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嬰兒相處

一個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命之初母親能否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那麼,母親要怎樣才能為孩子營造最適宜的環境呢?首先,每一個母親都應該成為“足夠好的母親”,相信自己的育兒本能,保護自己和嬰兒免受外在力量的傷害;其次,母親要給嬰兒提供一個“抱持”的環境,滿足嬰兒的所有基本需要,不要過度干涉嬰兒的成長。

如何與嬰兒相處

足夠好的母親

對於“足夠好的母親”一詞,雖然我們沒有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他提出的一些概念你也許聽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足夠好的母親”,英文是 good enough mother。國內有好幾種翻譯,例如60分媽媽,剛剛好的媽媽,等等。

其實,我們提出這個概念是為了和“完美母親”,也就是 perfect mother相區別。一般認為,“完美母親”只存在於幻想中,而“足夠好的母親”是現實中那些平常的母親:她們永遠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但她們會盡力去愛孩子;她們有很多不足和缺點,但她們會努力彌補,她們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凡而奉獻的母親”。

如何與嬰兒相處

我們說,“足夠好的母親”一開始會完全滿足嬰兒的需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嬰兒身上,這是嬰兒生命之初必需的。但這種狀態只會持續數週到數月,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兒逐漸長大,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他們已經安全渡過了最初的“危險期”,開始逐漸適應這個世界。

此時,母親就不會再把所有的心力傾注到嬰兒身上,而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投向母嬰之外的世界,這個時候,她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錯誤,例如餵奶不及時,尿布更換不及時。這個時候,嬰兒就要慢慢學會應對母親的這些疏忽和失誤,這也是嬰兒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因為他們遲早要面對世界給予的打擊,正是母親的偶爾失誤讓他們有機會去適應外部的挫折。相反,那些過於追求完美、從不犯錯的母親則會剝奪嬰兒的這種成長機會。

如何與嬰兒相處

你是不是覺得,要成為“足夠好的母親”聽上去也不難。的確,我們認為,每一個母親都能成為,也應該成為一個足夠好的母親。不過,在此之前,她們首先要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育兒本能。

絕大多數新手母親在面對嬰兒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戰戰兢兢手足無措的感覺。因為缺乏育兒經驗,可能連怎麼抱孩子都需要指導,這就導致很多母親在帶孩子時缺乏自信,很容易被她們認為的權威人士,例如醫生、護士、月嫂或者長輩牽著鼻子走。

如何與嬰兒相處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說,照顧嬰兒是每個母親天生就會的事情。這一點很好理解,動物都有撫育後代的本能,你只要看看電視上的《動物世界》,就會對此有深刻體會。人類幾百萬年來積累的育兒經驗隨著基因一代代傳遞下來,這就是母性本能。憑著母性本能和直覺,母親能和自己的寶寶建立無意識層面的交流,俗話說的“母子連心”,說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母親獨自面對自己的寶寶,她會通過直覺而不是理性的判斷知道寶寶的一些細微的要求,例如寶寶是否感覺舒適,是否需要餵奶,是否需要換尿布,並對寶寶的這些需求給予適時的滿足。

我們上面說的那種“母子連心”的狀態,我們稱之為“原初母性貫注”,這是母親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傾注在寶寶身上,全然忘我的狀態,從妊娠後期一直維繫到嬰兒出生後數週至數月。我們說,這是一種類似精神疾病的狀態,因為在這段時期,母親幾乎與外部世界徹底疏離,退縮到了一個只有自己和寶寶的世界裡,心心念唸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滿足寶寶的需要。有的母親甚至對這種狀態感到害怕,因為她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棵失去自我的植物,只為滿足嬰兒的需要而存在。

如何與嬰兒相處

其實母親們完全不必害怕,因為這種狀態最多隻會維持幾個月而已,但正是這短短的幾個月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這種狀態也是一種本能,我們在動物身上同樣可以看到。例如,大熊貓的幼崽在剛出生時極度脆弱,要完全依靠母親保暖,在母親幫助下才能排便;野外的熊貓媽媽必須在生產後的頭兩週不吃不喝地把幼崽抱在懷裡,一刻也不能撒手,否則,幼崽根本就沒有存活下去的機會。

