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教育分期貸款”不可與“校園貸”混為一談

去年5月份“校園貸”就已經被原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三部委聯合發文規範,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網貸業務。由於教育分期貸款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亂象,部分人士和媒體錯誤地認定“教育分期貸款”是換了馬甲的“校園貸”,也應該一棒子打死。我們應當客觀認識到,

“教育分期貸款”作為消費信貸場景的理想應用,在幫助弱勢學員獲得公平教育方面具有顯著的普惠金融價值,其通過作為“產業—金融—教育”三者緊密結合必不可少的一環,在推動金融更加高效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陳文:“教育分期貸款”不可與“校園貸”混為一談

“教育分期貸款”不可與“校園貸”混為一談

臭名昭著的“校園貸”之所以被禁止,主要就是如下幾個原因:

一是借款人的資金用途不合理。 “校園貸”的借款主體為在校學生,其出現扭曲了大學生的消費觀,不少申請“校園貸”的大學生將錢花在吃喝玩樂、穿衣打扮上,只圖借到錢,但從來沒有想過怎麼還錢。還不了錢就再找地方借,多頭負債、重複借債問題嚴重,甚至不乏通過盜用同學身份證騙貸的行為出現。

二是借款人承擔的費率畸高不下。“校園貸”產品的收費具有隱蔽性,往往名義上的放貸利率在法律紅線範圍內,但是各種名目的服務費、手續費、會員費讓人應接不暇。疏於計算的大學生即使能夠發現高的不合理利率,也完全無處投訴,因為真正吸乾你的不是利息,而是這所謂的服務費。

三是針對借款人的風控及催收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借貸寶“裸條照片”事件,以及網貸平臺暴力催收下河南某大學生選擇跳樓輕生,都暴露出部分“校園貸”所謂的“風控創新”以及“催收能力”是建立在踐踏社會良知的基礎上。學生群體屬於心理承受能力較為脆弱的弱勢群體,這樣的“風控”和“催收”給他們帶來的是一輩子的傷害。

而“教育分期貸款”與“校園貸”截然不同,部分放貸機構針對的學員裡固然有部分在校學生,但更多的是社會人士,包括已經就業的,和沒有固定工作的。即使是學生,其借款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單純的享樂式消費,而是為了通過接受培訓全面提升自己。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在任何時候投資自己永遠是最正確的選擇。理論而言,我們不應當剝奪任何一個對於未來充滿希望的個體投資自己的機會。

我們注意到有很多教育分期貸款機構出於合規考慮,已經完全放棄在校生這個客群,通過各種技術手段防止在校生獲得消費分期貸款。以度小滿(原百度金融)“有錢花”為例,在產品申請頁面,明確提示“有錢花謝絕向在校大學生提供消費分期貸款,如您是在校大學生,請放棄申請”;在貸款激活環節,再次提示“謝絕在校學生向有錢花申請分期;同時,為進一步識別通過瞞報身份獲取貸款的行為,對年齡在18-22歲之間的貸款申請人,增加了人工電話審核環節,通過電話聯繫申請人本人及其父母,核實申請人身份;由於年齡在18到22歲區間、為支付語言培訓費用籌資的群體中學生較多,“有錢花”針對語言行業18到22歲用戶的貸款申請全部不予受理。

客觀來說,有教育分期貸款需求的群體收入水平一般都比較有限甚至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這也是傳統商業銀行不願意做這個客群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為什麼教育分期貸款機構願意做這個邊緣客群呢?貸款機構對於學員還款能力的信任是在於通過職業培訓,學員能夠真正能夠改變命運,實現收入上的跨越式增長,還款能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然而貸款機構要推動這種還款能力上的轉變,就必須確保培訓機構具備給學員“賦能”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在教育分期貸款模式下,貸款機構對於培訓機構實力的甄別就至關重要,在這種金融服務模式下,實質上是推動最需要改變自我的學員去最能提升他們價值的地方學習。

