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編者按:三江源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維繫著全國乃至亞洲的水生態安全命脈。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拉開了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序幕。

兩年來,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試點工作決策部署,青海省委省政府堅定地扛起“特殊責任、特殊改革”,緊扣體制機制創新命題,在12.31萬平方公里的試點區域內,先行先試,奮力推進建設美麗三江源,開創“一優兩高”新局面的新探索、新實踐。

為集中反映我省堅持生態優先戰略特別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兩週年取得的新成就新進展,青海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周賢安帶隊深入三江源地區開展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並推出8集系列報道《試點兩年看江源》。9月19日至9月26日,《青海新聞聯播》推出全媒體“走基層”系列特別節目【試點兩年看江源】。

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樣本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2018年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深化之年。從頂層設計到機制創新,從項目實施到群眾參與,根據試點方案和總體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和建園原則,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國家公園“樣本效應”日益凸顯。

這裡是“中華水塔”、三江之源,長江、黃河、瀾滄江奔流不息,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億立方米的三江清流。這裡有我國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可可西里,760種植物、125種野生動物在這裡生息繁衍。這裡就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示範地三江源國家公園。對三江源,有人驚歎它的大,也有人驚歎它的美。

然而,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承載著更多的價值內涵。國際上沒有現成經驗可資借鑑,國內鮮有成熟模式可供參考,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需要破解的難題很多。

衝開體制藩籬,破解“九龍治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用制度創新走出了一條新路。在長江源園區(可可西里)管委會的曲麻萊管理處,原先隸屬於國土、環保、森林公安等不同部門的執法機構被整合為資源環境執法局,統一行使執法權。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試點初期,三江源國家公園優化重組組織架構,直面解決執法監管中的“碎片化”問題,先後調整劃轉400多個現有編制。以“一園三區”為總體框架下,組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和長江源(可可西里)、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的管委會,涉及到的果洛州瑪多縣,玉樹州治多、雜多、曲麻萊四縣率先進行大部門制改革,實現對自然資源、資產統一保護管理和高效執法。有破除桎梏的制度創新,更有園區群眾的傾力熱情參與。

當地幹部群眾理念發生了根本轉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取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深入人心。僅2017年在雜多縣就有十多起牧民主動救助野生動物事件。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時,省委省政府明確了“一年夯實基礎工作,兩年完成試點任務,五年建設國家公園”的工作目標,確定了8個方面30項重點工作任務。截至目前,24項重點工作已經完成,6項正在推進,階段性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在三江之源落地生根。經過兩年多的紮實努力,三江源國家公園政策法律體系、標準體系和規劃管理體系初步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本底初步摸清;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有序推進,國家公園形象初步樹立。全國首個“國字號”公園從“花落”青海至今已經積累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基本經驗。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曉南:“我們計劃通過進一步的人力資源開發,做好人才工程,進一步加強科技支撐工作,同時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新建的研究院,這將使我們國家公園的科技支撐與人才支撐這兩個短板補齊,進一步推動公園的建設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能夠落實好省委提出的“一優兩高”的戰略部署,把“一優兩高”的戰略部署在國家公園裡落地生根。”

智慧建園:讓三江源觸手可及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12.31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博大而豐富,如何與每一種動植物搭建起和諧共生的聯繫?三江源國家公園通過搭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構建“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堅持智慧建園、科學建園,讓神秘邈遠的三江源變得觸手可及。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深處的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這裡是一片高寒森林、灌叢、草原集中分佈的高原峽谷,是全球雪豹分佈的密集地區。這些天,昂賽鄉管護站副站長才旺多傑和同事正在調整紅外相機的安放點,以便更好地記錄動物行蹤。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昂賽鄉管護站副站長才旺多傑:“這個紅外相機放安放,首先要前面無障礙物,找一個我們認為動物可能會經過的地方。我們會把這個紅外相機綁到這個地方,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從2015年開始,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推動下,昂賽鄉發動當地群眾開展野生動物監測,採用網格化管理方式,將管護員及牧民作為“網格員”納入生態監測網絡,構建起“共建、共管、共享”的野生動物監測格局。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生態管護員桑沁:“根據日常巡護的路線和經驗,可以判斷出哪裡會經常有野生動物出現,加上他們教會我們怎麼放置紅外相機,這樣就可以拍下野生動物。”

