共產黨宣言》的唯物史觀的應用;顯現了“資本”問題的唯物史觀片段。下篇《唯物史觀要領》主要包括了“唯物史觀略解”“歷史唯物論與宿命論與個人的努力”“唯物史觀與因果律及精神生活”“唯物史觀與實際的理想主義”“唯物史觀與科學社會主義”(恩格斯)。此時的河上肇已經從曾經的迷惘中走出來,也從以往的經濟學理論中分離出來,深入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中進行研究,完成了自身思想與人格的歷史蛻變。至此他不僅在學說上研究馬克思主義,更成為了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梁豔萍:河上肇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3. 馬克思經濟學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河上肇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是從關心貧民大眾的社會問題和經濟開始的,從研究《資本論》開始步入馬克思主義的殿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越來越深,日本也在1918年爆發了33個縣將近千萬人參與的“米騷”——搶米風潮。1920-1921年,日本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工人罷工運動激增。

回觀歷史面對現實,河上肇重新思考其經世濟民以及歷史向何處去的問題。在《心的改造與物的改造》中,他表示未來他將從依靠道德的革命來改造社會走向依靠社會的強力的改造。在《社會問題研究》雜誌上,陸續發表了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工資、價格及利潤》的譯文(1921年)。在當時的日本大學講壇,講授的是龐·巴維克、馬歇爾、穆勒等人的學說,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資本論》也開始傳播。但是,日本經濟學界權威小泉信三、福田德三等,對《資本論》發起了批判,河上肇、山川均、櫛田民藏等都進行了反批判。1923年8月,河上肇將他多年來關於經濟學說史的研究整理成《資本主義經濟學說之史的發展》[4],奠定了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的學術地位。從1924年起到1928年《經濟學大綱》(見圖4)出版的4年間,河上肇投身到《資本論》的深入鑽研中,《經濟學大綱》由東京改造社出版,原本是他在京都帝國大學的講義。“雖說這是經濟原論的講義……但它實質上卻類似馬克思《資本論》的解說”[5]。在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濟學大綱》全書共16章,從商品開始到金融資本結束,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商品交換、流通手段、價值形態、貨幣利潤、勞動過程、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再生產等一系列問題。該書在出版的次年就被陳豹隱(陳啟修)譯為漢語,由上海群樂書店出版,為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與《資本論》的學習、研究與傳播開了先河。此後,河上肇出版了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第二貧乏物語》,繼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系統研究與理論深化。

1928年,河上肇出版了《資本論入門》(見圖5),被認為是世界上關於《資本論》第一卷解說得最好最詳盡的論著,是河上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巔峰著作,也是對其《馬克思主義資本論略解》的重要發展,該書成為河上肇公開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

梁豔萍:河上肇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河上肇的傑出貢獻

由於歷史、文化、地域等原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第一主渠道是日本,《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第一種中譯本來自日文。在日本主渠道傳播中,河上肇的影響是巨大的。有學者統計,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從外國傳入到中國的國外社會科學著作374種,河上肇著作有8種,佔居首位。他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文著述30多種,不愧為日本主渠道的第一人。

河上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方式有三種。首先,教學。他在京都帝國大學執教時,李希賢、張源祥、王學文、漆樹芬、史維煥、周佛海等中國留學生在課堂上直接受教。

漆樹芬(漆南薰,1892-1927)1925年考入京都帝國大學,在河上的影響與薰陶下,逐漸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學說。1924年回國後,曾在上海政法大學任教。漆樹芬在京都大學畢業論文的基礎上,完成了他的專著《經濟侵略下之中國》。漆樹芬在《著者序》和《讀者注意》中公開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明確該書是運用馬克思的學理以解決中國經濟問題,“因為世界上除了馬克思派,實無人將資本帝國主義的真象暴露於外。”

王學文(1895-1985)原名王守椿,又名王昂,江蘇徐州人。1921年考入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部。1925年畢業後,入大學部當研究生。1927年夏回國到武漢,在國民黨中央海外部任《海外週刊》編輯,不久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6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長期從事文化統戰工作,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李希賢回國後,從事翻譯與教學。中華學藝社1926年編輯出版了《唯物史觀研究》,刊登了7篇有關唯物史觀的論文,他還翻譯了《馬克思和近時的批評家》。

周佛海回國後,在河上肇經濟學原論筆記的基礎上,編著了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論著《經濟理論之基礎知識》,該書延宕7年之後於1930年出版。

1917年,周恩來來到日本,尋找救世濟民的道路。他讀到《貧乏》,深受影響,特報考京都帝國大學的經濟系,追隨河上肇,尋求光明,因日語考試沒過關而抱恨。

其次,通信。《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1924,見圖6)是河上肇的重要著作,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將到來的社會發展趨勢。這本書對郭沫若的影響巨大,他將其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了中國人民。翻譯過程,也是他思想發生巨大轉變的過程。正如他自己說的,通過翻譯這本書,他的思想“分了質,而且定型化了”“自此以後便成為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在翻譯過程中,他寫信向河上肇請教,河上肇回信給與指導。

梁豔萍:河上肇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最後,河上肇對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影響主要是他的著述。《貧乏》《近世經濟思想史論》《唯物史觀研究》《經濟學大綱》《資本論入門》等出版了中文本,是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啟蒙書,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幾乎程度不一地受其影響。

李大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中把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分成三個部分:“一為關於過去的理論;就是他的歷史論,也稱社會組織進化論。二為關於現在的理論,就是他的經濟論,也稱資本主義的經濟論。三為關於將來的理論,就是他的政策論,也稱社會主義運動論,就是社會民主主義。離了他的特有的史觀,去考他的社會主義,簡直的是不可能。因為他根據他的史觀,確定社會組織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變化而來的;然後根據這個確定的原理,以觀察現在的經濟狀態;就把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為分析的,解剖的研究,豫言現在資本主義的組織不久必移入社會主義的組織,是必然的運命;然後更根據這個豫見,斷定實現社會主義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後的階級竟爭。他這三部理論,都有不可分的關係。而階級競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6]李大釗的這段論述,就是直接引用河氏的《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文的原話。李達、李漢俊、毛澤東、瞿秋白、魯迅等在他們的文章和回憶中都談到河上肇的影響。

2019年是河上肇先生誕辰140週年,在此之際,特撰此文,紀念這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傳播先驅者。

(選自《決策與信息》2019年第2期,湖北新型智庫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