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買128元的連衣裙,但我是個好女孩


雖然我買128元的連衣裙,但我是個好女孩


這幾天,“連衣裙”忽然成了熱詞。

起因是有財經博主稱:在電商行業,找女朋友有一條不為人知的鐵律。


雖然我買128元的連衣裙,但我是個好女孩


淘寶好評率低於98%,滴滴低於4.8,搜索核心詞連衣裙,客單價低於128,這三種條件如果同時滿足,一定很難伺候。

他還解釋說,淘寶系統會給有這樣消費習慣的人打上低價人群的標籤,窮人的時間不值錢,可以為了幾塊錢和你耗一天。

對於這樣的說法,淘寶方面回應稱,個性化推薦是滿足用戶多元和多變的需求,不存在128元連衣裙這條線。

這個回應模稜兩可:128元連衣裙是不存在的,但有其他算法確定的分類方法。

如果在商言商,這兩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把客單價提升到合理的區間,繞開會因為雞毛蒜皮糾纏的人,降低運營維護的成本。

但這道理說破天也不過是生意經,方便帶貨,有利賺錢。

所以當我看到很多人在微博上轉發,附帶截圖顯示自己的推薦或購物車裡躺滿了大幾百小几千的連衣裙,迫不及待地想澄清“我不是買128元連衣裙的那種女孩”,心裡就不太舒服。

這些自證無法說明自己多有錢、多體面、多不計較,只不過是在物化女性的道路上又被擺了一道。

買東西講究性價比,沒什麼丟人的。如果遇到問題,維權也是正常流程。

如果一條連衣裙適合我,剛好又128元挺便宜,沒理由硬要買998的。要是收到這條裙子有瑕疵,商量著換貨退貨,或者如實給箇中差評,也是消費者的權利。

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那為什麼踐行基本的權利會被打上“低價人群”的標籤?

因為除了買東西花的錢,時間也寶貴。

128元一條連衣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貴,潛臺詞就是我賺得回這筆錢,買錯了就當不要了。

一旦在這件事情上糾纏太久,就會有一種推論:有這點時間來折騰,128元早賺回來了。

李嘉誠會跟我這裡投訴半小時嗎?這麼斤斤計較,還不是因為窮?買128的裙子還給差評,實在太low了!

可這種推論其實很誅心。

我買一個東西,不論貴賤,精挑細選,如實評價,半點錯沒有。我願意花時間來維權,不是因為我的時間不值錢,而是因為我對買東西認真,我對你店家尊重。

因為買東西太日常,以至於我們變得不那麼在乎。可憑這種敷衍的不在乎,反過來去嘲笑認真,還推導出計較還不是因為窮的結論,真的一點都不高明。

再說了,人有偏愛,手有鬆緊。房貸剛還了2萬,買條128元的連衣裙,怎麼就窮了?我願意每個月花3000元買戲票看演唱會,買條128元的連衣裙,怎麼就low了?

大數據有很好的地方,但它有時候也變成了新的權威。這種權威是一種從眾的危險:別人都這麼做,我偏偏要做自己,會不會顯得很奇怪?

當算法算出多數人都在瀏覽購買500的連衣裙,我還在為了一條128的裙子和小二吵架,我是不是有問題?比起買便宜貨,這種自我懷疑更可怕。

而那些擁有“大數據”解釋權的人,其實很雞賊。今天你買128的裙子,他說你窮且計較。回頭你買12萬的包包手錶,他說你奢侈拜金。要是老跟著這些走,你自己的日子還過不過了。

我們一直說獨立自由。很多女性也始終拿獨立自由作為對自己的要求。這是非常好的事。

可一條128元的連衣裙,就讓一些女性著急忙慌地劃清界限。仔細看截圖裡的品牌價格,再搭配說的話,甚至還能嗅到優越感。這樣的女性,哪怕月入10萬,又哪裡談得上獨立呢?

所謂獨立,不過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不從眾,不媚俗,也承擔選擇背後的代價。

我希望有一天,再有類似的話題,爭相轉發的不再是自己的購物車和消費記錄,而是一句話:雖然我買128元的連衣裙,但我是個好女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