截至2017年底,昂賽鄉培訓了80多名網格化監測員,設立了80個以5×5公里為單位的研究性網格,實現對當地野生動物的網格化監測管理。

才旺多傑:“目前我們已經有效捕捉到了在我們昂賽鄉管護站區域裡面棲息的40只雪豹、7只金錢豹個體,然後還有猞猁、棕熊,各種各樣的大型食肉動物。”

生態逐步向好,野生動物增多,新的矛盾又出現了。在昂賽鄉,雪豹捕食牧民牛羊、棕熊破壞牧民房屋等野生動物肇事事件頻繁發生。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昂賽鄉管護站站長扎西東周:“2015年我們做過一次調查,就在年都村,(野生動物捕食牛羊)平均每戶就4.6只,最多的一戶就是23頭牛。”

2016年5月,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啟動“人獸衝突保險基金”試點,為生態補償機制引入更多資金,用於補償因野生動物“肇事”給牧民帶來的損失。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李雨晗:“這個基金是雜多縣出了10萬塊錢,另外我們從社會各界中籌到10萬塊錢,每個老鄉們給自己的牛上三塊錢的保險,這樣的話這個基金大概23萬。”

為了更好摸清生態保護家底,為了更詳實掌握園區動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採用互聯網手段,建成大數據中心頂層框架設計以及雲系統物理構架,實現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區生態系統、代表性自然景觀和動物多樣性進行遠距離、全方位、全時段的網絡視頻觀測和智能分析。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信息監測中心工作人員靳代櫻:“以‘智慧公園’建設為目標,形成信息化支撐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的典範。”

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和試驗田,依靠科技支撐建設好管理好國家公園,用科技手段來補短板提能力,創新探索國家公園的管理模式。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與中國航天五院深度合作,聯合打造國家層面的高原生態環保衛星應用產學研用創新示範基地,促進天地一體化空間信息技術在三江源地區的應用研究。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03所測繪地理信息事業部部長朱翔宇:“平臺搭建完了以後,可以利用天氣資源的動態可視化的手段,對於這個三江源地區的這個地理環境、人文活動還是這個動植物生態保護等等,可以形成每個月月度的這種動態的監視和監管,從而也為他們這個管理的可視化水平和監視話水平提供決策的支持服務。”

踐行“兩山論” 收穫富與美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江源國家公園在建設保護中,不斷髮揮群眾主體作用,推動“兩山論”落地生根,引領當地群眾逐步過上富裕美好生活。

採訪期間,在玉樹治多縣多彩鄉拉日村,客嘎哇生態文化旅遊節正熱熱鬧鬧地進行。這個由群眾自發組織,牧民主動參與的生態文化活動在今年已經是第十三個年頭,成為群眾的傳統習俗,三江源頭的牧民群眾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態追求。

玉樹州治多縣多彩鄉黨委書記東周扎西:“通過這個活動增強老百姓環保意識、環保理念,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這個理念傳承下去”。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治多縣拉日村的生態文化習俗也有了更為明確的主題方向。一年一度的生態文化活動在改變群眾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方面的作用明顯,各種生態宣傳、生態論壇,讓每一個人更自覺地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讓人們更加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讓這個三江源深處的牧家村莊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文化學者文扎:“村子裡面也在響應這個黨的政策,而且這幾年整個三江源地區所有的這個村子裡面,對這個生態還是引起了高度重視。”

玉樹州治多縣常務副縣長童延林:“我們的普通百姓對環境保護的理念、意識,都有一個巨大的提高,能夠守護好這方淨土,能夠確保我們的中華水塔,我們的世界自然遺產地能夠永遠的保護好。”

