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让折叠手机“化茧成蝶”

三星让折叠手机“化茧成蝶”

前言:人性化的设计,让折叠时的手机更好持握;展开时,柔性屏让展开后的屏幕不存在任何不完美的瑕疵。作为工业设计人,我对三星在设计产品时对用户需求的挖掘和针对的产出解决方案的做法都非常的赞赏。我想一个“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一定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

昨日三星发布会精彩不断,作为galaxy系列的第十年,三星给世界交出一场精彩的产品秀,除了更优秀的s10/s10+之外,三星还给我带来了全球第一款量产的柔性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惊喜”。

“折叠”这个词大家一定并不陌生,还记得去年ces上,中兴就已经展示了其双屏的折叠手机Axon M。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挺兴奋的,毕竟国产公司能先一步做出这样的概念机,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实力的提升。但Axon M一出来的时候就有人质疑:折叠屏的意义在哪里?因为手机屏幕正常来讲都是长方形的,所以很多应用游戏等屏幕适配都只能在长方形的尺寸下自适应,因此即使你有了两倍的屏高,可你依旧智能在原来5.2寸的屏幕下玩王者荣耀。当然你可以说,双屏能够方便多任务处理,但是作为一个“移动终端”,其实用户的多任务处理需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常见,试想谁会在休息时间边看电视边浏览网页,同时还边回邮件呢?由于纯粹实用了两块独立屏幕,通过折叠形式展开合拢的交互方式,导致中间黑边严重阻碍的“双屏合一”的感受,所以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讲,Axon M和一般手机比较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是一个“折叠屏”的反对者。

但不是,三星改变了我的看法。

1.硬件维度的意义

我们不知不觉会发现,我们周围正不断冒出新的“屏幕”,不同大小的屏幕正在我们生活的一个个不同的场景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屏幕对应着不同场景下我们的需求,这是我对GALAXY Fold屏幕设计的最出彩的地方。一块7.3英寸的柔性大屏辅以一块4.6英寸的前置小屏,完美的解决了硬件屏幕发展上的两个痛点。


-打破了屏幕变大和人机尺寸的极限:用户希望得到更震撼更沉浸的使用体验,所以手机厂商绞尽脑汁,在全面屏的基础不断去增加手机屏幕的大小。可人的手掌大小有限,6.5寸的iPhonexsMax真的让很多人彻底的放弃了单手持握操作。flod通过折叠解决了这个问题。


-多场景下,人们对手机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还记得“双屏”诞生是为了什么吗,没错是自拍。我想说的是其实很多场景下,用户并不愿意总是从打开手机,最多的原因就是手机会让他们分心。所以手表的通知提醒和快速回复对一些用户来讲才那么有用。


三星“最精彩”的设计就在于它并不追求所谓屏幕的大小多少,而是如何能让新的手机更好的适应不同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4.6寸那么小,但快捷处理信息,查看通知已经足够,7.3寸那么大,你可以在一个舒适的场景下,通过他更爽的看一部大片。

三星让折叠手机“化茧成蝶”

多场景应用

人性化的设计,让折叠时的手机更好持握;展开时,柔性屏让展开后的屏幕不存在任何不完美的瑕疵。作为工业设计人,我对三星在设计产品时对用户需求的挖掘和针对的产出解决方案的做法都非常的赞赏。我想一个“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一定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

三星让折叠手机“化茧成蝶”

两块电池的设计,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手机的续航

2.软件交互上的优化

我相信一个好的产品体验一定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而这也是三星这次在GALAXY Fold上给我的另一个惊喜。以往的多屏手机,其实在软件交互上并没有做什么改变,让人总感觉是加了几块屏幕弄噱头而已。而这次发布会上三星设计给我触动的另外一点就是它的“App Continuity”技术,不管外屏如何,当你展开面板切换的时候,通过“App Continuity”,用户可以无缝的切换到大屏模式。

“App Continuity”极大的降低了用户在多屏之间切换的成本,让切换体验更加顺滑,而且降低了不同屏幕之间操作的割裂感,让用户觉得屏幕只是“延伸”而不是切换。

苹果公司还是伟大的,它的伟大在于乔帮主通过苹果手机将触摸这个交互带给了用户,让手机一跃从只能打电话,变成了具有最多功能性的“智能终端”。“智能终端”也许已经是手机功能延展的边界,所以手机也许只能是“手机”,但三星通过折叠屏不仅解决了硬件发展的“瓶颈”,而且大小屏能让用户更好的根据自身场景选择使用方式,而柔性屏幕也让手机在更多场景下的操作体验更趋完善。

一个好的设计不会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产生更多的问题,三星做到了,它让折叠手机“化茧成蝶”。

三星让折叠手机“化茧成蝶”

超美的片尾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