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五十步笑一百步


戰國時,孟子來到了魏國的京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會見了梁惠王(即魏惠王)。梁惠王向孟子請教了一些政治上的問題。《孟子•梁惠王篇》載有如下的一則故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對於國事,總算是盡心的了。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濟源縣一帶)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一部分到河東(今山西黃河以東安邑一帶)去,還調運糧食到河內去救濟。遇到河東年成不好的時候,我也這樣地調劑救濟。看看鄰國,沒有哪一國的國君比我更能替老百姓打算的了。可是,為什麼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紛紛離境而致人口日漸減少?又為什麼我國也並不因此常有鄰國百姓投奔前來而使人口日漸增多呢?”

成語典故:五十步笑一百步

孟子說:“您是喜歡打仗的,我就用打仗作個比方吧:戰鼓咚咚地敲著,士兵們挺起刀槍,向前衝去。但是有些怕死的士兵,卻棄甲丟盔,回頭逃跑,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來了,有的則跑了一百步才站住。有個跑了五十步的,便向跑了一百步的那些人說:‘瞧你們這些膽小鬼,多丟人哪!’—您說,他這樣譏笑別人是應該的嗎?”

梁惠王說:“不應該,他雖然比跑了一百步的,少跑了五十步,但是他也同樣逃跑了,難道不同樣是膽小鬼嗎?”孟子笑道:“您既然明白這個道理,怎能認為自己比鄰國的國君高明呢!”

譏笑別人不高明,而自己其實也並不怎麼高明。對於這類情況,後來的人們就有了一句成語來作比喻,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