環境就是民生。這個民生,一頭連著生活環境,一頭連著生活質量。在位於黃河源園區的瑪多縣,為了兼顧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和百姓取暖兩方面需求,投資6300多萬元建設的瑪多縣清潔能源供暖項目今年年初正式投運,讓瑪多縣在我省率先實現了縣域清潔能源供暖的全覆蓋。

國網瑪多縣供電公司副經理楊文生:“目前清潔取暖已覆蓋我們全縣城,我們國網公司能夠保證清潔取暖用電,為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做出我們的貢獻。”

實現了清潔能源取暖,還要靠清潔能源脫貧。這些天,國家電網捐建瑪多縣11個貧困村的光伏扶貧電站項目正在緊張施工,光伏發電的收益將用於增加村集體及貧困戶收入。

果洛州瑪多縣扶貧開發局局長嶽桑傑:“建成後將使我縣貧困村的628戶(1686人)建檔立卡戶從中受益,就是達到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把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相結合,走綠色發展之路是關鍵所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以來,各園區通過實施易地搬遷、發展生態畜牧業等多種措施,三江源區農牧民的收入渠道不斷拓寬。目前,三江源區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6565元,十年間年均增長12.4%。


勾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圖景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按照中央批准的《試點方案》,要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通過兩年多的探索推進,三江源區的牧民群眾也已從草原利用者變成了草原保護者,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圖景正在江源大地徐徐展開。

果洛州瑪多縣牧民久邁昂秀在三江源已經生活了35年。原先家裡的兩百頭牛羊足以維持生計,但隨著時間推移,草場退化,牛羊逐漸沒了草吃,他的人生中第一次要面對諸多生態問題的困擾。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久邁昂秀:“以前認為養多了牛羊,就不愁沒飯吃。但是草場破壞掉了,就徹底斷了生計,這樣肯定不行,必須要改變。”

如何改變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給他帶來新的機遇。兩年前,久邁昂秀放下牧鞭,戴上紅袖章,成為一名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每月有固定工資收入,祖祖輩輩的生存方式正在發生重大改變。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員久邁昂秀:“這片土地就是我們的根,只有把生態看管好了,我們生活才能好、子孫後代的生活才能好。”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體,牧民群眾參與建設、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已經充分調動起來,僅在黃河源園區,每天就有2500多名像久邁昂秀一樣的生態管護員在山水林草間開展巡護工作。

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甘學斌:“這些生態管護員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生態保護,也就是我們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中得到了更多的實惠,通過園區內設置“戶均一崗”生態管護員,有效地調動了生態管護員的積極性。”

在距瑪多縣城七百多公里的可可西里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常年有一批藏羚羊的“超級奶爸”,傾情救助藏羚羊遷徙產崽期間落單的小羚羊。

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索南達傑保護站工作人員才索加:“我們現在在給小羊的奶瓶清洗、消毒,用高溫消毒,每天都要消毒,不消毒的話這個小羊會生病。”

今年,保護站裡救助了7只小藏羚羊,從給奶瓶消毒到每天煮奶、餵奶,這些康巴漢子照顧起藏羚羊來事無鉅細。他們懷揣最質樸的心願,用愛守護著這片高天厚土。

才索加:“我們的一些前輩們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去開展防盜獵,去跟武裝盜獵分子生死搏鬥,對我們的這些年輕人,或者說是對我們當本地人觸動很大的就是環保意識的增強,然後是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相信也會越來越好。”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青海的三江源,中國的三江源,世界的三江源。在國家公園管理者和園區牧民忠實守護這裡一山一水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外國人也開始把目光和腳步移到這裡。剛閉幕不久的雜多自然觀察節、玉樹高原漂流世界錦標賽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了更多的人走進三江源,瞭解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文脈、人脈”在新時代得到廣泛延展。