聽到這裡你可能想說,人類總不能像動物一樣,完全憑本能來帶孩子。這種想法確實有道理,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如何與嬰兒相處

我們認為,母親首先要信任自己的直覺與判斷,不要受醫生、護士、老一輩人的干擾,對自己真正的感覺產生懷疑,要相信自己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瞭解寶寶的人。

其次,母親也需要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比如如何添加輔食、如何補充維生素、如何正確使用身高體重表、如何認識嬰兒拒食等等。但這些知識只是一些有益的補充,有些東西是是學不來的,是需要靠母親的本能與直覺去了解的,例如怎樣與自己的寶寶交流,怎樣敏銳地察覺到寶寶的需要。

如何與嬰兒相處

我們的觀點是,女性不可能通過學習學會做母親,如果完全按照理論知識去做母親,那將是一場災難。女性必須保持並保護屬於母親的直覺,在保持育兒本能的前提下,再去學習醫生護士所教的知識才安全,這些知識才有可能增加母親的價值。醫生護士的作用應該僅限於提供一些生理方面的幫助,不應干涉母親與嬰兒之間具體的相處模式,一旦這類所謂的權威人士過度捲入母嬰關係,結果往往不太好。

下面我們通過一些例子,來說明為什麼母親應該相信自己的本能與直覺,而不應該讓理論知識或者權威人士過度影響自己。

如何與嬰兒相處

20世紀50年代前,西方流行的是冷酷無情的育兒原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如果嬰兒一哭鬧就抱起來,就會強化孩子的哭鬧,所以應該聽之任之。後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在用猴子進行實驗後發現,身體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是愛最重要的元素,要讓嬰兒身心得到健全發展,必須給予足夠的擁抱與愛撫,這個發現推翻了行為主義的那套育兒法。

可悲的是,這種育兒方式迄今在中國依然有人奉行,打著“科學育兒”的招牌,美其名曰“哭聲免疫法”。

某位女明星曾經在微博中提到,自己生第一個孩子時,因為相信“哭聲免疫法”,流著眼淚聽著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聲,也硬著心腸不去抱孩子。她還提到月嫂不讓抱孩子,每次一喂完奶就立刻把孩子抱走,理由是讓母親好好休息,結果她因為抱不到孩子天天哭。

如何與嬰兒相處

按照我們的理論,當寶寶因為想要被抱而哭喊的時候,當母親想要把寶寶抱在懷裡的時候,她應該順從自己的母性本能,立刻把孩子抱起來。在哭喊得不到回應,需要擁抱卻得不到滿足時,嬰兒就會對環境、對母親失去信任,被無助感包圍,這對嬰兒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傷害。在寶寶出生後的那段關鍵期,如果母親和嬰兒之間那種親密無間、融為一體的關係被人為阻隔甚至切斷,會讓母親產生一種孩子被奪走的恐慌和憤怒。這些問題是每個新手媽媽都會遇到的,如果母親能對自己多一點自信,這些傷害就完全可以避免。

你可能想問,既然每個女人天生就會照顧寶寶,那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有那麼多不會帶孩子的母親?除了母親自身的因素,例如有某種心理障礙、性格缺陷,還與環境有關。

如何與嬰兒相處

咱們前面提到的那種“原初母性貫注”的狀態,母親只有在感到完全安全的情況下才能進入。如果一個母親在生產後跟婆婆慪氣,懷疑丈夫出軌,擔心工作不保,為瑣碎家務操心,她怎麼能全神貫注地照顧嬰兒。這個時候,父親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作為父親,應該為妻兒營造一個保護性的、安全的環境,讓母親安心地全情投入,她的母性本能與直覺才能發揮到極致。家庭和社會同樣應該給產婦營造一個穩定安寧的環境,因為她們手心裡捧著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