就從事“教育分期貸款”業務的這些機構的初衷來看,我們並沒有看到可以質疑的地方,反而看到了“情懷”和“理念”的感召。對於這些貸款機構的行為,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他們的綜合息費是否超過了法律紅線,在做風控過程中是否有明顯的欺詐和違規行為,在貸款發生逾期後是否存在暴力催收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不存在,我不認為應該一刀切把“教育分期貸款”趕出市場;相反,我們還需要鼓勵更多的機構介入教育分期貸款市場,讓更多的學員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機會接受更好的職業教育。

教育分期貸款具備數字普惠金融價值

我一直在各種場合強調,普惠金融需要解決弱勢群體的兩個基本問題:一是解決融資的可獲得性問題;二是解決融資的資金成本以及便捷性問題。第二個問題的解決以第一個問題的解決為前提。

這些剛畢業還未有雄厚財力的學生、暫時沒有固定收入的待業人員、想獲得專業技能的農民工等等,擺在前面的第一個問題是拿不到錢,只有拿到這筆錢,用來接受教育,他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教育分期貸款機構在解決弱勢群體滿足教育需求的資金可獲得性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

然而任何一家商業機構本身是要追求利潤的,只有從事普惠金融的機構實現商業可持續性,普惠金融事業的發展才有長足的保障,數字普惠金融創新正是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我們無法迴避教育分期貸款行業在拓荒期存在的合作場景風險把控不力、貸款收費不透明、綜合息費過高等問題,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實力機構介入這個市場後,改變正在進行。

部分互聯網基因較強的機構在不斷以數字化的手段完善資產端閉環場景的全面風險把控,諸如通過人工智能的活體識別確認貸款申請人是否本人操作,通過視頻面籤確認是否申請人本人的貸款意願等創新手段不斷湧現,教育分期貸款在滿足便捷性要求的同時防範了風險。此外,商業銀行等機構對於這種模式的理解程度不斷提升,大量廉價機構資金的投入,使得學員承擔的借貸成本越來越低,普惠金融所要求的“可負擔的成本”已經不再是空中樓閣,教育分期貸款市場已經逐步進入了成熟發展期。

教育分期貸款是很好的消費信貸場景

這些年,教育分期貸款可以是將普惠金融切入到產融場景中的非常理想的實踐。通過將金融服務和產業需求密切結合,已經有效解決金融服務中所面臨的風險把控、還款來源保障以及貸後管理等多重難題。


陳文:“教育分期貸款”不可與“校園貸”混為一談

圖: 有錢花職業教育分期貸款

以度小滿(原百度金融)“有錢花”職業教育分期貸款產品為例,其構建的閉環場景是:“有錢花”合作了一些優質培訓機構,這些培訓機構與多個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為這些企業定向培養員工;對於符合基本要求的學員,培訓機構可以與之簽署定向協議,在學員完成相關職業培訓、滿足崗位要求後可以到合作企業就職;如若這些學員需要通過貸款方式支付前期學費,可由培訓機構推薦至“有錢花”申請教育金融貸款,“有錢花”根據合作機構資質和學員自身情況開展必要的風控進行批貸;學員入職後獲得了正常的工資收入,可以償還“有錢花”的貸款。

在職業教育分期貸款的閉環中,“有錢花”通過與培訓機構的合作實現了對於消費者真實資金用途的全方面把控,同時通過“定向培養員工”計劃保障了學員具備還款能力,貸後管理實際上變成了督促學員更好地接受職業教育、滿足企業用人的技能需求,這樣就把信貸風險把控融入到“產業—金融—教育”三者緊密結合下的產業鏈對於人的把控中,學員更高效率、更高水平的就業是按期還款的最大保障。這種思路轉變下,貸款機構不再是通過事先甄別學員的還款能力實現風控,而是通過依託產業鏈上培訓機構的賦能以及相關實體企業的錄用來創造以及強化學員的還款能力。

我們說,這種信貸從小的方面看是以推動學員自身價值的全面提升為己任的金融服務,從大的方面看是以助推為產業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本積累、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

作者陳文,系百舸新金融智庫創始人、北京大學新金融和創業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