漂流參賽選手卡洛娃:“我是第一次來玉樹,這裡的高原風光太壯麗了,而且這裡的山川河流生態都特別好,我非常享受在這裡的漂流體驗”。

廣袤的江源大地,“生態似水、發展如舟”的生態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十年來有十萬多牧民放下牧鞭轉產創業成為新型牧民。從保護區設立到國家公園試點,三江源頭無時無刻不在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夢”。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處副處長巴桑拉毛:“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定位也是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的先行區,那麼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方面科學合理的遊牧,另一方面發揮牧民群眾的生態保護積極性,使他們成為生態保護的主體和主力軍,只有這樣我們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先行區才能得到體現。”


提升生態“顏值” 實現綠色增收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三江源國家公園將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相結合,一手抓“黑土灘”治理,提升生態顏值;一手抓自然體驗旅遊,促進牧民綠色增收,讓生態價值轉化為可持續的生產力。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大面積高寒草原、草甸是這裡最常見也最寶貴的自然資源。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縣多彩鄉,山腳下一片長勢茂盛的草地映入眼簾。很難想象,三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黑土灘”,科學治理讓這裡重新煥發了新機。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治多管理處生態保護站站長肖虹:“原來我們的這個操作用量是一畝地2.6公斤,今年提高到了7公斤。”

“黑土灘”是高寒草甸因退化而形成的裸露化土地,是草地嚴重退化的標誌。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以來,項目實施區域因地制宜,不斷提高改良治理技術,黑土灘綜合治理模式逐步成熟,植被覆蓋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治理效果明顯。

肖虹:“今年披鹼草的量大,這樣的話,我看這個紮根得特別好,不能說100%的出苗了,但是95%絕對出了,明年一翻新以後,基本上就成熟了,再過兩、三年就成了草皮。”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處副處長巴桑拉毛:“開展黑土灘綜合治理93萬畝,沙漠化土地防治31萬畝,極大的修復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的退化草場。”

生態保護得越好,大自然的回報就越慷慨。在瀾滄江源園區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生態體驗”成為一個新的綠色增收項目正在推廣。作為今年年都村自然體驗項目中22戶試點生態體驗接待家庭,村民曲南已經接待了第二批生態體驗者。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二社社員曲南:“我們給他們提供食宿和觀賞景觀的嚮導,不但能夠讓更多的人近距離觀賞三江源的美景,還能讓更多的人認識這裡,保護這裡。”

生態環境保護不是把門一關了之。在嚴格控制訪客流量的前提下,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引導並扶持一些牧民家庭從事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監測等工作。從去年開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雜多推動自然體驗已給當地帶來了30多萬元的收入。

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支部書記羅君:“在最終的收益裡45%屬於接待家庭,45%屬於社區用於公共管理,10%用於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我們所有的發展最終目的還是保護綠水青山。”

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不斷提升的生態“顏值”正在轉化為優質的生態產品,生態紅利溢出效應日益明顯。體制試點以來,通過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和各類生態保護政策,生活在三江源區的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7300元,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湘國:“國家公園建設要與鄉村振興戰略和產業發展相結合,通過牧業合作社促進畜牧業的提效增收,結合國家公園的生態環保、生態體驗和生態效益,讓更多的農牧民參與到生態體驗中,另外通過導遊的講解,讓更多的遊客領略到這個大美的自然環境,同時為農牧民增收開闢新的渠道。”


讓三江源生態故事廣為傳播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通過展陳中心、博物館等一個個接地氣、入人心的宣教載體,讓生動鮮活的三江源生態故事廣為傳播,向外界樹立起了國家公園形象,展示了國家公園建設成果,傳遞了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地處長江源頭的治多縣,生態教育進課堂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化機制,在多彩鄉拉日村,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出學校,以藍天為畫板,以青草為畫筆,體驗了一堂生動的生態教育課。

這個課堂就是去年5月以來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綠色搖籃”青少年生態教育項目。在治多縣,環保課已經是學校的必修課。通過課堂授課、戶外體驗等形式,講述身邊的動植物、環保衛士索南達傑事蹟等生態故事,引導青少年關注生態環境,從小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玉樹州治多縣完全小學教師猛德:“比如說烏鴉的聲音,他們一說就可以聽到,他們一看就知道,就可以馬上反應出來這是烏鴉;白唇鹿有一個角,讓他們表達出來,他們一看就知道這是白唇鹿。”

