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白朮勝大黃!治療脾虛型便祕第一強!

前言:白朮用量大可以通便,但到底大到什麼用量才有效?如何配伍使用呢?往後讀,您就會得到一個滿意答案。

生白朮,硬幣大一塊泡水喝,治療脾虛型便秘,兩天以上不大便,但大便不幹燥,舌苔淡薄,即屬脾虛症狀。

大黃通便能力雖立竿見影,但其靠增加腸蠕動促進排便,不治根本。除非憋得難受,可先用大黃解燃眉。

白朮通便秘


便秘者,非如常人之每日應時而下也。此症3~5日,6~7日難得一便,大便乾結堅如羊屎者,窘困肛門,支掙不下,甚則非假手導之不能出;亦有便不幹結,間有狀如筆管之細者,雖有便意,然臨廁便不出。

便秘一症,醫書所載,治方不少。然有效亦有不效者,輕則有效,重則無效;暫用有效,久則失效。孟浪者,但求一時之快,猛劑以攻之,以致洞洩不止,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東垣所謂“治病必求其源,不可一概用牽牛巴豆之類下之。”

源者何在?在脾胃。脾胃之藥,首推白朮,尤需重用,始克有濟。然後,分辨陰陽,佐之它藥可也。 重用白朮,運化脾陽,實為治本之圖。故餘治便秘,概以生白朮為主,少則30~60克,重則120~150克,便乾結者加生地以滋之,時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濁之意,若便難下而不幹結,或稀軟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質滑,脈亦多細弱,則屬陰結脾約,又當增加肉桂、附子、厚朴、乾薑等溫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高齡患便秘者實為不少。

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艱難,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質偏淡,苔灰黑而膩,脈見細弦。 此乃命門火衰,脾失運轉,陰結之象也。 處方以生白朮60克為主,加肉桂3克,佐以厚朴6克,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減輕不少痛苦。類似病人,亦多有效,勿庸一一例舉。 白朮確可潤下通便 作者/周禎祥 白朮始載於《本經》,被列為上品。漢·張仲景《傷寒論》雲:“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可以說,這是運用白朮治療大便堅硬(便秘)的最早記載。

從經文所見,“大便硬(堅)是使用白朮的重要臨床指徵。成無己《註解傷寒論》雲:“此小便利,大便硬為津液不足,去桂加術”。

徐靈胎《傷寒論類方》雲:“白朮生腸胃之津液。”以上說明大便堅硬是由津虧腸燥所致,白朮之用在於生津液而潤腸燥,具有潤下通便之功。周巖在《本草思辨錄》中強調雲:“誰謂白朮之加,不足以濡大便哉?”然而,關於白朮的這一功用在現行《中藥學》教材中則鮮有記載。

白朮為苦溫燥溼的代表性藥物。雖然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明確提出了“大便(堅)硬”加用白朮,但後世仍因其性燥而用治便秘者甚少。

20世紀70年代末期,著名老中醫魏龍驤在《中醫雜誌》上發表了“醫話四則”一文,明確提出“白朮通便秘”,並以親診案例予以示範,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其後,關於白朮通便作用的本草挖掘、臨床應用及實驗研究廣泛開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從本草文獻看,白朮有“燥”與“潤”的兩面性 如《本草崇原》雲:“白朮氣味甘溫,質多脂液,乃調和脾土之藥也。……

太陰主溼土而屬脾,為陰中之至陰,喜燥惡溼,喜溫惡寒,然土有溼氣,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發生萬物。若過於炎燥,則止而不行,為便難脾約之證。白朮作煎餌,則燥而能潤,溫而能和。”《本草經讀》雲:“以白朮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處在於多脂。”《本草正義》雲白朮“最富脂膏,故雖苦溫能燥,而亦滋津液”。

“以其豐於脂膏,故宜於煎劑”,“萬無傷陰之慮”。可見,白朮雖為苦燥之品,但富含脂膏,能滋液潤燥而通便,用於腸燥便秘。

從實驗研究看,白朮對胃腸蠕動有“抑制”與“增強”的雙向性 白朮是一種胃腸動力障礙調節劑。

白朮生品揮發油含量高,可以促進胃腸蠕動;白朮炮製品白朮內酯含量高,可以抑制胃腸蠕動。

當腸管活動處於抑制狀態(便秘)時,白朮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排便;反之,當腸管活動處在興奮狀態(洩瀉)時,白朮能抑制胃腸蠕動,有助止瀉。這些研究成果為臨床合理解釋白朮既能止瀉,又能通便之效用提供了客觀的實驗依據。

從臨床應用看,白朮可用於多種便秘,以老年人、虛證便秘為主 白朮是一種健脾潤下劑,其通而不溫燥,潤而不滋膩,又可顧護中州,可用於各型便秘,尤其適於老年人。

有人對近30年來臨床運用白朮治療便秘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要點:

①白朮必須用生品;

②劑量宜大,常用量為30〜60克;

③以水煎服為主,也可泡水代茶飲;

④對長期使用果導、開塞露、大黃、番瀉葉等瀉藥無效,或停藥復秘者均有較肯定的療效;

⑤無腹痛、腹瀉及其他明顯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總之,白朮雖“燥”猶“潤”,在生用、大劑量(30~60克)、煎服的情況下,確有潤下通便之功,可用於多種便秘的病症,且療效卓著,無明顯的不良反應。

白朮——補氣健脾,燥溼利水

【簡介】白朮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莖。

【功用】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瀉,或脾虛失運,水溼停聚之痰飲、水腫以及氣虛多汗,胎動不安等症。

【性味歸經】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

【用量用法】每日常用量 5~15克,水煎服。 生用或炒用,也可熬膏服食及泡酒常飲。生用長於利水,止汗;炒用偏於補脾燥溼,安胎,可根據病清需要,選擇應用。

【現代研究】本品含有蒼朮醇、蒼朮酮等揮發油,維生素A等。本品的補益強壯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從而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並有增強肌力,降低血糖,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的作用。對因化療或放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有升高作用。還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

【進補應用】


1.久瀉、欠利 白朮300克,水煎濃縮成膏,放一夜,傾出上面清水。每服l~2匙,蜜湯調服。

2.慢性遷延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功能長期不正常 重用白朮30克,再辨證加味,如氣虛體倦乏力者,加黨參15克;浮腫者,加茯苓20克;兩脅脹痛者加)川芎9克。水煎服。

3.手術後便秘 生白朮60克,生地30克,升麻3克。水煎服。本法對婦科、外科手術後便秘者有效。

4.梅尼埃病 白朮12克,澤瀉9克,炒薏苡仁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5.小兒流涎 白朮9克,搗碎,放細小碗中,加水適量蒸,再加食糖少許,分次灌服。 6.白細胞減少症 白朮30克,水煎服。

【注意事項】本品苦溫而性燥,用之不當能耗陰傷津,所以熱病津傷,口乾舌燥,或陰虛內熱的患者均不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