說到這裡,對“足夠好的母親”這個概念你應該心裡有數了。所謂“足夠好的母親”,就是在嬰兒最需要她全身心投入的照顧時毫無保留地投入,而當嬰兒逐漸長大並開始適應新的環境,她們就會適當放鬆、適度退出,讓嬰兒有更多的機會與外部世界產生聯繫。要拿捏好這個尺度,母親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育兒本能,知道怎麼做才是對孩子好的。

如何與嬰兒相處

當然,要做到“足夠好的母親”,除了母親自身的因素,外部環境也需要給母嬰提供一個安寧穩定的環境,這就需要父親的支持了。

抱一抱

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樣的環境是適宜嬰兒生長的。我們提出了“促進性環境”的概念。所謂促進性環境,就是能滿足嬰兒所有的基本需要,併為他提供身心健康發展的條件。要創造出這樣的環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母親必須做好“抱持”,保持的英文是 holding,就是抱孩子的意思,但它的意義除了把嬰兒抱在懷裡,給他生理上的支撐、舒適外,還包括給予嬰兒心理上的保護和安全感。

要做好“抱持”,母親必須和嬰兒融為一體,瞭解他所有微妙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不要用自己的慾望代替嬰兒的需要。

如何與嬰兒相處

要做到好的“抱持”,第一個重點就是滿足嬰兒的所有基本需要。

你可能覺得這很容易,嬰兒的基本需要無非就是吃喝拉撒,給他吃飽穿暖勤換尿布就行了。其實,還真的沒那麼容易。

就拿餵奶來說,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也會出現很多問題。什麼時候餵奶才是最好的時機?你會說,當然餓了就餵了。不錯,當嬰兒感到飢餓時,他會發出相應的信號,例如張著小嘴左右尋找、哼哼唧唧,最後嚎啕大哭。時刻關注嬰兒的母親會根據這些信號判斷出需要餵奶了。當嬰兒發出的信號得到了想要的回應,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確定而可靠的。有一些母親,同樣因為時刻關注嬰兒,她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預知嬰兒的需要,在嬰兒還沒有感到飢餓時就會餵奶,這樣做就剝奪了嬰兒發出信號的需求。我們認為,這樣的母親表面上是個好母親,卻做了“比閹割嬰兒更糟的事情”。

如何與嬰兒相處

有一個患者,在嬰兒時期,母親經常在他還迷迷糊糊睡覺時,就把奶嘴塞到他嘴裡。我們認為,這位患者成年後出現的成癮問題就與這種撫育方式有關。還有一些不夠好的母親,她們會在嬰兒已經嚎啕大哭了很久後,依然不餵奶,這會讓嬰兒產生巨大的恐懼,並認定這個世界不可靠、不可預測。所以,滿足嬰兒的需要也是有講究的,需要時不及時給不行,不需要時就強迫給也不行。

說到餵奶,就必須說說“定時餵奶”這個概念。有很多權威人士認為,這是科學育兒的方法。他們認為,養成定時餵奶的習慣,不但讓嬰兒的生活有了規律性,也讓母親更輕鬆。不得不承認,固定給孩子每隔兩小時或者三小時餵奶確實讓母親輕鬆不少,但是,這是在滿足母親的需要還是嬰兒的需要?嬰兒的消化功能不可能像刻度那麼精準,如果不到兩小時他就餓了,或者過了兩小時他還沒餓,這個時候餵奶,面對的就是“需要時不給,不需要時偏給”的尷尬。

如何與嬰兒相處

難道養成規律不是好事?能形成規律當然好,但母親應該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母親應該以滿足嬰兒的需要為前提,慢慢摸索出屬於嬰兒的規律,看他大概隔多長時間會發出飢餓的信號。等到嬰兒長大一些,在對母親的回應有了信心之後,他也會適當地調整自己來配合母親。就這樣,在母親和嬰兒之間,自然就會形成一個彼此都接受的規律。如果你反著來,非要讓嬰兒來適應你,可能到最後也能形成規律,但卻隱藏著惡果。

