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品读 | 家乡的路

很多年来,我时常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路途的远近,用年轮的记忆来辨识回家的方向。

儿时,家乡的路,有的也只能叫作为田埂,长长短短,曲曲折折,尤其是每天上学要经过的一段羊肠小道,则是断断续续的“无厘头”路。

因为,春天来了,麦苗返青的快,前几天还走的“路”,一不留神,成了绿油油的一片麦地,再要经过的话,需要“另辟蹊径”。等麦子收完了,插上了秧苗,这时路上则开了许多的“缺口”,路又成了“九孔桥”。

无论这样的羊肠小道有多曲折,但在童年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迷失,即使我闭上眼睛,也能准确的辨别。这样的乡间小道,它总是领着我回家。

品读 | 家乡的路

要说所谓的“出远门”,应该是我到另外的一个镇就读高中。这里,我之所以说“另外”,而没说是“隔壁”,是因为这个镇,在自己家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有四十多里的路,中间要经过两个乡镇。

那个时候,乡村公路大多数还是石子路,在上面骑自行车是非常吃力的,因为摩擦力大。第一次开学报到,我就骑了两个多小时。当然,也和我的“装备”不够精良有关。

体力消耗对于我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灰尘太大。只要汽车开过,就会扬起漫天尘土。如果有风的话还好,可以提前骑到“上风头”避一避。如果“风平浪静”的话,就会风尘“噗噗”,这样的尘土“裹挟”着你至少要走上个一、二里路。

品读 | 家乡的路

现在想来,是这条求学之路,教会了我坚强,在寒来暑往间,我懂得了什么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是这条求学之路,教会了我思念,在四季更迭中,我总是找寻着回家的路。

高中毕业后,我加入了绿色方阵。兵之初,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自然成为每一个当过兵的人,军旅回忆的“重头戏”。可以说,酸甜苦辣,戏戏精彩,天天上演。

对于我来说,除了新兵连难忘的往事外,对自己从家乡到部队的这条“回家路”,始终记忆犹新。那时,老家还没有通上火车,我们是从淮安坐汽车到了新沂,从新沂上火车,一路向西到徐州,再一路南下,中间在蚌埠住了一宿,就住在车站旁边的军人接待站。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坐火车继续向南,晚上才到了芜湖的裕溪口,再改坐汽车到铜陵。铜陵,是此行的终点,也是我军旅行程的起点。

品读 | 家乡的路

对这条路总是印刻脑海,除了真正意义上我的第一次“出远门”,还因为我要识别准回家的路,每经过一个地方,我竭力记住这个城市;每走过一条线路,我竭力记住它的名字,生怕自己忘了回家的路。

这是一条绕行、运兵的路,虽然后来与我探亲回家的路大相径庭,甚至是南辕北辙,但至今我还是把它当作自己家乡的路。

不用地图,我也总是能用最短的时间勾勒出这条路。这条路上,有我懵懂的青春,有我抛撒的乡音,更有我来时的初心。这也是家乡的路。

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六个年头了,无数次的来回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印记最深的还是这熟悉的村庄,熟悉的小路。

多年以前,我的愿望是走出村庄,在远方的城市,在灯火阑珊的楼宇中,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住处,成为城里人。现在,我虽然在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因时间的积淀,反而更想时时伴着家乡人,重新做个村里人。

品读 | 家乡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