20多年前,環保衛士傑桑·索南達傑用生命詮釋了生態環保的意義;20多年後,在他的故鄉,他的環保故事依然口口相傳,他的環保精神依舊傳承不息。

在治多縣城,居民索南羅布老人家中有一棵白楊樹。30年前,由於氣候條件惡劣,治多縣城中不曾有一棵樹能夠成活。時任治多縣西部工委書記的環保衛士傑桑·索南達傑懷揣執著的綠色夢想,千方百計成功移植了這棵白楊樹,這也是全縣第一棵白楊樹。如今,這棵白楊樹已成為索南達傑精神的象徵。

玉樹州治多縣加吉博洛鎮下社區居民索南羅布:“我愛這棵樹,一直保護到現在,基本上30多年了,我以後一定會好好保護,讓更多的人知道索南達傑種的這棵樹。”

種下綠色,傳播希望。守護白楊樹,不單是守護治多縣的綠色奇蹟,更是用行動喚起更多的人植綠、守綠、護綠的信念。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索南羅布:“這個樹和房子是索南達傑的故居,這些東西全部是我自己要辛辛苦苦傳下去的,以後一代一代傳下去,一代一代的一定要保管好。”

為了更高水平、更廣泛傳播和展示三江源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知識等內容,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在建設各具特色的展陳中心及所屬宣教機構。

玉樹州博物館副館長巴桑才仁:“去年開館以來,我們接待了大概就是13000多人次,包括裡面有學生,讓這些學生、其他遊客更多地瞭解三江源動植物的保護程度,讓他們更能融入到這裡面,參與到這裡面,加大這個對三江源的生態動植物資源的保護。”

2018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展陳中心將組建全系統解說隊伍,充分發揮三江源國家公園展示、宣傳、教育的功能。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展陳中心幹部馬淑媛:“到2020年國家公園正式掛牌時,會形成一個以空間為橫座標,時間為縱座標的立體展覽陳列體系,綜合發揮對外形象展示、生態建設成果宣傳,生態環境教育等功能,以便更好地樹立國家公園形象,提升公民素質,展示國家意志、國家目標和國家未來。”


為綠水青山搭起“法治屏障”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統一高效的管理和執法,讓法律和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為綠水青山搭起“法治屏障”。

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安整體劃歸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後,民警郜文彬與曲麻萊管理處資源環境執法局的同事一起,調查了國家公園第一起刑事案件。三江源森林公安局約古宗列保護分區派出所民警郜文彬:“這是一起非法獵捕殺害國家瀕危野生動物案件,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以來偵破的第一起刑事案件。通過玉樹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的審理,有效震懾了園區內違法行為的發生,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等自然資源執法機構一一整合,自然資源刑事司法與行政執法高效聯動,逐步成長為一支高效有力的自然資源綜合執法隊伍。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資源環境執法局局長扎西旺加:“兩年多的試點,資源違法案件逐年下降,相應的違法案件得到有效控制。通過推進綜合執法,對轄區的違法案件加大了震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公園管理,當有法可依。已於2017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條例,標誌著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邁開了依法建園步伐。2017年2月,青海省首個專業法庭——玉樹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設立並運行,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務。

玉樹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庭長扎西:“加大法治宣傳的力度,使環境資源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深入人心,使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意識到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截至目前,玉樹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共受理環境資源民事合同糾紛案件2件、審結2件,刑事案件6件、審結6件12人,結案率達100%。

堅持規劃引領、依法建園,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全面完成體制試點任務。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在向著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和生態文明建設典範穩步邁進。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執法監督處副處長趙明:“下一步,我們將嚴格依照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特別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的規定,更好地保護好自然資源,特別是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自身素質,為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而發揮自己的作用。”