母親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責任,但有很多母親對責任的理解存在著誤區。在責任意識過強的母親眼裡,嬰兒就像一堆最原始的黏土,需要自己去一點點塑造成型。我們認為,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嬰兒就像水仙球根一樣,擁有自身的生命力與潛能,水仙球根只需要適當的土壤、澆灌及溫度,就可以長成一株美麗的水仙花。母親要做的,就是像一個負責任的園丁一樣,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給予愛和呵護,嬰兒就會長成應該長成的模樣。

如何與嬰兒相處

我們還把嬰兒比喻成房客,在懷胎十月和出生之後的那段依賴期,母親就是一個房東,只需要盡職盡責地把這個房客照顧好就行了。所以,抱持的第二個重點,就是不要過多幹預嬰兒的成長。

對嬰兒的各種訓練、立規矩都是在干預嬰兒的成長。

先說說排洩訓練吧。在沒有紙尿褲的時代,估計能逃脫這種訓練的人不多。把屎把尿是常態,有經驗的母親能夠從蛛絲馬跡判斷嬰兒要拉了或者尿了,立馬抱起來把,就能省了換尿布甚至換褲子。但更多的情況是,嬰兒扭來扭去,小身子繃得筆直,哭得驚天動地,就是不拉不尿。脾氣不好的母親會火冒三丈地在嬰兒屁股上啪啪兩巴掌,可能嬰兒屈服了,努力擠出一點來交差,也有可能母親把累了仍然一無所獲,可剛把尿布弄好,孩子就大小便了。

如何與嬰兒相處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排洩訓練就是母嬰之間的一場戰爭。對此,我們斬釘截鐵地說,要尊重嬰兒的自然功能,大小便訓練永遠都不需要。他認為,嬰兒需要時間來理解排洩,來確定好東西和壞東西之間的區別,來獲得自己可以恰當地處理事情的信心。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嬰兒需要自己來確定屎和尿不是好東西,然後自己決定把它們排出去。母親要做的不是逼著孩子大小便,這樣的訓練會讓母嬰之間的微妙交流變得困難。母親應該高度敏感地瞭解嬰兒的感受,從嬰兒的種種表現判斷嬰兒是否想要大小便,並給予適當的幫助。

和前面說的定時餵奶一樣,孩子會逐漸自然地形成排洩規律。過於嚴苛的大小便訓練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例如,精神分析理論就認為,強迫症、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根源往往就是嬰兒期嚴苛的如廁訓練。

如何與嬰兒相處

排洩訓練只是一個例子,有很多母親為了讓孩子聽話、守規矩,在嬰兒時期就會設定很多規則,過早、過於嚴厲地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制定的規則。這會干預嬰兒正常的成長,導致我們所說的“假性自體”出現。“假性自體”就是指一個人外表看起來特別聽話守規矩,總是順著別人的意願行事,很會討人喜歡,有禮貌有風度,但這不是真實的他,只是他的面具。我們認為這樣的人是沒有創造力和內在生命力的。

“假性自體”是親子關係失敗的產物之一。雖然我們說每一個母親都能成為“足夠好的母親,但這世界上仍然有很多母親沒能成為足夠好的母親。失敗的親子關係會導致很難被修復的傷害。在稍好的情況下,這些嬰兒長大後,會將那些災難性記憶永遠埋葬,為了避免再一次體驗這些痛苦,他們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經營自己的生活。而在最壞的情況下,這些嬰兒的發展將被永久歪曲,導致人格障礙、性格缺陷甚至是精神疾病。

如何與嬰兒相處

在好的環境中,嬰兒被認可和珍愛,就會發展為完整的個體,遵循著遺傳天賦,實現自身的命運。就像我們說的水仙球根一樣,只要得到了它需要的土壤、澆灌和呵護,就會長成一株亭亭玉立的水仙花,綻放屬於它的美麗。用我們的話來說,“想要讓遺傳潛力有機會變為現實,環境的供應就必須充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