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試點兩年看江源」——守護三江源 我是行動者


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立園區牧民參與機制,三江源區的眾多牧民群眾已從草原利用者變成了草原保護者,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成為守護三江源的促進者、支持者、參與者和行動者。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昂賽鄉管護站,一場旨在提高牧民群眾野生動物救助水平的培訓正在進行。動物救護方面的專家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志願者正為牧民詳細講解藥品的使用方法,參加培訓的牧民認真細心地把每種藥物的用法用量標記在藥品外包裝上。

青海大學農牧學院教授張勤文:“培訓主要就是常用的一些藥物,比如消炎藥,抗病毒藥,還有就是外傷救助的時候,一些藥物的使用。”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活於當地的牧民群眾是發現和救助受傷野生動物的主體,但受制於有限的醫療知識和救助手段,常常錯失最佳救助時機。為走出這種困境,2011年,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開始推進建立以牧民群眾為主體的生態管護機制,從培訓牧民救助野生動物到熟練使用紅外相機,當地牧民群眾逐漸從以前野生動物監測保護的“門外漢”變成“行家裡手”。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規劃財務部部長牟永紅:“今年,我們有十幾起救助馬鹿、救助棕熊、救助雪豹(事件),都是群眾積極主動參與,最後使野生動物安全脫險,可以說我們瀾滄江源園區的群眾,既是三江源地區的居民,更是我們三江源生態的忠實守護者。”

在瀾滄江源園區,長期駐紮在雜多縣昂賽鄉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從2012年起就持續在當地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項目,累計培訓了100名牧民監測員。通過在野外佈設的120餘臺紅外相機,積累了大量的基礎數據,當地牧民使用紅外相機還首次記錄到了雪豹交配的場景。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項目中心主任趙翔:“牧民主要可以承擔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在諸如反盜獵這樣一些非常實際的在地保護行動之中,除此之外牧民也可以在科研監測,數據收集上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公眾積極參與是生態文明深入推進的持久動力。在海拔4700多米的崑崙山口青藏綠色驛站——三江源驛,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的志願者正在青藏公路沿線撿拾垃圾。收集的垃圾經過分類,藉助過往的車輛運到格爾木市集中處置,實現青藏公路沿線垃圾的“分散收集、長途運輸、集中處置”。

目前青藏公路沿線共有6個“青藏綠色驛站”投入運轉。從2012年開始,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就開始通過“垃圾換食品”和“帶走一袋垃圾”項目,初步建立起高原垃圾回收處置的管理體系,6年間累計從三江源帶走60萬件垃圾。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而要獲取更多更好的生態公共產品需要的是更多的“行動者”。據統計,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進駐公益組織30多家,參與志願服務人數2000多人。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劉馨濃:“志願者主要發揮最大的作用就是作為公眾參與的力量。所以說自然保護,不光是在這邊生活的人,當地牧民,還有這些做保護工作(的志願者)實際上社會公眾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大眾都可以在這個自然保護工作裡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將建立更加完善的志願者服務制度,吸引更多的人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志願服務當中。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處副處長巴桑拉毛:“我們將以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和准入機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相互取長補短,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國家公園建設當中,創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國家公園建設管理之路。”

本 臺 短 評

把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一張國家生態名片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確定的一項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實踐,是新形勢下全面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託,扛起生態保護的政治責任,堅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始終要把水資源涵養和保護作為首要任務,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讓這裡成為江河湖泊的不竭之源,森林草甸的豐潤沃土,野生動物的棲息樂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生態文明的國家樣本,需要久久為功的韌勁、馳而不息的精神,需要科學的行動指南和方法論。

讓我們繼續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把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一張國家生態名片。

(圖文來源:青海臺 周賢安 戴建勳 任龍祥

李文慧 王夢鐲 三江源記者站)

青海衛視《青海新聞聯播》欄目

新聞熱線:0971-6329152


紙媒與移動互聯網+的新融合

以“品位、創業、傳承、共享”為理念,宣傳青海廣播電視臺各頻道頻率的創新欄目

為廣大創業者提供自我推廣的平臺,共享新時代不斷提升的品質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